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面板和空调室内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4496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52
一种出风面板和包括该出风面板的空调室内机,有助于实现360°全周出风,且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具有外框、内框和连杆,外框和内框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连杆设置于出风口的角部,且连接外框和内框,连杆具有连杆主体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比连杆主体靠出风面板的中心,且将连杆主体与内框连接,连接部和连杆主体分别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在从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第一面位于第二面的绕出风面板的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连接部的第二面与连杆主体的第二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

Exhaust panel and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出风面板和空调室内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出风面板和包括该出风面板的空调室内机。
技术介绍
以往,有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具有:室内机主体,在该室内机主体内设置有旋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流风扇;以及出风面板,该出风面板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的下方,且具有出风口,在该出风口内设置有导风叶片。在上述空调室内机中,为增大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并考虑布置的便利性,可考虑采用具有方形的外框和方形的内框并由外框和内框围成方形的出风口的出风面板。不过,在上述情况下,由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不容易吹向出风口的角部,容易导致出风口的出风不均匀。此外,以往还有一种空气处理设备,通过风管连接方形出风面板,空气处理设备中的送风组件送出的螺旋气流经由风管送至出风面板。在这种情况下,螺旋气流也不容易吹向出风面板的角部,容易导致出风口的出风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面板和包括该出风面板的空调室内机,有助于实现360°全周出风,且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出风面板,该出风面板具有外框、内框和连杆,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所述连杆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角部,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所述连杆具有连杆主体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比所述连杆主体靠所述出风面板的中心,且将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内框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连杆主体分别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在从所述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二面的绕所述出风面板的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第二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此处,所谓“出风面板的外表面”,是指在出风面板安装于房间等时面向使用者的面,“出风面板的内表面”是指与“出风面板的外表面”相反一侧的面。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出风面板利用外框和内框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因此,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有助于实现360°全周出风,并且,出风面板具有设置于出风口角部的连杆,在从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连杆的连接部的第二面与连杆主体的第二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因此,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容易利用连杆的连接部的第二面将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经由连杆主体的第二面引向出风口的角部,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第二面形成钝角。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减少因方向改变而产生的气流损失,有助于连杆的连接部的第二面将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向出风口的角部引导,且减小连杆的连接部和连杆主体对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造成的阻碍,不会在钝角处形成乱流,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在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连杆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一条边处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在从所述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第二连杆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在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中,可进一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一连杆中,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第二面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166°且小于等于174°,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中,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第二面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164°且小于等于176°。在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第一连杆中,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面和第一面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0°,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中,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面和第一面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0°。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减少因方向改变而产生的气流损失,有助于连杆的连接部的第二面将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向出风口的角部引导,且减小连杆的连接部和连杆主体对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造成的阻碍,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更为均匀,且能实现出风面板360°全周出风。在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中,也可进一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出风口的同一角部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形成为: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第二连杆的所述连杆主体平行。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能简化出风面板的整体结构,且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有助于减小连杆的连杆主体对出风口角部的气流造成的阻碍,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在从所述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远离所述连杆主体一侧的端部呈弧形。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有助于减小连杆的连接部的远离连杆主体一侧的端部对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造成的阻碍,并且能利用端部的弧形将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朝向出风口引导,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在从所述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宽度朝向所述连杆主体一侧逐渐变窄。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既能确保连杆的整体强度,也能减小连杆的体积,有助于减小连杆的连接部对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造成的阻碍,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在从所述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连杆形成为从所述中心的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的角部延伸。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有助于将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向出风口的角部引导,使出风口的角部也有气流吹出,进而实现出风面板360°全周出风,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在从所述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连杆主体的宽度。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保证连接部强度的同时,有助于减小连杆主体对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造成的阻碍,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所述出风面板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导风叶片,所述导风叶片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连杆主体上。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能利用导风叶片对从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方向进行控制。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所述导风叶片的转动轴以平行于所述导风叶片的状态与所述连杆主体连接。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能以简单的结构将导风叶片连接于连杆。在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杆主体的交界处位于所述内框与所述转动轴之间。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有助于简化连杆的结构,避免导风叶片转动时与连杆产生干涉。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在所述出风面板上还设置有中间连杆,该中间连杆将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连接,在从所述出风面板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中间连杆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中间,且与所述导风叶片垂直,在所述中间连杆上安装有驱动所述导风叶片转动的步进电机。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有助于使导风叶片受力均衡,简化驱动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出风面板中,优选在所述内框上设置有中央部件,在该中央部件上设置有导流片。根据上述结构的出风面板,在应用于例如包括设有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的空调室内机等时,通过利用导流片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出风面板(2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20)具有外框(21)、内框(22)及连杆(24),所述外框(21)和所述内框(22)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CF),所述连杆设置于所述出风口(CF)的角部,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所述连杆(24)具有连杆主体(241A、241B)以及连接部(242A、242B),该连接部(242A、242B)比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靠所述出风面板(20)的中心,该连接部(242A、242B)将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与所述内框(22)连接,所述连接部(242A、242B)和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分别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在从所述出风面板(20)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二面的绕所述出风面板(20)的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所述连接部(242A、242B)的第二面(2421A、2421B)与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的第二面(2411A、2411B)配合形成内凹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风面板(2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20)具有外框(21)、内框(22)及连杆(24),所述外框(21)和所述内框(22)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CF),所述连杆设置于所述出风口(CF)的角部,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所述连杆(24)具有连杆主体(241A、241B)以及连接部(242A、242B),该连接部(242A、242B)比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靠所述出风面板(20)的中心,该连接部(242A、242B)将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与所述内框(22)连接,所述连接部(242A、242B)和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分别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在从所述出风面板(20)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第一面位于所述第二面的绕所述出风面板(20)的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所述连接部(242A、242B)的第二面(2421A、2421B)与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的第二面(2411A、2411B)配合形成内凹形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42A、242B)的第二面(2421A、2421B)与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的第二面(2411A、2411B)形成钝角。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4)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CF)的一条边处的第一连杆(24A)和第二连杆(24B),在从所述出风面板(20)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第二连杆(24B)位于所述第一连杆(24A)的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24A)中,所述连接部(242A)的第二面(2421A)与所述连杆主体(241A)的第二面(2411A)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166°且小于等于174°,和/或,所述第二连杆(24B)中,所述连接部(242B)的第二面(2421B)与所述连杆主体(241B)的第二面(2411B)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164°且小于等于176°。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24A)中,所述连接部(242A)的第二面(2421A)和第一面(2422A)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0°,和/或,所述第二连杆(24B)中,所述连接部(242B)的第二面(2421B)和第一面(2422B)形成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0°。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CF)的同一角部两侧的所述第一连杆(24A)和所述第二连杆(24B)形成为:所述第一连杆(24A)的所述连杆主体(241A)与所述第二连杆(24B)的所述连杆主体(241B)平行。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出风面板(20)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连接部(242A、242B)的远离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一侧的端部呈弧形。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出风面板(20)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连接部(242A、242B)的宽度朝向所述连杆主体(241A、241B)一侧逐渐变窄。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出风面板(20)的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观察时,所述连杆(24)形成为从所述中心的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盛飞杨顺博王迪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