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通风装置和空调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3844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透光通风装置和空调系统。所述透光通风装置包括:透光主体,包括第一通风孔;通风部件,设置在透光主体的侧表面处,并包括第二通风孔;驱动部件,连接到通风部件并被构造为驱动通风部件进行运动以使通风部件的第二通风孔与透光主体的第一通风孔连通。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透光通风装置两侧的空气交换。

Transparent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光通风装置和空调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透光通风装置和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空调系统用于根据室内的诸如温度信息、湿度信息等的环境信息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这时,室内可能被保持为相对密闭,以最大化空调系统的空气调节效率。当室内的用户需要更新相对密闭的室内的空气时,可以控制空调系统处于通风模式,以通过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从而实现室内的空气与室外的空气进行交换。或者,用户可以关闭空调系统,并手动地打开诸如门、窗等,以进行室内的空气与室外的空气进行交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和/或其他技术问题的透光通风装置和空调系统。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一种透光通风装置包括:透光主体,包括第一通风孔;通风部件,设置在透光主体的侧表面处,并包括第二通风孔;驱动部件,连接到通风部件并被构造为驱动通风部件进行运动以使通风部件的第二通风孔与透光主体的第一通风孔连通。因此,可以容易地实现透光通风装置两侧的空气交换。通风部件被构造为包括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通孔作为第二通风孔的圆柱体形状的透明的多个柱体,驱动部件分别驱动通风部件的柱体绕该柱体的轴向方向旋转,以使该柱体在该柱体的第二通风孔与第一通风孔连通的第一位置和以该柱体的除了第二通风孔之外的部位覆盖第一通风孔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因此,可以实现透光通风装置是否进行通风的切换。所述透光通风装置还包括:支撑框架,被构造为支撑透光主体和通风部件,并包括与通风部件的柱体的端部对应的容纳驱动部件的容纳空间,其中,驱动部件被分别设置在支撑框架的容纳空间中并与通风部件的端部对应。因此,透光通风装置可以被实现为诸如门、窗。第一通风孔的直径在5mm-1cm的范围内,第二通风孔的直径在2mm-6mm的范围内。所述透光通风装置还包括:驱动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和第一环境传感器,其中,第一环境传感器被构造为感测透光主体的两侧中的一侧所处的环境以得到第一环境信息,并将感测的第二环境信息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被构造为根据接收的第一环境信息控制驱动部件对通风部件进行驱动。因此,可以根据环境情况来自动地进行通风的切换。驱动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环境传感器,其中,第二环境传感器被构造为感测透光主体的两侧中的另一侧所处的环境以得到第二环境信息,并将感测的第二环境信息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被构造为根据接收的第一环境信息和第二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控制驱动部件对通风部件进行驱动。因此,可以根据透光通风装置两侧的环境的差异来自动地进行通风的切换。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空调系统被构造为调节室内的空气,所述空调系统包括透光通风装置和空调装置,其中,空调装置被构造为感测室内环境信息并根据感测的室内环境信息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透光通风装置设置在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之间,并包括:透光主体,包括第一通风孔;通风部件,设置在透光主体的侧表面处,并包括第二通风孔;驱动部件,连接到通风部件并被构造为驱动通风部件进行运动以使通风部件的第二通风孔与透光主体的第一通风孔连通,从而使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进行空气交换。因此,不需要使空调装置在通风模式下运行即可以实现室内外通风。所述透光通风装置还包括:驱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环境传感器和控制器,其中,第一环境传感器被构造为感测室外环境信息,并将感测的室外环境信息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被构造为根据接收的室外环境信息控制驱动部件对通风部件进行驱动。或者,控制器还被构造为接收来自空调装置的室内环境信息,并根据接收的室外环境信息和室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控制驱动部件对通风部件进行驱动。或者,空调装置包括驱动控制装置,驱动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环境传感器,被构造为感测室外环境信息;第二环境传感器,被构造为感测室内环境信息;控制器,被构造为接收感测的室内环境信息和室外环境信息,并根据接收的室外环境信息和室内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控制驱动部件对通风部件进行驱动。因此,可以根据室内和/或室外的环境情况来自动地进行通风的切换。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透光通风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透光通风装置包括的透光主体和通风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图4是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透光通风装置100、100’空调装置300、300’透光主体110通风部件130驱动部件150、150’支撑框架170驱动控制装置190’第一环境传感器(室外环境传感器)191第二环境传感器(室内环境传感器)19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透光通风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透光通风装置包括的透光主体和通风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透光通风装置可以包括透光主体110、通风部件130和驱动部件150。透光主体110可以由玻璃、树脂等透明材料形成。透光主体110可以允许光从透光主体的一侧入射、透射通过透光主体、并从透光主体的另一侧出射。因此,透光通风装置可以被实现为诸如门或窗等。透光主体110可以包括贯穿透光主体的多个第一通风孔。这样,透光主体110可以允许透光主体110的两侧处的空气流动通过第一通风孔,从而实现空气交换,即,通风。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孔的直径可以在大约5mm-大约1cm的范围内。通风部件130设置在透光主体110的两侧中的一侧的侧表面处。通风部件130可以包括贯穿通风部件的多个第二通风孔。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通风孔的直径可以在大约2mm-大约6cm的范围内。此外,通风部件130也可以由诸如玻璃、树脂等透明材料形成。因此,可以在最大化透光通风部件的透光效果的情况下实现通风效果。参照图2,通风部件130可以包括被形成为具有圆柱体形状的多个柱体。每个柱体均可以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通孔作为第二通风孔。每个柱体可以被驱动而绕轴向方向旋转。当柱体旋转到该柱体的第二通风孔与透光主体的对应的第一通风孔连通的第一位置时,透光主体110的两侧处的空气可以流动通过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并实现空气交换。当柱体旋转到该柱体的第二通风孔与透光主体110的对应的第一通风孔断开连通、并以该柱体的除了第二通风孔之外的部位覆盖第一通风孔的第二位置时,因为柱体的非通孔部位覆盖了第一通风孔而使得透光主体110的两侧处的空气不能流动通过第一通风孔,所以可以阻挡空气交换,即,停止通风。因此,通过通风部件130受控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可以实现在透光主体110的两侧之间的空气的交换与否的控制。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孔的直径在可以在大约5mm-大约1cm的范围内,第二通风孔的直径可以在大约2mm-大约6mm的范围内。此外,为了满足通风部件130的柱体的的非通孔部位能够覆盖第一通风孔,柱体可以具有大于大约1cm的直径。驱动部件150可以连接到通风部件130。驱动部件150可以驱动通风部件130进行运动以使通风部件的第二通风孔与透光主体的第一通风孔连通。例如,驱动部件150可以包括电机。当通风部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透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通风装置包括:透光主体(110),包括第一通风孔;通风部件(130),设置在透光主体的侧表面处,并包括第二通风孔;驱动部件(150),连接到通风部件并被构造为驱动通风部件进行运动以使通风部件的第二通风孔与透光主体的第一通风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透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通风装置包括:透光主体(110),包括第一通风孔;通风部件(130),设置在透光主体的侧表面处,并包括第二通风孔;驱动部件(150),连接到通风部件并被构造为驱动通风部件进行运动以使通风部件的第二通风孔与透光主体的第一通风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风部件被构造为包括具有沿径向方向延伸的通孔作为第二通风孔的圆柱体形状的透明的多个柱体,驱动部件分别驱动通风部件的柱体绕该柱体的轴向方向旋转,以使该柱体在该柱体的第二通风孔与第一通风孔连通的第一位置和以该柱体的除了第二通风孔之外的部位覆盖第一通风孔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通风装置还包括:支撑框架(170),被构造为支撑透光主体和通风部件,并包括与通风部件的柱体的端部对应的容纳驱动部件的容纳空间,其中,驱动部件被分别设置在支撑框架的容纳空间中并与通风部件的端部对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通风孔的直径在5mm-1cm的范围内,第二通风孔的直径在2mm-6mm的范围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通风装置还包括:驱动控制装置(190),包括控制器(195)和第一环境传感器(191),其中,第一环境传感器被构造为感测透光主体的两侧中的一侧所处的环境以得到第一环境信息,并将感测的第二环境信息发送到控制器,控制器被构造为根据接收的第一环境信息控制驱动部件对通风部件进行驱动。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光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环境传感器(193),其中,第二环境传感器被构造为感测透光主体的两侧中的另一侧所处的环境以得到第二环境信息,并将感测的第二环境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绪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