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3296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涉及管状包装工具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卷芯管结构强度不高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管体,管体内设置有内管,所述内管与管体的截面均呈圆环形,所述内管与管体同轴设置;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与管体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沿管体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抵接板与管体的半径在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加强卷芯管结构强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
本技术涉及管状包装工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
技术介绍
卷芯管是用于卷曲各种薄膜、胶带或者纸张等带状产品的部件,以起到方便对产品进行存放和运输的作用。卷芯管的材质有很多种,根据所需要卷绕的材料的不同,卷芯管包括纸质卷芯管、塑料卷芯管和金属卷芯管,其中塑料卷芯管以其重量轻,表面光滑、耐磨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447405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卷芯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沿其轴向设有一条凹槽,所述凹槽具有一竖直面与一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管体的外表面平滑连接,所述凹槽内设有双面胶层,所述双面胶层的上表面与所述管体的外表面齐平。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薄膜一般是卷绕在卷芯管上的,但是如果卷绕在卷芯管上的薄膜过厚的话,因为塑料本身的结构强度并不高,所以将会导致卷芯管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对运输造成极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其具有能够提高卷芯管整体结构稳定性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内设置有内管,所述内管与管体的截面均呈圆环形,所述内管与管体同轴设置;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与管体的内侧壁之间一体设置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沿管体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抵接板与管体的半径在同一直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管体内设置内管,管体和内管之间通过抵接板连接,一方面可以将管体和内管之间连接起来,另一方面,管体与外物接触并受到挤压时,抵接板对管体起到了支撑作用,将挤压力有效分散到抵接板和内管上,加强了径向的结构强度,从而达到了提高管体结构稳定性的效果。管体与内管均设置为圆管型,与截面为多边形的管状结构相比,由于其拱形结构,不会将力的作用集中在棱边处,更有利于力的分散,从而提高了卷芯管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抵接板沿管体的周向均匀分布,任一所述抵接板与另一抵接板呈相对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管体的侧壁受到挤压力时,管体先发生滚动,并且最终力的作用指向管体的中心轴线,此时管体能够保持平衡,管体侧壁上相对的两个点受力。抵接板沿管体周向均匀分布且两两相对设置,使得管体和内管之间的力的传递更加均匀,从而避免了力的作用的集中,从而提高了卷芯管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板之间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抵接板远离内管的端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两个抵接板之间设置加强件,将两个抵接板连接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连接板的结构强度。在连接板受到压力时存在变形的风险,加强件对连接板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降低了连接板变形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卷芯管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件呈杆状,所述加强件的两端与对应抵接板一体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加强件设置为杆状,与板状相比,大大减少了材料的使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加强件沿管体的轴向均匀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件设置有多个且沿着管体的轴向均匀分布,使得管体不易变形,从而令卷芯管的整体结构稳定性能得到提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和内管之间设置有蜂窝夹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蜂窝夹层能够减小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提高管体的抗压强度,进而提高了卷芯管的结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的内圆周侧壁上沿管体周向设置有若干个呈T型的卡条,所述卡条沿管体的轴向延伸,所述抵接板靠近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呈T型的卡槽,所述卡槽与卡条滑动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条与卡槽的卡嵌配合结构实现了管体与内管的可拆卸连接,当管体受到撞击力造成损坏后,为了不影响薄膜的卷绕,可以通过卡条与卡槽的滑动配合,将管体与内管拆分开并对管体进行更换,从而保障了管体的结构完整性,提高了卷芯管的结构稳定性。卡条与卡槽呈T型可以防止管体与内管之间发生转动偏移,从而提高了两者的连接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的内圆周侧壁上沿内管周向设置有若干个齿条,所述齿条沿内管的轴向延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齿条增大了内管与卷绕设备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卷绕设备与内管相对转动的可能性,即避免出现打滑现象,使转动力能够作用在整个内管上,使卷芯管在实际使用中更加方便。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内管和抵接板的设置,加强了管体的径向结构强度,从而达到了提高卷芯管结构稳定性的效果;2.通过在相邻的抵接板之间设置加强件,加强了抵接板的结构强度,从而达到了提高卷芯管结构稳定性的效果;3.通过蜂窝夹层的设置,减小了应力集中,从而达到了提高卷芯管结构稳定性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正视图。图中,1、管体;11、卡条;2、内管;3、抵接板;31、蜂窝夹层;4、加强件;41、卡槽;5、齿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包括管体1,管体1内设置有内管2,内管2与管体1的截面均呈圆环形,即内管2和管体1均为圆管型,内管2与管体1同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内管2的直径为76mm,管体1的直径为200mm。内管2套设在卷绕设备的轴上,通过轴驱动内管2转动,管体1随内管2转动,从而将薄膜卷绕在管体1上。参照图1,内管2的外侧壁与管体1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多个抵接板3,沿管体1的周向均匀设置,对内管2和管体1的相对位置关系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抵接板3沿管体1的轴向延伸设置,即抵接板3的长度方向与管体1的轴线方向平行。抵接板3与管体1的半径在同一直线上,抵接板3的数量设置为偶数,如四个、六个、八个等,又由于抵接板3沿管体1的周向均匀设置,因此,任一抵接板3都存在与其呈相对设置的另一个抵接板3。内管2与管体1通过抵接板3连接,起到了增强整个卷芯管结构强度的作用,加强了径向的结构强度,降低了卷芯管受力变形的可能性。参照图1,管体1的内圆周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条11,卡条11沿管体1的轴向延伸,抵接板3靠近管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槽41,卡槽41沿管体1的轴向延伸,卡槽41与卡条11滑动配合。卡条11与卡槽41均呈倒T型。将内管2对准管体1,同时卡条11对准卡槽41内,推动内管2使卡条11沿着卡槽41滑动,直到卡条11完全插入卡槽41内,管体1和内管2即可完成安装。滑动内管2使卡条11滑出卡槽41,即可将内管2和管体1拆分开。一旦管体1表面损坏,可以立即更换,避免由于管体1的结构破坏而使卷芯管容易断裂,从而保障了卷芯管的结构稳定性。参照图1,任意两个相邻的抵接板3之间均设置有加强件4,加强件4呈杆状,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加强件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抵接板3一体设置,对两个抵接板3起到了抵接作用,加强件4的端部与抵接板3远离内管2的一端连接。加强件4设置有多个,多个加强件4沿管体1的轴向均匀分布。加强件4加强了连接板的结构强度。在连接板受到压力时存在变形的风险,加强件4对连接板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降低了连接板变形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卷芯管的结构稳定性参照图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包括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内设置有内管(2),所述内管(2)与管体(1)的截面均呈圆环形,所述内管(2)与管体(1)同轴设置;所述内管(2)的外侧壁与管体(1)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抵接板(3),所述抵接板(3)沿管体(1)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抵接板(3)与管体(1)的半径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抵接板(3)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抵接板(3)沿管体(1)的周向均匀分布,任一所述抵接板(3)与另一抵接板(3)呈相对设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板(3)之间设置有加强件(4),所述加强件(4)设置在抵接板(3)远离内管(2)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包括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内设置有内管(2),所述内管(2)与管体(1)的截面均呈圆环形,所述内管(2)与管体(1)同轴设置;所述内管(2)的外侧壁与管体(1)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抵接板(3),所述抵接板(3)沿管体(1)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抵接板(3)与管体(1)的半径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抵接板(3)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抵接板(3)沿管体(1)的周向均匀分布,任一所述抵接板(3)与另一抵接板(3)呈相对设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抵接板(3)之间设置有加强件(4),所述加强件(4)设置在抵接板(3)远离内管(2)的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卷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4)呈杆状,所述加强件(4)的两端与对应抵接板(3)一体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晓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天裕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