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晓中专利>正文

一种骨折固定板及骨折固定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5860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41
一种骨折固定板及骨折固定工具,涉及骨折固定技术领域。骨折固定板包括板主体,板主体具有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板主体的一端还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朝第一板面弯折。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板主体的一端具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也朝第一板面弯折。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构成钩抓部,板主体还具有通孔。钩抓部用于固定外踝或内踝,板主体用于与腓骨或胫骨贴合。骨折固定工具包括螺钉和上述骨折固定板。二者均能很好的固定踝关节的骨折部位,特别是对踝关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很好的固定效果,有助于骨折部位快速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骨折固定板及骨折固定工具
本技术涉及骨折固定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骨折固定板及骨折固定工具。
技术介绍
对于踝关节发生的骨折,特别是撕脱性骨折,骨折块一般都比较小,很难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很多时候螺钉根本固定不了。此外,踝关节骨折很多时候还伴有韧带损伤。踝关节骨折的上述的这些特殊性使得对踝关节骨折部位的固定和对韧带的修复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现有的固定技术和固定板对踝关节骨折的固定,特别是对踝关节撕脱性骨折的固定效果不是很好,骨折部位的固定强度不够高,骨折部位的恢复周期较长,且在恢复期间还可能出现骨折块移位等问题,对患者的恢复状况以及恢复效果均造成了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折固定板,其能够很好的固定踝关节的骨折部位,特别是对踝关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很好的固定效果,有助于骨折部位快速恢复。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折固定工具,其能够很好的固定踝关节的骨折部位,特别是对踝关节撕脱性骨折具有很好的固定效果,有助于骨折部位快速恢复。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骨折固定板,其包括板主体,板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板主体的一端还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朝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板主体的一端具有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也朝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构成了钩状的钩抓部,板主体还具有从第一板面贯穿至第二板面的通孔。钩抓部用于钩抓并固定外踝,板主体的第一板面用于与腓骨相贴合;或钩抓部用于钩抓并固定内踝,板主体的第一板面用于胫骨相贴合。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钩抓部的内钩面具有凹陷部,凹陷部由内钩面朝远离板主体的一侧凹陷。凹陷部位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大致交界处。凹陷部用于与外踝或内踝的末端相贴合,钩抓部与外踝或内踝的形状相匹配。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凹陷部位于钩抓部的大致中间位置。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包括第一子弯折部、第二子弯折部和第三子弯折部,第一子弯折部、第二子弯折部和第三子弯折部沿板主体的同一边缘相互间隔设置,第二子弯折部位于第一子弯折部和第三子弯折部之间。第二弯折部包括第四子弯折部、第五子弯折部和第六子弯折部,第四子弯折部位于第一子弯折部的远离板主体的一端且朝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第五子弯折部位于第二子弯折部的远离板主体的一端且朝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第六子弯折部位于第三子弯折部的远离板主体的一端且朝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子弯折部和第五子弯折部的大致交界处的靠近板主体的一侧具有凹陷部,凹陷部朝远离板主体的一侧凹陷。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子弯折部的远离板主体的一端与板主体之间的最远距离为第一预设距离,第二子弯折部的远离板主体的一端与板主体之间的最远距离为第二预设距离,第三子弯折部的远离板主体的一端与板主体之间的最远距离为第三预设距离,第一预设距离和第三预设距离均小于第二预设距离。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相对板主体的弯折角度为8°~90°,第二弯折部相对第一弯折部的弯折角度为40°~15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板主体的远离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还具有从第一板面贯穿至第二板面的长条孔,长条孔朝板主体的第一弯折部所在的一端延伸。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中,板主体的靠近第一弯折部的一端还具有从第一板面贯穿至第二板面的缝合孔,缝合孔朝板主体的远离第一弯折部的一端延伸。一种骨折固定工具,其包括螺钉和上述的骨折固定板。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折固定板利用其钩抓部对踝关节进行固定。待踝关节的骨折块被复位后,将钩抓部钩抓于踝关节处,并将板主体贴合于腓骨或胫骨,此时即可利用钩抓部对骨折部位施加一个拉力,将板主体固定后,踝关节的骨折部位也就一同被固定了。在踝关节骨折中,撕脱性骨折的骨折块一般很小,螺钉很难或无法对骨折块进行固定。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折固定板不仅可以将普通踝关节骨折的骨折块很好的固定,而且针对踝关节的撕脱性骨折,同样具有很好的固定效果,固定后的强度也较高。对踝关节撕脱性骨折的固定中,外踝或内踝处的较小的骨折块均通过钩抓部进行固定,不仅固定效果好,而且无需对骨折块进行打孔,保证了骨折块的完整性,提高了骨折部位的恢复效果和恢复速度。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骨折固定工具,使用时,当骨折固定板的安装位置确定后,将螺钉穿过骨折固定板的通孔,利用螺钉将骨折固定板固定。不仅可以将普通踝关节骨折的骨折块很好的固定,而且针对踝关节的撕脱性骨折,同样具有很好的固定效果,固定后的强度也较高。对踝关节撕脱性骨折的固定中,外踝或内踝处的较小的骨折块均通过钩抓部进行固定,不仅固定效果好,而且无需对骨折块进行打孔,保证了骨折块的完整性,提高了骨折部位的恢复效果和恢复速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骨折固定板第一视角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骨折固定板第二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骨折固定板第三视角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骨折固定板的钩抓部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的骨折固定板钩抓于外踝时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骨折固定板的示意图。图标:100-骨折固定板;110-板主体;111-第一板面;112-第二板面;113-通孔;114-第一端部;115-第二端部;116-长条孔;117-缝合孔;120-第一弯折部;121-第一子弯折部;122-第二子弯折部;123-第三子弯折部;130-第二弯折部;131-第四子弯折部;132-第五子弯折部;133-第六子弯折部;140-钩抓部;150-凹陷部;151-凹陷中心;L1-第一预设距离;L2-第二预设距离;L3-第三预设距离;200-骨折固定板;220-第一弯折部;230-第二弯折部;240-钩抓部;250-凹陷部;300-外踝;400-腓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折固定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主体,所述板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板主体的一端还具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朝所述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所述板主体的一端具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也朝所述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构成了钩状的钩抓部,所述板主体还具有从所述第一板面贯穿至所述第二板面的通孔;所述钩抓部用于钩抓并固定外踝,所述板主体的所述第一板面用于与腓骨相贴合;或所述钩抓部用于钩抓并固定内踝,所述板主体的所述第一板面用于胫骨相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折固定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主体,所述板主体具有相对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板主体的一端还具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朝所述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远离所述板主体的一端具有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也朝所述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构成了钩状的钩抓部,所述板主体还具有从所述第一板面贯穿至所述第二板面的通孔;所述钩抓部用于钩抓并固定外踝,所述板主体的所述第一板面用于与腓骨相贴合;或所述钩抓部用于钩抓并固定内踝,所述板主体的所述第一板面用于胫骨相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抓部的内钩面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由所述内钩面朝远离所述板主体的一侧凹陷,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大致交界处;所述凹陷部用于与外踝或内踝的末端相贴合,所述钩抓部与外踝或内踝的形状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折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钩抓部的大致中间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包括第一子弯折部、第二子弯折部和第三子弯折部,所述第一子弯折部、所述第二子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子弯折部沿所述板主体的同一边缘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子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子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子弯折部之间;所述第二弯折部包括第四子弯折部、第五子弯折部和第六子弯折部,所述第四子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子弯折部的远离所述板主体的一端且朝所述第一板面所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五子弯折部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晓中石维祥
申请(专利权)人:罗晓中石维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