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3304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2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包括光伏电池板、蓄电池,PV正向输出端与蓄电池正向输入端连接,PV负向输出端与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的源极连接至蓄电池负向输入端及第一接地端,第一MOS管的栅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并联并与PWM信号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该充电电路能实现共正极工作,可以进行共正极接地运行;实现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驱动采用同一驱动电路,节省电路成本;驱动电路部分采用三极管直接进行驱动,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及驱动芯片,可通过一路PWM控制信号实现共正极PWM充电电路的目的。

Common Positive Charging Circuit for Photovoltaic Contro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伏控制器,特别涉及一种在光伏控制器电路中用于过光伏电池板给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共正极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的日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的日渐加重,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目前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其中光伏发电技术因其具有绿色、环保、可再生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在光伏发电技术中,光伏控制器用于控制多路太阳能电池方阵对蓄电池充电以及蓄电池给太阳能逆变器负载供电将光伏组件产生的不稳定的直流电转换成稳定的直流电,因此光伏控制器是在光伏发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光伏控制器使用中,有时需要通过光伏电池板给蓄电池进行充电,PWM充电方式能实现恒压充电,效率较高。但目前大部分充电控制器为共负极电路形式,此种电路形式必须进行负极接地,而光伏控制器通信电路,特别是PWM信号输出电路采用共正极,正极接地,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杂波干扰、防雷、屏蔽等作用,更好的传输信号之用。但这种电路目前无法通过光伏电池板给蓄电池进行充电,为了在类似这种使用场合中实现通过光伏电池板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目的,有必要开发一种共正极PWM充电的充电控制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光伏电池板与蓄电池共正极充电的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包括光伏电池板、蓄电池,光伏电池板包括PV正向输出端、PV负向输出端,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正向输入端、蓄电池负向输入端,PV正向输出端与蓄电池正向输入端连接,PV负向输出端与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的漏极与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的源极连接至蓄电池负向输入端及第一接地端,第一MOS管的栅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并联并与PWM信号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优选的,所述PWM信号驱动电路包括PWM信号输入端,PWM信号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电阻,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电压输出端上,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二电阻,第二电阻连接至第三电阻、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三电阻连接至第二接地端,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四电阻及第五电阻,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电压输出端,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为PWM信号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优选的,第一MOS管的漏极、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至第二接地端。优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如上所述,本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充电电路能实现共正极工作,可以进行共正极接地运行;PWM控制信号通过在PV负向输入端和蓄电池负极之间串入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通过将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源极极、栅极分别连接在一起,实现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驱动采用同一驱动电路,节省电路成本;驱动电路部分采用三极管直接进行驱动,不需要额外增加隔离电源及驱动芯片,可通过一路PWM控制信号实现共正极PWM充电电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请参阅图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包括光伏电池板1、蓄电池2,光伏电池板1上设有PV正向输出端PV+、PV负向输出端PV-,蓄电池2包括蓄电池正向输入端BAT+、蓄电池负向输入端BAT-,其中PV正向输出端PV+与蓄电池正向输入端BAT+直接连接,PV负向输出端PV-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第二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蓄电池负向输入端BAT-及第一接地端GND,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第二MOS管Q4的栅极并联并与PWM信号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PWM信号驱动电路包括PWM信号输入端,PWM信号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电压输出端V1上,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连接至第三电阻R3、第二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二接地端GND1,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至第四电阻R4及第五电阻R5,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压输出端V2,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为PWM信号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第二MOS管Q4的栅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第二MOS管Q4的漏极连接至第二接地端GND1。如图所示下面以第一三极管Q2为PNP型三极管,第二三极管Q3为NPN型三极管,对本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当驱动信号PWM为0时,第一三极管Q2进行导通,这样第二电阻R2和第三R3对电压端V1输出的电压进行分压,分压信号直接驱动第二三极管Q3导通,第二三极管Q3导通后,会将第二三极管Q3的集电极信号直接拉低,这样通过第五电阻R5的驱动信号也为低,实现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关闭。当驱动信号PWM为1时,第一三极管Q2关闭,这样第三电阻R3上电压被拉至第二接地端GND1,第二三极管Q3关闭,电压输出端V2输出的电压通过第四电阻R4直接连接至第五电阻R5上,电压输出端V2输出的电压相对第一接地端GND为高电压,相对第二接地端GND1也是高电压,直接实现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导通。该正极充电电路通过在PV负向输入端和蓄电池负极之间串入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将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源极连接在一起,将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栅极连接在一起;由于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连接在一起,并与第二接地端GND1的电压一致;然后第二接地端GND1通过第二MOS管Q4的体二极管连接至第一接地端GND上,第二接地端GND1和第一接地端GND之间的压差为GND1=0.7(约);压差的减小这样直接可以通过蓄电池产生的电源对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进行驱动,不需要额外的隔离电源;实现通过一路驱动信号PWM直接驱动第一MOS管的Q1和第二MOS管Q4的开关;通过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开关实现光伏电池板1输入给蓄电池2进行PWM充电。该充电电路能实现共正极工作,可以进行共正极接地运行;PWM控制信号通过在PV负向输入端和蓄电池负极之间串入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通过将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源极极、栅极分别连接在一起,实现第一MOS管Q1和第二MOS管Q4的驱动采用同一驱动电路,节省电路成本;驱动电路部分采用三极管直接进行驱动,不需要额外增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包括光伏电池板、蓄电池,光伏电池板包括PV正向输出端(PV+)、PV负向输出端(PV‑),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正向输入端(BAT+)、蓄电池负向输入端(BAT‑),其特征在于:PV正向输出端(PV+)与蓄电池正向输入端(BAT+)连接,PV负向输出端(PV‑)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第二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蓄电池负向输入端(BAT‑)及第一接地端(GND),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第二MOS管(Q4)的栅极并联并与PWM信号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包括光伏电池板、蓄电池,光伏电池板包括PV正向输出端(PV+)、PV负向输出端(PV-),蓄电池包括蓄电池正向输入端(BAT+)、蓄电池负向输入端(BAT-),其特征在于:PV正向输出端(PV+)与蓄电池正向输入端(BAT+)连接,PV负向输出端(PV-)与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第一MOS管(Q1)的漏极与第二MOS管(Q4)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4)的源极连接至蓄电池负向输入端(BAT-)及第一接地端(GND),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第二MOS管(Q4)的栅极并联并与PWM信号驱动电路的信号输出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控制器共正极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PWM信号驱动电路包括PWM信号输入端,PWM信号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连接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苏保刚薛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艾伏特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