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及使用该管道的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4487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包括管状热交换器,所述管状热交换器内通过第一隔板分隔出左右并排设置的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换热板,所述第一隔板两侧的换热板分别伸向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内,所述管状热交换器向外一端设有与所述进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对应的外进风口、外排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和外排风口处设有用于遮挡雨水的半球风帽。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减少凿孔量,提高安装效率。

A kind of intake and exhaust duct with heat exchange and fresh air system using the 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及使用该管道的新风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风机
,具体涉及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及使用该管道的新风系统。
技术介绍
新风系统一般都同时设置进风管和排风管,现有新风系统的进风管和排风管都是分别设置了,新风系统安装时,需要对建筑物的墙体凿两个安装孔以分别放置进风管和排风管,这样增加了安装时的工作量,降低安装工作效率。而且,现有的新风机缺少热交换系统,在室内外存在温差时,无法对进排风进行换热,导致新风机需要提高工作时的功率,造成新风机的能耗增大,使能源浪费,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及使用该管道的新风系统,结构紧凑、安装方便、减少凿孔量,提高安装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包括管状热交换器,所述管状热交换器内通过第一隔板分隔出左右并排设置的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换热板,所述第一隔板两侧的换热板分别伸向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内,所述管状热交换器向外一端设有与所述进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对应的外进风口、外排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和外排风口处设有用于遮挡雨水的半球风帽。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朝向外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外进风通道的宽度大于外排风通道的宽度。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板上伸向外进风通道内的换热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隔板上伸向外排风通道内的换热板的长度。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多个所述换热板间隔均匀设置在第一隔板上。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换热板为铝板。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本体和进排风管道,所述新风机本体通过气流方向转换盒与所述进排风管道连接,所述气流方向转换盒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新风机本体连接的内接口和与进排风管道连接的外接口,所述气流方向转换盒内设有与所述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对应的内进风通道和内排风通道。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新风机本体上设有上下并排设置的内进风口和内排风口,所述内接口包括与新风机本体上的内进风口和内排风口对应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所述气流方向转换盒内靠近内接口的一端设有横向设置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气流方向转换盒的一端分隔成与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对应的第一进风腔、第一排风腔。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隔板朝向进排风管道方向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向上倾斜的上斜板和向下倾斜的下斜板,所述外接口包括与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对应的第三开口、第四开口,所述气流转换盒靠近外接口的一端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上斜板和下斜板之间,且第三隔板的两侧壁分别与所述上斜板和下斜板贴紧,所述上斜板和下斜板分别通过第三隔板将气流方向转换盒另一端分隔成与所述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对应的第二进风腔、第二排风腔。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形成所述内进风通道,所述第一排风腔和第二排风腔形成所述内排风通道。本专利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管状热交换器内通过第一隔板分隔出左右并排设置的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通过将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并排设置在同一管状热交换器内减少安装时的减少凿孔量,提高安装效率;第一隔板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换热板,第一隔板两侧的换热板分别伸向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内,通过设置换热板可以在室内与室外存在温差时,由换热板平衡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内的气流温度;外进风口和外排风口处设有用于遮挡雨水的半球风帽,可以防止雨水流经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内;气流方向转换盒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新风机本体连接的内接口和与管状热交换器连接的外接口,可以有效将新风机本体上下设置的内进风口和内排风口,转换成管状热交换器上左右设置的外进风口和外排风口,实现气流方向的转换。为更清楚地阐述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进排风管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之实施例的气流方向转换盒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0-管状热交换器,11-第一隔板,12-外进风通道,13-外排风通道,14-换热板,15-半球风帽,20-气流方向转换盒,21-第二隔板,22-第一开口,23-第二开口,24-第三隔板,25-上斜板,26-下斜板,30-新风机本体。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包括管状热交换器10,所述管状热交换器10内通过第一隔板11分隔出左右并排设置的外进风通道12和外排风通道13,所述第一隔板11设置在朝向外排风通道13的一侧,所述外进风通道12的宽度大于外排风通道13的宽度,所述第一隔板11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换热板14,多个所述换热板14间隔均匀设置在第一隔板11上,所述换热板14为铝板,所述第一隔板11两侧的换热板14分别伸向外进风通道12和外排风通道13内,所述第一隔板11上伸向外进风通道12内的换热板14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隔板11上伸向外排风通道13内的换热板14的长度,所述管状热交换器10向外一端设有与所述进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对应的外进风口、外排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和外排风口处设有用于遮挡雨水的半球风帽15。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机本体30和进排风管道,所述新风机本体30通过气流方向转换盒20与所述进排风管道连接,所述气流方向转换盒20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新风机本体30连接的内接口和与进排风管道连接的外接口,所述气流方向转换盒20内设有与所述外进风通道12和外排风通道13对应的内进风通道和内排风通道,所述新风机本体30上设有上下并排设置的内进风口和内排风口,所述内接口包括与新风机本体30上的内进风口和内排风口对应的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所述气流方向转换盒20内靠近内接口的一端设有第二隔板21,所述第二隔板21将气流方向转换盒20的一端分隔成与所述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对应的第一进风腔、第一排风腔,所述第二隔板21朝向进排风管道方向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向上倾斜的上斜板25和向下倾斜的下斜板26,所述外接口包括与外进风通道12和外排风通道13对应的第三开口、第四开口,所述气流转换盒靠近外接口的一端设有竖向设置的第三隔板24,所述第三隔板24设置在上斜板25和下斜板26之间,且第三隔板24的两侧壁分别与所述上斜板25和下斜板26贴紧,所述上斜板25和下斜板26分别通过第三隔板24将气流方向转换盒20另一端分隔成与所述第三开口、第四开口对应的第二进风腔、第二排风腔,所述第一进风腔和第二进风腔形成所述内进风通道,所述第一排风腔和第二排风腔形成所述内排风通道。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故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热交换器,所述管状热交换器内通过第一隔板分隔出左右并排设置的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换热板,所述第一隔板两侧的换热板分别伸向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内,所述管状热交换器向外一端设有与所述进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对应的外进风口、外排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和外排风口处设有用于遮挡雨水的半球风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热交换器,所述管状热交换器内通过第一隔板分隔出左右并排设置的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换热板,所述第一隔板两侧的换热板分别伸向外进风通道和外排风通道内,所述管状热交换器向外一端设有与所述进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对应的外进风口、外排风口,所述外进风口和外排风口处设有用于遮挡雨水的半球风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朝向外排风通道的一侧,所述外进风通道的宽度大于外排风通道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上伸向外进风通道内的换热板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隔板上伸向外排风通道内的换热板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板间隔均匀设置在第一隔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热交换的进排风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为铝板。6.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机本体和上述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中的进排风管道,所述新风机本体通过气流方向转换盒与所述进排风管道连接,所述气流方向转换盒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新风机本体连接的内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全喜武晶郑湘郑小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伊斐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