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处悬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9186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转角处悬挑结构存在承载力不足或不能适应不同大小转角的问题,提供一种转角处悬挑结构,其包括后端锚固件、中悬挑梁、两个侧悬挑梁及三个中间连接件;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连接端的后部相互靠近;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长向中间位置分别通过一个中间连接件连接于楼板;后端锚固件具有水平方向的容置槽,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后端分别容置于容置槽,并分别铰接连接于后端锚固件,以使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能够各自以其铰接的后端为中心在水平方向转动至所需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整体性和整体承载能力强,并且转动设置可使该结构适应于不同大小转角的楼板转角处。

Cantilever structure at cor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角处悬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转角处悬挑结构。
技术介绍
悬挑脚手架是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构造,可用于幕墙施工脚手架。现有技术中的转角处悬挑结构存在承载力不足或不能适应不同大小转角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转角处悬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转角处悬挑结构存在承载力不足或不能适应不同大小转角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角处悬挑结构,设置于楼板转角处,其包括后端锚固件、中悬挑梁、两个侧悬挑梁及三个中间连接件;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均以其连接端连接于楼板、伸出端向楼板外伸出的形态设置;并且所述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连接端的后部相互靠近,并分别铰接连接于锚固于楼板的所述后锚固件;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长向中间位置分别通过一个所述中间连接件连接于楼板;所述后端锚固件下部锚固于楼板内,上部伸出楼板,并具有水平方向的容置槽,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后端分别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并分别铰接连接于后端锚固件,以使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能够各自以其铰接的后端为中心在水平方向转动至所需位置。本专利技术中的转角处悬挑结构将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后端分别铰接于后端锚固件,使得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可以各自水平旋转,例如可将中间悬挑梁旋转至对应转角点、将侧悬挑梁旋转至分别垂直于楼板转角的两侧面,实现对转角处悬挑梁的一体设置,加强转角处悬挑结构的整体性和整体承载能力。并且转动设置可使该结构适应于不同大小转角的楼板转角处。可选地,所述后端锚固件还具有分别对应所述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锁止销,锁止销通过销孔配合锁止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相对后端锚固件的位置。可选地,所述后端锚固件包括竖向壁和竖向间隔对应的水平半圆壁,水平半圆壁的直径边分别连接于竖向壁的上下边,以形成所述水平方向的容置槽;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后端分别位于容置槽中,并分别通过铰接轴铰接连接于两个水平半圆壁之间。可选地,所述水平半圆壁上还分布有多个竖向销孔,以使销钉能够与合适位置的竖向销孔配合,将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锁止于所述后端锚固件。综合以上描述,本专利技术中的转角处悬挑结构具有转角处悬挑结构的整体性和整体承载能力强,并且转动设置可使该结构适应于不同大小转角的楼板转角处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转角处悬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用于楼板时的视图。图标:转角处悬挑结构10,楼板30,后端锚固件11,中悬挑梁17,侧悬挑梁18,中间连接件24,容置槽12,锁止销13,竖向壁14,水平半圆壁15,铰接轴16,竖向销孔19。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角处悬挑结构10,设置于楼板30转角处,其包括后端锚固件11、中悬挑梁17、两个侧悬挑梁18及三个中间连接件24;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均以其连接端连接于楼板30、伸出端向楼板30外伸出的形态设置;并且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的连接端的后部相互靠近,并分别铰接连接于锚固于楼板30的后锚固件;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的长向中间位置分别通过一个中间连接件24连接于楼板30;中间连接件24可以是一般的螺栓连接结构;后端锚固件11下部锚固于楼板30内,上部伸出楼板30,并具有水平方向的容置槽12,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的后端分别容置于容置槽12,并分别铰接连接于后端锚固件11,以使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能够各自以其铰接的后端为中心在水平方向转动至所需位置。可选地,后端锚固件11还具有分别对应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的锁止销13,锁止销13通过销孔配合锁止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相对后端锚固件11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后端锚固件11包括竖向壁14和竖向间隔对应的水平半圆壁15,水平半圆壁15的直径边分别连接于竖向壁14的上下边,以形成水平方向的容置槽12;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的后端分别位于容置槽12中,并分别通过铰接轴16铰接连接于两个水平半圆壁15之间。本实施例中,水平半圆壁15上还分布有多个竖向销孔19,以使销钉能够与合适位置的竖向销孔19配合,将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18锁止于后端锚固件11。本专利技术中的转角处悬挑结构10将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的后端分别铰接于后端锚固件11,使得中悬挑梁17和两个侧悬挑梁18可以各自水平旋转,例如可将中间悬挑梁旋转至对应转角点、将侧悬挑梁18旋转至分别垂直于楼板30转角的两侧面,实现对转角处悬挑梁的一体设置,加强转角处悬挑结构10的整体性和整体承载能力。并且转动设置可使该结构适应于不同大小转角的楼板30转角处。综合以上描述,本专利技术中的转角处悬挑结构10具有转角处悬挑结构10的整体性和整体承载能力强,并且转动设置可使该结构适应于不同大小转角的楼板30转角处的有益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角处悬挑结构,设置于楼板转角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锚固件、中悬挑梁、两个侧悬挑梁以及三个中间连接件;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均以其连接端连接于楼板、伸出端向楼板外伸出的形态设置;并且所述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连接端的后部相互靠近,并分别铰接连接于锚固于楼板的所述后锚固件;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长向中间位置分别通过一个所述中间连接件连接于楼板;所述后端锚固件下部锚固于楼板内,上部伸出楼板,并具有水平方向的容置槽,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后端分别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并分别铰接连接于后端锚固件,以使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能够各自以其铰接的后端为中心在水平方向转动至所需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角处悬挑结构,设置于楼板转角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端锚固件、中悬挑梁、两个侧悬挑梁以及三个中间连接件;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均以其连接端连接于楼板、伸出端向楼板外伸出的形态设置;并且所述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连接端的后部相互靠近,并分别铰接连接于锚固于楼板的所述后锚固件;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长向中间位置分别通过一个所述中间连接件连接于楼板;所述后端锚固件下部锚固于楼板内,上部伸出楼板,并具有水平方向的容置槽,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的后端分别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并分别铰接连接于后端锚固件,以使中悬挑梁和两个侧悬挑梁能够各自以其铰接的后端为中心在水平方向转动至所需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