【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拐角处植草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植草沟,属于市政施工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城市内不透水地面的面积迅速增加,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加快,易形成洪峰且超出传统城市排水能力极限,从而造成城市内涝,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解决这日益突出的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其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同时也在全国各地推广实施各项海绵城市措施,而植草沟便是其中典型代表。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它具有削减径流;净化、收集雨水;减轻对地表河流的污染;补充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现有的植草沟存在的不足在于:蓄水、净水、排水能力低;对所种植物要求高;景观效果差等缺陷。如当城市遭受暴雨时,由于地表不透水面积占比大,极易形成径流洪峰,从而造成植草沟植物“死伤殆尽”,同时排水、蓄水和净水效果也不明显,雨水资源被白白浪费,对地表河流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ZL207672365U公布了一种植草沟,虽然设置了缓流装置但缓流效果差,甚至会淹坏植被,蓄水能力低,对植被耐旱耐淹要求高,对径流中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拐角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蓄水单元和植草沟单元构成,所述植草沟单元的主体形状与道路拐角形状相适配,所述植草沟单元的拐角边每边各布置一个所述蓄水单元;所述植草沟单元中部有纵向沟渠延伸至所述蓄水单元,纵向沟渠的高度朝蓄水单元方向逐渐变低;所述植草沟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缓冲单元(11)、缓流层、种植土层(1)、沸石层(8)、砾石层(9);所述缓流层由缓流装置(6)和鹅卵石层(3)组成;所述植草沟单元内有集水排水管(7)和补水管(10)与所述蓄水单元内部相连通,所述蓄水单元内的蓄水空间种植有水生植物,蓄水单元内通过排水连接管(5)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拐角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蓄水单元和植草沟单元构成,所述植草沟单元的主体形状与道路拐角形状相适配,所述植草沟单元的拐角边每边各布置一个所述蓄水单元;所述植草沟单元中部有纵向沟渠延伸至所述蓄水单元,纵向沟渠的高度朝蓄水单元方向逐渐变低;所述植草沟单元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缓冲单元(11)、缓流层、种植土层(1)、沸石层(8)、砾石层(9);所述缓流层由缓流装置(6)和鹅卵石层(3)组成;所述植草沟单元内有集水排水管(7)和补水管(10)与所述蓄水单元内部相连通,所述蓄水单元内的蓄水空间种植有水生植物,蓄水单元内通过排水连接管(5)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拐角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单元的蓄水空间的剖面为矩形,蓄水单元深度是所述植草沟单元的最深深度,所述排水连接管(5)的高度与所述种植土层(1)表面高度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拐角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沟渠的坡度比为1:10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拐角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单元(11)由多孔混凝土浇筑而成,缓冲单元(11)分布在所述植草沟单元左右两侧,缓冲单元(11)的迎水面坡度较缓、背水面坡度较陡,缓冲单元(11)的高度由内向外逐步递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拐角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装置(6)由透水混凝土(15)浇筑而成,缓流装置(6)剖面为上凸圆弧形,单个缓流装置(6)横向布置在所述植草沟单元的纵向沟渠侧部,缓流装置(6)的长度为植草沟单元宽度的1/4,纵向沟渠两侧的缓流装置(6)交错分布在植草沟单元种植土层(1)表面两边,同侧相邻的缓流装置(6)间距为100cm,异侧相邻的缓流装置(6)的间距为50c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秀磊,徐志鹏,杨成方,刘加强,陈佳贞,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