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芨芨草蔓延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20264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种控制芨芨草蔓延的方法,所述方法安全、高效,可用来防除芨芨草的化学防除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不同草地植物对烯禾啶、精喹禾灵的敏感性差异,并配合返青期或是成株平茬后期施药,筛选出对芨芨草具有显著防效,而对其周边其他禾本科草地植物生长发育影响不大的喷施浓度与配伍比例。本发明专利技术发现喷施有效成份量比为112.5:31.6g/h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芨芨草蔓延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害植物控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控制芨芨草蔓延的办法。
技术介绍
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T.)是多年生禾本科草,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内蒙古、新疆、青藏高原及河北等地。芨芨草幼嫩时为牲畜良好的饲草;生长多年以后,茎叶粗糙且韧性较大、质量不高、家畜采食困难,出现外围生长中间枯黄烂根的现象,降低了草地的质量和产量。因此高龄芨芨草滩成为天然草地改良的重要区域。目前,芨芨草的发生面积还在不断的扩大,严重危害草原生态平衡。芨芨草由于种子产量高、繁殖系数大,植株高大、根系牢固且呈连片式分布的特点,所以人工拔除困难,倘若植株处理不当,还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播源。若使用机械翻除,不仅翻除深度难以控制,而且对草原破坏性较大。所以,化学防除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烯禾啶为低毒、内吸型茎叶处理剂,传导至植物顶端和节间分生组织,使其细胞分裂遭到破坏;精喹禾灵为低毒、内吸型茎叶除草剂,双向传导积累在植物顶端、节间分生组织,从而抑制细胞脂肪酸合成。本专利技术,利用不同草地植物对烯禾啶、精喹禾灵的敏感性差异,并配合返青期或是成株平茬后期施药,筛选出对芨芨草具有显著防效,而对其周边其他禾本科草地植物生长发育影响不大的喷施浓度与配伍比例。本专利技术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见效快、效果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较小,特别适合芨芨草这样连片式分布的蔓延性杂草。本专利技术为控制草原区芨芨草的蔓延提供了新的办法,有效的保护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出了一种芨芨草的化学防除方法,其特征在于,芨芨草返青期或成株平茬后期,通过对烯禾啶和精喹禾灵配伍使用,不仅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减少了生态压力,而且增加了防除效果,也避免了耐药性芨芨草植株的产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芨芨草的化学防除方法,旨在解决目前较少的关于芨芨草安全有效的除草剂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施药期选择:选择返青期或成株平茬后期;(b)除草剂选择:将烯禾啶与精喹禾灵分别以有效成分量为56.25-112.5、15.8-31.6g/hm2配置成混合溶液;(c)环境条件选择:选择傍晚施药,确保施药时无大风、强光,施药前后12小时无降水。(d)施药:采用茎叶喷雾法,按照兑水量30kg/667m2的标准配制药液,用2L定量喷雾器进行茎叶均匀喷雾。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30日鲜重防效进行防效评价。以下对名词数据进行解释:其中,所述芨芨草为禾本科芨芨草属芨芨草种(AchnatherumsplendensT.)。它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草,种子产量高、繁殖系数大,植株高大、根系牢固且呈连片式分布,分蘖点位于地下10-15公分。其中所述成株平茬后期是通过割草机械将芨芨草高于地面15-30公分刈割;其中,所述烯禾啶又名拿捕净,为低毒、内吸型茎叶处理剂,传导至植物顶端和节间分生组织,使其细胞分裂遭到破坏;其中所述精喹禾灵为低毒、内吸型茎叶除草剂,双向传导积累在植物顶端、节间分生组织,从而抑制细胞脂肪酸合成。通常情况下,芨芨草化学防除的传统方法如下:(a)施药期选择:一般选择芨芨草的开花期和孕穗期。(b)除草剂选择:一般选择触杀型除草剂如草甘膦和草铵膦。(c)环境条件选择:一般选择傍晚施药,确保施药时无大风、强光,施药前后12小时无降水。(d)施药:采用茎叶喷雾法,按照兑水量30-40kg/667m2的标准配制药液,用喷雾器进行茎叶均匀喷雾。传统方法,虽然对芨芨草具有显著的防除效果,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施药时期的选择,传统方法大多选择在芨芨草的开花期和孕穗期施药,因为此时期会有大量的同化物会向根系转移,药物传导率相对较高,但此时期施药,喷药高度相对较高,保证无风的情况下,仍会造成一定的药物漂移,危害草原;同化物转移的影响不如重力的影响。其次是传统方法一般都选择广谱触杀型除草剂,这类除草剂虽然效果好,但选择性低,不适宜相对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本专利技术在上述传统的芨芨草化学防除基础之下,进行了改进,改进点在于:(1)选择芨芨草返青期或者是成株平茬后期。传统方法大多选择在芨芨草的开花期和孕穗期施药,因为此时期会有大量的同化物会向根系转移,药物传导率相对较高,但此时期施药,喷药高度相对较高,保证无风的情况下,仍会造成一定的药物漂移,危害草原;还有,同化物转移的影响不如重力的影响,选择返青期或是成株平差后期效果更好。(2)选择烯禾啶、精喹禾灵低剂量配伍组合使用。传统方法一般都选择广谱触杀型除草剂,如草甘膦、草铵膦,这类除草剂虽然效果好,但选择性低,对芨芨草周边大多绿色植物均有杀伤作用,特别不适宜相对脆弱的草原生态系统。本专利技术,通过低剂量的烯禾啶和精喹禾灵的配伍使用,不仅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减少了生态压力,而且增加了防除效果,也避免了耐药性芨芨草植株的产生。本专利技术之所以选择芨芨草的返青期或成株平茬后期,是因为在此时期施药,药物吸收部位距离地下分蘖点较近,尤其是选择烯禾啶、精喹禾灵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内吸传导型茎叶除草剂,效果更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更具体的说明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a)施药期选择:选择成株平茬后期;(b)除草剂选择:将烯禾啶与精喹禾灵分别以有效成分量比为112.5:31.6g/hm2配置成混合溶液;(c)环境条件选择:选择傍晚施药,确保施药时无大风、强光,施药前后12小时无降水。(d)施药:采用茎叶喷雾法,按照兑水量30kg/667m2的标准配制药液,用2L定量喷雾器进行茎叶均匀喷雾。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30日鲜重防效进行防效评价。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效果可以通过表1中的数据进一步体现。表1芨芨草成株平茬后的鲜重防效实施例2(a)施药期选择:选择成株平茬后期;(b)除草剂选择:将烯禾啶与精喹禾灵分别以有效成分量比为56.25:31.6g/hm2配置成混合溶液;(c)环境条件选择:选择傍晚施药,确保施药时无大风、强光,施药前后12小时无降水。(d)施药:采用茎叶喷雾法,按照兑水量30kg/667m2的标准配制药液,用2L定量喷雾器进行茎叶均匀喷雾。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30日鲜重防效进行防效评价。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效果可以通过表1中的数据进一步体现。由以上数据可知,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对芨芨草具有显著的防除效果,在烯禾啶、精喹禾灵有效成分量比为56.25:31.6g/hm2时,30日鲜重防效达91.39%;在烯禾啶、精喹禾灵有效成分量比为112.5:31.6g/hm2时,30日鲜重防效达97.9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专利技术人找到了一种安全、高效,用来防除芨芨草的新方法。通过对返青后或是成株平茬后的芨芨草,喷施有效成份量比为112.5:31.6g/hm2的烯禾啶与精喹禾灵,对平茬后的成株芨芨草具有显著的防除效果,30日鲜重防效为97.9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芨芨草的化学防除方法,为控制草原区芨芨草的蔓延提供了解决办法,为草原生态平衡的保护提供了一定基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芨芨草蔓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施药期选择:选择返青期或成株平茬后期;(b)除草剂选择:将烯禾啶与精喹禾灵分别以有效成分量为56.25‑112.5、15.8‑31.6g/h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芨芨草蔓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施药期选择:选择返青期或成株平茬后期;(b)除草剂选择:将烯禾啶与精喹禾灵分别以有效成分量为56.25-112.5、15.8-31.6g/hm2配置成混合溶液;(c)环境条件选择:选择傍晚施药,确保施药时无大风、强光,施药前后12小时无降水;(d)施药:采用茎叶喷雾法,按照兑水量30kg/667m2的标准配制药液,用2L定量喷雾器进行茎叶均匀喷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芨芨草为禾本科芨芨草属芨芨草种,它是一种多年生禾本科草,种子产量高、繁殖系数大,植株高大、根系牢固且呈连片式分布,分蘖点位于地下10-15公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成株平茬后期是通过割草机械将芨芨草高于地面15-30公分刈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烯禾啶又名拿捕净,为低毒、内吸型茎叶处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娟胡警匀李炼栗振义董书伟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