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5309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7 00: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具有源节点、至少2个目标节点、若干个中继节点以及窃听节点,所述方法如下:所述源节点向所述目标节点发起通信;所述源节点的通信信号被其中某个所述中继节点接收;某个所述中继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通信信号进行处理;所述目标节点接收经步骤S3处理的通信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联合考虑NOMA系统中目标节点的安全容量,可直接提升系统的最终安全容量,降低截断概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中继选择方式,以最优选择策略,兼顾考虑目标节点的安全容量,使用较小的计算复杂度,提升系统总容量。

Secure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Relay Selection in NOMA System and Its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具体涉及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无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需要应对海量的连接请求与数据传输需求。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因其能够提供较高的频谱效率,已经被采纳为5G核心技术。IEEEcommunicationsletters在2016年3月第20期刊出论文”UplinkNon-orthogonalMultipleAccessin5GSystems”,详细介绍NOMA技术在上行5G系统中的应用,从理论上分析了其速率和的闭式表达式,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的正交多址接入系统,NOMA技术可明显提升系统容量。基于NOMA技术的通信系统可在有限的无线频谱约束下,提供比正交多址接入系统更多的系统容量,并可根据用户的服务质量需求,采用灵活的调制编码方式,以进一步降低多用户干扰。然而,当存在窃听用户条件下,NOMA通信系统下的安全通信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研究NOMA通信系统中的安全传输机制问题,显得尤其迫切。近年来的专利中有部分关注上述问题,比如:用于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方法(专利申请号201710818319.9)考虑不可信终端用户之间的配对问题;以及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物理层安全传输系统(专利申请号201810232953.9)考虑单中继条件下安全通信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对NOMA通信系统中等效的安全容量最大化为目标,同时兼顾两个数据流的安全传输需求,以两个数据流中最小安全容量最大化为选择准则,选择中最优的中继节点,以此来提升系统的安全容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具有源节点、至少2个目标节点、若干个中继节点以及窃听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S1所述源节点向所述目标节点发起通信;S2所述源节点的通信信号被其中某个所述中继节点接收;S3某个所述中继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通信信号进行处理;S4所述目标节点接收经步骤S3处理的通信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窃听节点通过无线信号对所述中继节点进行窃听。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S3中的中继节点的处理方式为放大转发所述通信信号,再将所述通信信号发送至所述目标节点。需要说明的是,当进行所述放大转发的工作方式时,所述目标节点的信干噪比为:上式中,α1与α2分别为两个数据流对应的功率分配因子,其满足总和为:α1+α2=1;PS为源节点的发射功率,un表示源节点到中继节点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gn,1表示中继节点到D1节点的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σ2表示接收节点的高斯白噪声功率;κn表示中继节点的放大因子。需要说明的是,还包括步骤S4.1,当所述目标节点接收所述处理后的通信信号时,进行串行干扰抵消。需要说明的是,进行所述串行干扰抵消后,第一个数据流s1等效的信干噪比为:上式中,gn,2表示中继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需要说明的是,对进行所述串行干扰抵消后获得了第一个数据流s1,第二个数据流s2等效的信干噪比为: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窃听节点进行干扰抵消时,数据流对应的信干噪比分别为: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数据流的安全容量为:需要说明的是,最优中继选择准则可表示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中继选择方式来增强NOMA系统的安全容量,以提升系统的安全特性2、中继选择方式以最小化安全容量最大化为准则,通过上述选择准则来提升系统的安全传输能力3、本专利技术也可应用于多个目标节点系统中,将中继与目标节点进行联合选择,以进一步提升系统安全容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通信信号传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具有源节点、至少2个目标节点、若干个中继节点以及窃听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S1所述源节点向所述目标节点发起通信;S2所述源节点的通信信号被其中某个所述中继节点接收;S3某个所述中继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通信信号进行处理;S4所述目标节点接收经步骤S3处理的通信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窃听节点通过无线信号对所述中继节点进行窃听。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S3中的中继节点的处理方式为放大转发所述通信信号,再将所述通信信号发送至所述目标节点。需要说明的是,当进行所述放大转发的工作方式时,所述目标节点的信干噪比为:上式中,α1与α2分别为两个数据流对应的功率分配因子,其满足总和为:α1+α2=1;Ps为源节点的发射功率,un表示源节点到中继节点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gn,1表示中继节点到D1节点的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σ2表示接收节点的高斯白噪声功率;κn表示中继节点的放大因子。需要说明的是,还包括步骤S4.1,当所述目标节点接收所述处理后的通信信号时,进行串行干扰抵消。需要说明的是,进行所述串行干扰抵消后,第一个数据流s1等效的信干噪比为:上式中,gn,2表示中继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需要说明的是,对进行所述串行干扰抵消后获得了第一个数据流s1,第二个数据流s2等效的信干噪比为: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窃听节点进行干扰抵消时,数据流对应的信干噪比分别为: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数据流的安全容量为:需要说明的是,最优中继选择准则可表示为: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系统中包含一个源节点S,两个目标节点D1和D2,N个中继节点,R1,R2,…,RN,以及一个窃听节点E。由于源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距离较远,需要经过中继节点转发辅助,才能完成通信过程。中继节点可使用放大转发方式进行工作。窃听节点只对中继节点进行无线信号窃听。当中继节点采用放大转发工作模式时,D1节点的信干噪比为:上式中,α1与α2分别为两个数据流对应的功率分配因子,其满足总和为:α1+α2=1。PS为源节点的发射功率,un表示源节点到中继节点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gn,1表示中继节点到D1节点的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σ2表示接收节点的高斯白噪声功率。κn表示中继节点的放大因子。同理,对于D2节点,首先采用串行干扰抵消(SIC),将干扰信号进行抵消。此时,第一个数据流s1等效的信干噪比为:上式中,gn,2表示中继节点到D2节点的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经过SIC处理之后,对于第二个数据流s2等效的信干噪比为:同理,对于窃听节点,假设其计算能力足够强大,可实现并行干扰抵消。此时,两个数据流对应的信干噪比分别为:根据安全容量定义,两个数据流的安全容量为:通过中继选择,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安全容量。最优中继选择准则可表示为:本专利技术通过对NOMA通信系统中等效的安全容量最大化为目标,同时兼顾两个数据流的安全传输需求,以两个数据流中最小安全容量最大化为选择准则,选择中最优的中继节点,以此来提升系统的安全容量。当系统中无法获取窃听节点的信道状态信息时,我们可将上述选择准则进行简化,只选择两个节点的最小容量最大化,即:本专利技术的创造性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具有源节点、至少2个目标节点、若干个中继节点以及窃听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S1所述源节点向所述目标节点发起通信;S2所述源节点的通信信号被其中某个所述中继节点接收;S3某个所述中继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通信信号进行处理;S4所述目标节点接收经步骤S3处理的通信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具有源节点、至少2个目标节点、若干个中继节点以及窃听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S1所述源节点向所述目标节点发起通信;S2所述源节点的通信信号被其中某个所述中继节点接收;S3某个所述中继节点将接收到的所述通信信号进行处理;S4所述目标节点接收经步骤S3处理的通信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窃听节点通过无线信号对所述中继节点进行窃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的中继节点的处理方式为放大转发所述通信信号,再将所述通信信号发送至所述目标节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进行所述放大转发的工作方式时,所述目标节点的信干噪比为:上式中,α1与α2分别为两个数据流对应的功率分配因子,其满足总和为:α1+α2=1;PS为源节点的发射功率,un表示源节点到中继节点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gn,1表示中继节点到D1节点的无线链路的衰落功率;σ2表示接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单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