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0197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用于堵塞气管套管的体外端,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气管套管与外界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主体插入所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后,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气管套管内部,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气管套管外部;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封堵帽,所述封堵帽用于封堵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可以分阶段的对气管套管进行部分封堵及完全封堵,可以使病人逐渐的适应堵管的过程并慢慢恢复。

T-type multifunctional tracheal tube plug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时,建立人工气道的常用手段,通过气管切开导管对气管切开病人进行吸氧、吸痰等操作。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气管切开的患者需要进行试堵管,可以先封堵二分之一,然后再完全封堵,其目的在于观察患者是否可以通过口鼻顺利的完成呼吸,是否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但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各种气管套管均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堵管器材,临床上在护理气管切开的病人时,医护人员通常自制堵管器,如:采用棉签堵管,在棉签的端头缠绕橡皮胶,使棉签端头直径与气管切开套管的内径相同,起到堵管作用;或者采用软木塞堵管,软木塞堵管,需要根据气管切开套管的管径大小制作软木塞,取材困难,制作不便,而且只能全堵管,功能单一。现有的对气管套管的堵塞的方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自制堵管器材容易脱出,并会随着病人的呼吸浮动,甚至发生误吸,易污染管口;另一方面,无法有阶段的对气管套管进行封堵,直接对气管套管进行完全封堵的话,病人可能会出现呼吸不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以解决了现有气管堵管器材容易脱出,并会随着病人的呼吸浮动,甚至发生误吸,易污染管口;以及堵管器材无法有阶段的对气管套管进行封堵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用于堵塞气管套管的体外端,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气管套管与外界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主体插入所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后,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气管套管内部,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气管套管外部;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封堵帽,所述封堵帽用于封堵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外侧壁设置有弹性密封结构,所述主体插入所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后,所述弹性密封结构抵住所述气管套管的内壁,用于增加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的密封性。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密封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主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密封单元,所述密封单元的横截面为圆环,且自所述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方向,所述圆环的外径逐渐增大。进一步的,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密封单元,远离所述第二端口的密封单元的最大外径大于靠近所述第二端口的密封结构的最小外径,且小于靠近所述第二端口的密封结构的最大外径,以使所述密封单元逐个插入所述气管套管。进一步的,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系带,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绕带槽,所述系带一端缠绕在所述绕带槽内。进一步的,所述封堵帽包括封堵结构,所述封堵结构为圆台型。进一步的,所述封堵帽包括手柄,所述手柄用于将所述封堵结构插入与拔出所述第二端口。进一步的,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的所在平面上设置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用于放置所述封堵帽,防止所述封堵帽丢失。进一步的,所述封堵帽与主体转动连接,所述封堵帽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端口对应的止挡结构,转动所述封堵帽以使所述止挡结构与所述第二端口重合时,所述第二端口被封闭。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和封堵帽的材质为硅胶。本技术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堵塞于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在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气管套管内部与外界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当主体插入所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后,位于气管套管内部的为第一端,位于气管套管外部的为第二端口,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封堵帽,所述封堵帽用于封堵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病人恢复一段时间后,可以将主体插入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连通通道的直径要小于气管套管的内径,所以当主体插入到气管套管后,通过连通通道的气体流量将会减少,病人通过自身的呼吸道进行部分呼吸运动,使病人逐渐适应依靠自身,而不依靠气管套管进行呼吸。适应一段时间后,使用封堵帽将第二端口完全封闭,这时病人只能依靠自身的呼吸系统进行呼吸,完成后续的康复治疗。本技术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可以分阶段的对气管套管进行部分封堵及完全封堵,可以使病人逐渐的适应堵管的过程并慢慢恢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半堵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全堵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的主体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的俯视图。图标:100-连通通道;110-第一端口;120-第二端口;200-封堵帽;210-手柄;300-密封单元;400-系带;500-止挡结构;600-安置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下面给出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1本技术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堵塞于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在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气管套管内部与外界的连通通道100,所述连通通道100包括第一端口110和第二端口120,当主体插入所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后,位于气管套管内部的为第一端口110,位于气管套管外部的为第二端口120,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封堵帽200,所述封堵帽200用于封堵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120。本技术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适用于气切手术恢复过程中,从半堵管到完全堵管的过程,病人恢复一段时间后,可以将主体插入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连通通道100的直径要小于气管套管的内径,所以当主体插入到气管套管后,通过连通通道100的气体流量将会减少,病人通过自身的呼吸道进行部分呼吸运动,使病人逐渐适应依靠自身,而不依靠气管套管进行呼吸。适应一段时间后,使用封堵帽200将第二端口120完全封闭,这时病人只能依靠自身的呼吸系统进行呼吸,完成后续的康复治疗。本技术提供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可以分阶段的对气管套管进行部分封堵及完全封堵,可以使病人逐渐的适应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用于堵塞气管套管的体外端,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气管套管与外界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主体插入所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后,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气管套管内部,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气管套管外部;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封堵帽,所述封堵帽用于封堵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的所在平面上设置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用于放置所述封堵帽,防止所述封堵帽丢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用于堵塞气管套管的体外端,所述主体内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气管套管与外界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主体插入所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后,所述第一端口位于所述气管套管内部,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气管套管外部;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包括封堵帽,所述封堵帽用于封堵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所述主体的第二端口的所在平面上设置有安置槽,所述安置槽用于放置所述封堵帽,防止所述封堵帽丢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侧壁设置有弹性密封结构,所述主体插入所述气管套管的体外端后,所述弹性密封结构抵住所述气管套管的内壁,用于增加所述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的密封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型多功能气管套管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主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密封单元,所述密封单元的横截面为圆环,且自所述第一端口朝向第二端口方向,所述圆环的外径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T型多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梓蓉黄志刚房居高杨虹李秀雅任晓波梁晶张平商淼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