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兰州大学专利>正文

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2497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股静脉置管辅助用品领域,具体涉及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其包括能够分别环绕大腿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环绕长度可调节,第二固定部覆盖于第一固定部上,第一固定部上设有两端开口的固定筒,固定筒与导管卡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股静脉置管装置通过多重固定的方法,先固定导管,接着使用第一固定部将固定筒固定于大腿,避免导管滑移或摆动,然后使用第二固定部覆盖于第一固定部之上,将导管及导管附近容易活动的部位固定,防止导管从针入部位脱出,且降低由于输液管受牵拉导致导管脱出的可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股静脉置管难以固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股静脉置管辅助用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股静脉是下肢深静脉之一,在收肌腱裂孔处续腘静脉,行经收肌管,至股三角尖时位于股动脉后方,往上渐斜向,随之位于股动脉的内侧,并包在股鞘内。股静脉中留置输液管是临床常用的深静脉置管方法之一,股静脉置管附近的肌肉在行、坐、卧时都可能受到调动,因此股静脉置管的固定是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股静脉置管难以固定的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其包括能够分别环绕大腿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环绕长度可调节,所述第二固定部覆盖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有两端开口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与留置在体外的导管卡接。本股静脉固定装置通过多重固定的方法,先将导管卡接固定于固定筒内,然后使用第一固定部将固定筒固定于大腿,从而避免导管滑移或摆动,提高稳定性,再使用第二固定部覆盖于第一固定部之上固定,遮蔽固定第一固定部,以及遮蔽固定针入部位、遮蔽固定导管与输液管的连接部位,将导管及导管附近容易活动、松动的部位固定,防止导管从针入部位脱出,且降低由于输液管受牵拉导致导管脱出的可能。本技术提供的股静脉置管装置通过多重固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股静脉置管难以固定的问题。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本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还包括套设于导管外部的卡环,所述卡环外部设置有花键和容纳槽,所述固定筒的内腔设置有续断环,所述续断环设有能够容许所述花键通过的缺口,所述续断环能够穿过所述花键与所述容纳槽配合。所述固定筒的内腔设置有续断环,所述续断环与导管表面的防滑花键配合。留置针表面常常设置有轴向的防滑花键或针柄,通过在固定筒内设置续断环,将防滑花键对准续断环的缺口插入导管,有效防止导管周向转动,进一步防止导管转动或脱出。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筒侧壁设置有大致平行于径向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将所述固定筒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缝合固定。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固定带和活动带,所述固定带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固定,所述固定筒设置于所述固定带处,所述活动带两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子母扣。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连接,第二固定部覆盖于第一固定部的位置相对确定,方便使第二固定部恰好覆盖于较好的位置,第一固定部大致位于第二固定部中心。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固定层和吸湿亲肤的防护层,所述固定层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二包裹带,所述第二包裹带两端设置用于固定的子母扣,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所述固定层和所述防护层之间,所述防护层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筒的两端开口对应的通孔。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固定筒朝向足部方向滑移的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用于固定于腰部。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固定筒朝向腰部方向滑移的第四固定部,所述第四固定部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靠近足部的一侧。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层分离,且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的防护层相对固定。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定部包括具有弹性的第三包裹带,所述第三包裹带两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子母扣,所述第三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带固定连接。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固定带包括用于套设在足部的袜筒,所述袜筒与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长度可调节的连接带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本股静脉固定装置通过多重固定的方法,先将导管卡接固定于固定筒内,然后使用第一固定部将固定筒固定于大腿,从而避免导管滑移或摆动,提高稳定性,再使用第二固定部覆盖于第一固定部之上固定,遮蔽固定第一固定部,以及遮蔽固定针入部位、遮蔽固定导管与输液管的连接部位,将导管及导管附近容易活动、松动的部位固定,防止导管从针入部位脱出,且降低由于输液管受牵拉导致导管脱出的可能。本技术提供的股静脉置管装置通过多重固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股静脉置管难以固定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靠近皮肤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背离皮肤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部靠近皮肤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部背离皮肤一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筒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的A-A剖面图;图10为卡环与套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卡环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第一固定部;110-活动带;120-固定带;200-第二固定部;210-固定层;220-防护层;300-第三固定部;400-第四固定部;500-连接带;600-固定筒;610-续断环;620-连接孔;700-第一开孔;800-第二开孔;900-卡环;910-容纳槽;920-收紧爪。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分别环绕大腿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环绕长度可调节,所述第二固定部覆盖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有两端开口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与留置在体外的导管卡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分别环绕大腿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环绕长度可调节,所述第二固定部覆盖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固定部上设有两端开口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与留置在体外的导管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于导管外部的卡环,所述卡环外部设置有花键和容纳槽,所述固定筒的内腔设置有续断环,所述续断环设有能够容许所述花键通过的缺口,所述续断环能够穿过所述花键与所述容纳槽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侧壁设置有大致平行于径向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将所述固定筒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缝合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包括固定带和活动带,所述固定带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对固定,所述固定筒设置于所述固定带处,所述活动带两端设置有用于固定的子母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股静脉置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固定层和吸湿亲肤的防护层,所述固定层包括具有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瑞芬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