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定位短柱的往复运动部件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43364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带有定位短柱的往复运动部件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其包括:外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一直筒部;弹性件,用于接受压力及扭力,以积蓄弹性势能,从而向外提供弹力;移动件,后端设于所述弹性件的前端;内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二直筒部,所述第二直筒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外支撑件中,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内支撑件中,且所述弹性件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内支撑件中,所述移动件可旋转并可直线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直筒部中;位置控制结构,设于所述外支撑件及内支撑件上,与所述移动件连接,用于锁定及松开所述移动件,以使所述移动件在所述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时沿着所述第二直筒部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控制灵敏,并且制造成本低。

Trajectory Adjustment and Motion Conversion Mechanism of Reciprocating Motion Components with Positioning Short Colum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有定位短柱的往复运动部件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本案为申请日为2014年05月29日,申请号为201410234513.9,名称为“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部件的运行轨迹控制
,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
技术介绍
在机械设备领域,不论是大型的舰船,还是简单的电动工具,为了实现设计目的,其移动部件必须按照一定的轨迹运动,最为常见的是移动部件沿着直线运动,并且作为动力输出机构的主动部件不直接与移动部件连接,而是通过传动机构、缓冲机构与移动部件连接,并将移动部件安装于轨迹控制机构中,以获得所需的运动轨迹、速度、功率等。目前,为了使移动部件实现脉冲式运动,其传动机构、轨迹控制机构等,都较为复杂,设备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机械结构复杂、成本高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其包括:外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一直筒部;弹性件,用于接受压力及扭力,以积蓄弹性势能,从而向外提供弹力;移动件,后端设于所述弹性件的前端;内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二直筒部,所述第二直筒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外支撑件中,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内支撑件中,且所述弹性件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内支撑件中,所述移动件可旋转并可直线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直筒部中;位置控制结构,设于所述外支撑件及内支撑件上,与所述移动件连接,用于锁定及松开所述移动件,以使所述移动件在所述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时沿着所述第二直筒部移动。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筒部、第二直筒部的截面均呈正方形,所述移动件的截面呈圆形。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直筒部包括:内套,为所述第二直筒部的后段,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内套中;导向套,为所述第二直筒部的前段,所述导向套的截面大于所述内套的截面,所述导向套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直筒部的内表面之间紧密而可滑动接触,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导向套中。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的两侧设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定位短柱;所述位置控制结构与所述定位短柱连接,以控制所述移动件的位置。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位置控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长孔,分别位于所述导向套前段的相对侧,并沿着所述导向套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第一个所述第一长孔的中部上侧设有一个倾斜面以向上扩展,第二个所述第一长孔的前部下侧设有一个倾斜面以向下扩展;两个定位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筒部前段的相对侧,以分别卡入所述移动件的两个所述定位短柱;两个第二长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筒部前段的相对侧,两个所述定位槽分别连通于两个所述第二长孔的上侧或下侧,其中,与第一个所述第一长孔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定位槽高于相应的所述第二长孔,与第二个所述第一长孔位于同一侧的所述定位槽低于相应的所述第二长孔;当所述导向套向前移动时,所述第一长孔中的倾斜面将位于所述定位槽中的所述定位短柱顶出,以松开所述移动件,使得所述定位短柱沿着所述第二长孔向前移动。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第一长孔的前端面也为倾斜面,且每一所述第一长孔的前端面的倾斜方向与其中部的倾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筒部的两侧分别设有沿着所述第一直筒部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直筒部后端面的第三长孔,且所述第三长孔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长孔分别贯通,且所述第三长孔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短柱的直径。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筒部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截面呈U型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折边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长孔的上下两侧。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长孔和所述第二长孔的结合处设有一台阶,且所述台阶与所述定位槽对应以方便所述定位短柱滑入所述定位槽。在上述往复运动部件的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长孔的前端面的倾斜角度小于其中部的所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分析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件可以在内支撑件中往复移动,而内支撑件可以在外支撑件上往复移动,位置控制结构仅包括设于内、外支撑件上的孔槽类结构,结构简单,控制灵敏,并且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主视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直筒部剖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套、导向套剖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直筒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直筒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直筒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直筒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6中沿C-C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6中沿D-D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动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动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内套剖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中沿E-E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向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向套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6中沿F-F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6中沿G-G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7中沿H-H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应用时弹性件压缩、移动件未弹射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应用时弹性件释放、移动件弹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包括外支撑件、弹性件、移动件4、内支撑件和位置控制结构,如图1-图5所示,外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一直筒部3;弹性件为一压缩弹簧7;移动件呈圆柱状结构;内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二直筒部,优选地,第二直筒部包括内套5、导向套6。压缩弹簧7用于接受压力及扭力,以积蓄弹性势能,从而向外提供弹力。移动件4的后端设于压缩弹簧7的前端。第二直筒部的内套5、导向套6可滑动地设于第一直筒部3中,压缩弹簧7设于内套5中,其后端固定于内套5中,例如,内套5后端内壁固定有一封板51,压缩弹簧7的后端固定于封板51的前端面上。移动件4可旋转并可直线移动地设于第二直筒部3中。位置控制结构包括位于第一直筒部3、内套5、导向套6上的多个孔、槽,移动件4上的定位短柱41沿着此类多个孔、槽移动,用于锁定及松开移动件4,以使移动件4在压缩弹簧7释放弹性势能时在导向套6及第一直筒部3的内部移动。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直筒部3、内套5、导向套6截面均为正方形,避免相互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而且加工简单。再如图1-图5所示,导向套6的截面大于内套5的截面,导向套6的外表面和第一直筒部3的内表面之间紧密而可滑动接触,移动件4位于导向套6中,这样,导向套6既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又可以容纳更大体积的移动件4。在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定位短柱的往复运动部件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一直筒部;弹性件,用于接受压力及扭力,以积蓄弹性势能,从而向外提供弹力;移动件,后端设于所述弹性件的前端;内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二直筒部,所述第二直筒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外支撑件中,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内支撑件中,且所述弹性件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内支撑件中,所述移动件可旋转并可直线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直筒部中;位置控制结构,设于所述外支撑件及内支撑件上,与所述移动件连接,用于锁定及松开所述移动件,以使所述移动件在所述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时沿着所述第二直筒部移动;所述第一直筒部、第二直筒部的截面均呈正方形,所述移动件的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二直筒部包括:内套,为所述第二直筒部的后段,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内套中;导向套,为所述第二直筒部的前段,所述导向套的截面大于所述内套的截面,所述导向套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直筒部的内表面之间紧密而可滑动接触,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导向套中;所述移动件的两侧设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定位短柱,以控制所述移动件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定位短柱的往复运动部件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一直筒部;弹性件,用于接受压力及扭力,以积蓄弹性势能,从而向外提供弹力;移动件,后端设于所述弹性件的前端;内支撑件,具有呈直筒状的第二直筒部,所述第二直筒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外支撑件中,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内支撑件中,且所述弹性件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内支撑件中,所述移动件可旋转并可直线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直筒部中;位置控制结构,设于所述外支撑件及内支撑件上,与所述移动件连接,用于锁定及松开所述移动件,以使所述移动件在所述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时沿着所述第二直筒部移动;所述第一直筒部、第二直筒部的截面均呈正方形,所述移动件的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二直筒部包括:内套,为所述第二直筒部的后段,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内套中;导向套,为所述第二直筒部的前段,所述导向套的截面大于所述内套的截面,所述导向套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直筒部的内表面之间紧密而可滑动接触,所述移动件位于所述导向套中;所述移动件的两侧设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定位短柱,以控制所述移动件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定位短柱的往复运动部件轨迹调整及运动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控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长孔,分别位于所述导向套前段的相对侧,并沿着所述导向套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第一个所述第一长孔的中部上侧设有一个倾斜面以向上扩展,第二个所述第一长孔的前部下侧设有一个倾斜面以向下扩展;两个定位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直筒部前段的相对侧,以分别卡入所述移动件的两个所述定位短柱;两个第二长孔,分别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红军马静常迎雪高冰赵康冯正阳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衡水供电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