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8280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包括机器人和充电桩;机器人底部沿机器人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充电片和第二充电片;充电桩的正面设有第一充电接头和第二充电接头,第一充电接头和第二充电接头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当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伸入所述机器人底部与所述第一充电片抵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伸入所述机器人底部与所述第二充电片抵接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机器人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机器人底部沿机器人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充电片和第二充电片,在保证机器人与充电桩的充电对接成功率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少机器人的横向尺寸,即可大大减小机器人的宽度,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转弯、避障的灵活性。

A Robot Charg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
本技术属于机器人
,特别涉及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在物流输送领域中,由机器人参与的自动化物流输送越来越被广泛使用,许多由人工进行的搬运作业现被自动化机器人所代替,现代物流输送领域中,全自动化、高效、高密度成为未来发展目标。通常,在物流输送环境中,机器人的工作过程一般为:机器人根据任务订单到装货点装货,然后根据任务订单对应的输送任务将货物送达至目的地,由用户取货。为支持机器人的可移动性,目前大部分机器人都是采样充电电池作为动力源。由于充电电池存储的电量有限,因此,在机器人的电量低于一定阈值时,需要控制机器人到特定充电区域通过充电桩进行自动回充。目前,自动送货机器人自动回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机器人的车头正面设置金属块式充电头,充电桩正面设置充电弹片,充电头与充电弹片对接后对机器人进行充电。机器人的充电头为金属块式,此种充电方式对充电桩在使用环境中的摆放位置要求很高,需要在相对平整的地面,否则会存在弹片卡住对接后不充电的情况,并且,由于机器人大都使用激光雷达进行对位,其定位精度在+/-3cm左右,金属块式充电头与充电弹片对接时,需要增加小激光、红外等传感器来辅助对位,在对位过程中机器人需反复校正自己的位置,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另一种是在机器人的底部设置两个充电接头,两个充电接头沿机器人的宽度方向设置,充电桩正面设置充电弹片,弹片按压时间一长会降低弹片的寿命,并且有可能导致抵接不良不充电的情况,同时两个充电接头沿机器人的宽度方向设置,为了保证充电对接成功率对宽度有一定的要求会对机器人的本体宽度限制较大,,以万向轮4寸为例,此种充电方式机器人的宽度应不低于190×2(万向轮旋转直径)+60(激光对位的公差)+60(弹片宽度×2+间距)=500mm,机器人的宽度过大会影响机器人转弯、避障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实现减小宽度对机器人本体的限制,且提高充电的成功率及使用寿命的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包括机器人和用于为所述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所述机器人底部沿所述机器人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充电片和第二充电片;所述充电桩的正面设有第一充电接头和第二充电接头,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当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伸入所述机器人底部与所述第一充电片抵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伸入所述机器人底部与所述第二充电片抵接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机器人充电。优选地,所述充电桩的正面突出设有突出部,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一充电接头沿所述突出部至所述充电桩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突出部上。优选地,所述突出部上还设有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底部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底部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底部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驱动杆抵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底部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驱动杆抵接;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与所述第一充电片抵接时,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向下移动驱动所述第一微动开关闭合;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与所述第二充电片抵接时,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向下移动驱动所述第二微动开关闭合;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均闭合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机器人充电。优选地,所述第一充电片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充电接头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充电片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充电接头的横截面积。优选地,所述充电桩的正面设有防撞部,所述防撞部位于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头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充电桩的正面设有用于所述机器人定位所述充电桩的标识部。通过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机器人底部沿机器人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充电片和第二充电片,在保证机器人与充电桩的充电对接成功率的前提下,可大大减少机器人的横向尺寸,即可大大减小机器人的宽度,从而提高机器人的转弯、避障的灵活性;同时,在机器人上设置充电片,在充电桩上设置充电接头,不存在弹片按压时间长而导致弹片寿命降低无法充电的情况,因此,本技术的机器人充电系统不仅可增加充电的成功率,而且可提高充电系统的使用寿命。2、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充电桩上设置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当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同时闭合时,充电桩才会给机器人充电,可提高充电的安全性。3、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充电片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充电接头的横截面积,第二充电片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充电接头的横截面积,可简化机器人与充电桩的对位难度,从而提高充电片与充电接头抵接的成功率。4、在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充电桩的正面设有防撞部,在机器人与充电桩对接时,防撞部可保护机器人和充电桩,避免硬碰硬划伤机器人和充电桩的表面,同时还可以减低噪音。附图说明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的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的机器人与充电桩完成第一步对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的机器人与充电桩完成对接处于充电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B-B方向的剖面图。附图标号说明1、机器人;11、第一充电片;12、第二充电片;13、万向轮;2、充电桩;21、第一充电接头;22、第二充电接头;23、突出部;24、第一弹簧;25、第二弹簧;26、第一微动开关;261、第一微动开关的驱动杆;27、第二微动开关;271、第二微动开关的驱动杆;28、防撞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根据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6所示,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包括机器人1和用于为所述机器人1充电的充电桩2;所述机器人1底部沿所述机器人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充电片11和第二充电片12;所述充电桩2的正面设有第一充电接头21和第二充电接头22,所述第一充电接头21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头22分别沿竖直方向设置;当所述第一充电接头21伸入所述机器人1底部与所述第一充电片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和用于为所述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所述机器人底部沿所述机器人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充电片和第二充电片;所述充电桩的正面设有第一充电接头和第二充电接头,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当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伸入所述机器人底部与所述第一充电片抵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伸入所述机器人底部与所述第二充电片抵接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机器人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和用于为所述机器人充电的充电桩;所述机器人底部沿所述机器人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充电片和第二充电片;所述充电桩的正面设有第一充电接头和第二充电接头,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当所述第一充电接头伸入所述机器人底部与所述第一充电片抵接,所述第二充电接头伸入所述机器人底部与所述第二充电片抵接时,所述充电桩为所述机器人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的正面突出设有突出部,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和所述第一充电接头沿所述突出部至所述充电桩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突出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器人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上还设有第一微动开关和第二微动开关;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底部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充电接头底部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充电接头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武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木木聚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