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260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6: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包括用于使得通过的微颗粒带上异性电荷的预荷装置、以及用于产生交变电场而使得带有异性电荷的微颗粒互相碰撞后凝并的电凝并装置,在空气气流的流动路径上,预荷装置位于电凝并装置的上游,预荷装置包括预荷极板和钨丝,其特征在于:预荷极板包括第一极板、第二极板和第三极板,在空气气流流动路径上,第一极板位于第二极板的上游、第二极板位于第三极板的上游,并且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交错布置、第三极板和第二极板交错布置,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交错的空间内、第三极板和第二极板交错的空间内均设置有钨丝。预荷装置通过设置至少三层极板,将钨丝包裹在中间,形成双面电场,可产生多层电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用于空气中去除颗粒物的方法主要有过滤和电离等方法,其中过滤的方法需要消耗滤料,且风阻大。电离包括高压静电和负离子净化等,高压静电是指通过对钨丝施加负高压,并和接地的极板产生放电,使得通过的空气中的颗粒物带上负电荷,然后对颗粒物进行收集达到空气净化;负离子净化是指是一种利用自身产生的负离子对空气进行净化、除尘、除味、灭菌的环境优化,其与传统的空气净化机的不同之处是以负离子作为作用因子,主动出击捕捉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电凝并技术是指空气中的微颗粒经过异性电荷后,引入到加有高压电场的凝并区中,带有异性电荷的微颗粒在交变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往复振动使得微颗粒相互碰撞然后凝并形成大颗粒被收集。现有的基于电凝并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如申请号为201120560320.4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三区式电凝并除尘器,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场除尘区、第二凝并收尘区和第三电场除尘区,通过第一电场除尘区对粗颗粒粉尘进行充分荷电并高效捕集,再经过第二凝并收尘区的边荷电边凝并,逐步形成粗颗粒粉尘,最后通过第三电场除尘区进行有效荷电及捕集,从而使得最终从除尘器尾部排出的粉尘量大幅减少,净化系统整体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又如申请号为201310574092.X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餐饮油烟一体化处理系统,由双极性预荷电装置、交流电场凝并捕集装置和等离子体催化净化装置构成,双极性预荷电装置内交替布置有正极性电晕极、接地极和负极性电晕极,交流电场凝并捕集装置内平行布置有电极板,电极板与交流电源连接,等离子体催化净化装置内依次设置有多针电极、金属筛网、多孔催化剂层和金属筛网电极;又如申请号为201410795068.3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预荷电凝并袋式除尘器,在进气烟道内设置双极荷电装置,包括接一组间隔排列的地极和正、负放电极,形成正负交替电场的双极荷电区,在进气烟道尾部空间及过滤仓室的缓冲空间内设置混合凝并区,凝并后的大颗粒随气流迅速进入到滤袋过滤仓,由滤袋进行尘与气分离。上述的这些基于电凝并技术的空气净化装置,通常钨丝处于裸露状态,安全保护措施差,并且存在电离不充分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收集能力的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包括用于使得通过的微颗粒带上异性电荷的预荷装置、以及用于产生交变电场而使得带有异性电荷的微颗粒互相碰撞后凝并的电凝并装置,在空气气流的流动路径上,所述预荷装置位于电凝并装置的上游,所述预荷装置包括预荷极板和钨丝,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荷极板包括第一极板、第二极板和第三极板,在空气气流流动路径上,所述第一极板位于第二极板的上游、所述第二极板位于第三极板的上游,并且所述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交错布置、所述第三极板和第二极板交错布置,所述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交错的空间内、第三极板和第二极板交错的空间内均设置有钨丝。优选的,为使得电离区域最大化,所述第一极板和第三极板对应,所述第二极板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位于相对应的第一极板和第三极板之间,而第二极板的中间部分则不与第一极板和第三极板对应。优选的,为使得电离区域最大化,所述第一极板、第二极板和第三极板呈平板状,互相平行并且与空气气流进入方向垂直。为便于使得微颗粒带上异性电荷,所有钨丝构成分别用于连接到正高压的第一钨丝组和分别用于连接到负高压的第二钨丝组。优选的,为便于产生均匀的电场,每个第一钨丝组包括设置在其中一组对应的第一极板、第三极板之间的四个钨丝,每个第二钨丝组包括设置在相邻一组对应的第一极板、第三极板之间的四个钨丝,由此使得所述第一钨丝组和第二钨丝组相间、并列地布置,所述预荷装置还包括用于电连接到负高压的第一导电片和用于电连接到正高压的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一导电片与第一钨丝组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片与第二钨丝组电连接。为便于设置预荷极板和钨丝,所述预荷装置还包括第一外框,所述预荷极板和钨丝设置在第一外框内,所述第一外框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预荷极板和钨丝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延伸,并且所述预荷极板穿出第一外框的第二侧壁而接地,所述钨丝穿出第一外框的第一侧壁以便连接到高压电源。为便于预荷极板相对第一外框定位,所述预荷极板具有长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外框的第一侧壁上开设有嵌槽,所述第一外框的第二侧壁内侧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数量、位置与嵌槽对应,所述预荷极板的第一端嵌入在嵌槽内,所述预荷极板的第二端穿过通槽而露出于第一外框。为便于各极板独立地接地,所述预荷极板穿出第一外框的第二侧壁的第二端上弯折形成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一外框的第二侧壁外侧设置有第三导电片,所述第三导电片与所述第一接头电连接、并且接地。为使得带上异性电荷的微颗粒合并成较大的颗粒,所述电凝并装置包括第四极板、第五极板、用于电连接到零线的第一触片和用于电连接到火线的第二触片,所述第四极板和第五极板相邻、并列地布置,所述第一触片与第四极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片与第五极板电连接。为便于收集凝并后的大颗粒,以及便于设置预荷装置和电凝并装置,还包括收集装置,在空气气流的流动路径上,所述收集装置位于电凝并装置的下游;所述预荷装置、收集装置和电凝并装置外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插口、第二插口和第三插口,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与开设插口的一侧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插口对应的第一插槽、与第二插口对应的第二插槽、以及与第三插口对应的第三插槽,所述预荷装置从第一插口插入到第一插槽内而与外壳相对固定,所述电凝并装置从第二插口插入到第二插槽内而与外壳相对固定,所述收集装置从第三插口插入到第三插槽内而与外壳相对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预荷装置通过设置至少三层极板,将钨丝包裹在中间,形成双面电场,可产生多层电离;空气经过时可在各极板上产生多次撞击,从而使得微颗粒停留时间更长,与电荷充分结合;钨丝被极板包裹起来,提高了安全性;在电凝并装置中,相邻的两块极板施加相反极性的高压交流电,使得每两块极板之间都可以形成高压交变电场,带有异性电荷的颗粒物在交变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往复振动使得颗粒物相互碰撞然后凝并形成大颗粒,被后端的HEPA收集从而达到空气净化;此外,预荷装置、电凝并装置和收集装置与外壳的定位方式,可以方便地拆装;整体制作简单,成本也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颗粒净化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颗粒净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颗粒净化装置的预荷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预荷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预荷装置的电离状态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的预荷装置的电离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电凝并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见图1和图2,一种基于电凝并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包括预荷装置1、收集装置2、外壳3和电凝并装置4,上述的预荷装置1、收集装置2和电凝并装置4设置在外壳3内。在空气气流的流动路径上,预荷装置1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包括用于使得通过的微颗粒带上异性电荷的预荷装置(1)、以及用于产生交变电场而使得带有异性电荷的微颗粒互相碰撞后凝并的电凝并装置(4),在空气气流的流动路径上,所述预荷装置(1)位于电凝并装置(4)的上游,所述预荷装置(1)包括预荷极板(12)和钨丝(13),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荷极板(12)包括第一极板(121)、第二极板(122)和第三极板(123),在空气气流流动路径上,所述第一极板(121)位于第二极板(122)的上游、所述第二极板(122)位于第三极板(123)的上游,并且所述第一极板(121)和第二极板(122)交错布置、所述第三极板(123)和第二极板(122)交错布置,所述第一极板(121)和第二极板(122)交错的空间内、第三极板(123)和第二极板(122)交错的空间内均设置有钨丝(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包括用于使得通过的微颗粒带上异性电荷的预荷装置(1)、以及用于产生交变电场而使得带有异性电荷的微颗粒互相碰撞后凝并的电凝并装置(4),在空气气流的流动路径上,所述预荷装置(1)位于电凝并装置(4)的上游,所述预荷装置(1)包括预荷极板(12)和钨丝(13),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荷极板(12)包括第一极板(121)、第二极板(122)和第三极板(123),在空气气流流动路径上,所述第一极板(121)位于第二极板(122)的上游、所述第二极板(122)位于第三极板(123)的上游,并且所述第一极板(121)和第二极板(122)交错布置、所述第三极板(123)和第二极板(122)交错布置,所述第一极板(121)和第二极板(122)交错的空间内、第三极板(123)和第二极板(122)交错的空间内均设置有钨丝(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板(121)和第三极板(123)对应,所述第二极板(12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位于相对应的第一极板(121)和第三极板(123)之间,而第二极板(122)的中间部分则不与第一极板(121)和第三极板(123)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板(121)、第二极板(122)和第三极板(123)均呈平板状,互相平行并且与空气气流进入方向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钨丝(13)构成分别用于连接到正高压的第一钨丝组(132)和分别用于连接到负高压的第二钨丝组(13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钨丝组(132)包括设置在其中一组对应的第一极板(121)、第三极板(123)之间的四个钨丝(13),每个第二钨丝组(133)包括设置在相邻一组对应的第一极板(121)、第三极板(123)之间的四个钨丝(13),由此使得所述第一钨丝组(132)和第二钨丝组(133)相间、并列地布置,所述预荷装置(1)还包括用于电连接到负高压的第一导电片(15)和用于电连接到正高压的第二导电片(16),所述第一导电片(15)与第一钨丝组(132)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片(16)与第二钨丝组(133)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电凝并技术的微颗粒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荷装置(1)还包括第一外框(11),所述预荷极板(12)和钨丝(13)设置在第一外框(11)内,所述第一外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辉俞凝徐维跃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