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振杰专利>正文

一种可加热饭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005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可加热饭碗,包括碗体和碗体上的碗盖,还包括碗体下的电源座,所述碗体包括从外向内的外壳、中壳和内壳,所述外壳、中壳和内壳均呈半圆形,外壳、中壳和内壳顶端设有环形封板,外壳下表面设有环形底座、第一定位柱和控制单元,外壳上部外表面设有液晶屏和按钮组件,内壳和中壳之间设有螺旋状布设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下部设有第一接线柱,内壳下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电源座包括电源座主体和电源座主体上表面布设的第二定位柱,电源座主体上表面对应第二定位柱位置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二接线柱,第二接线柱与电源座主体之间设有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显示温度,设定加热温度的可加热饭碗。

A Heatable Rice Bow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加热饭碗
本技术属于生活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加热饭碗。
技术介绍
一般饭碗都是陶瓷或者玻璃制作而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学生午餐时间紧张,并且需要吃热饭,人们都倾向于携带方便且可自动加热的饭碗,但是目前的饭碗一般功能单一,自身并不带加热功能,仅能提供盛装食物的功能,需要另外的加热装置如微波炉来加热食物,冬季节吃冷的饭菜不利于学生的健康,虽然目前能够看到一些能够加热的盒饭,但是这种能够加热的盒饭都是价格比较昂贵,也比较笨重,不方便携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加热饭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显示温度,设定加热温度的可加热饭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加热饭碗,包括碗体和碗体上的碗盖,还包括碗体下的电源座,所述碗体包括从外向内的外壳、中壳和内壳,所述外壳、中壳和内壳均呈半圆形,外壳、中壳和内壳顶端设有环形封板,外壳下表面设有环形底座、第一定位柱和控制单元,外壳上部外表面设有液晶屏和按钮组件,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单片微控制器和温度控制模块,所述单片微控制器与液晶屏电连接,内壳和中壳之间设有螺旋状布设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下部设有第一接线柱,加热管与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柱依次穿过中壳和外壳且镶嵌在第一定位柱内,内壳下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单片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电源座包括电源座主体和电源座主体上表面布设的第二定位柱,所述电源座主体呈圆柱形,电源座主体上表面圆周设有向上的翻边,电源座主体上表面对应第二定位柱位置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二接线柱截面呈T形,第二接线柱与电源座主体之间设有弹簧,第二接线柱外接至电源。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按钮组件连接到单片微控制器的输入口,温度控制模块连接到单片微控制器的输出口,液晶屏连接到单片微控制器的通讯口。进一步地,所述内壳和中壳之间填充有液体,外壳和中壳之间填充有气体。进一步地,所述翻边内径等于底座的外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的位置与第二定位柱的位置对应,第一定位柱的外径等于第二定位柱的内径。进一步地,所述按钮组件包括三个以上的按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饭碗的碗体包括从外向内的外壳、中壳和内壳,内壳和中壳之间设有螺旋状布设的加热管,内壳和中壳之间填充有液体,通电后加热管发热,通过液体对碗体内的饭菜进行加热,饭菜受热更均匀,口感更好。2.本饭碗外壳上部外表面设有液晶屏和按钮组件,内壳下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能根据预先设置的温度对饭碗内的饭菜进行加温,保障人们能吃到温度适合的饭菜。3.外壳和中壳之间填充有气体,能够隔绝温度,人们用饭碗吃饭时不会烫伤,保障了人们的人身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可加热饭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可加热饭碗图1的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可加热饭碗的电气连接图。附图中标号为:1为碗盖,2为外壳,3为中壳,4为内壳,5为封板,6为底座,7为第一定位柱,8为控制单元,9为液晶屏,10为按钮组件,11为单片微控制器,12为温度控制模块,13为加热管,14为第一接线柱,15为温度传感器,16为电源座主体,17为第二定位柱,18为翻边,19为第二接线柱,20为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如图1~图3所示,一种可加热饭碗,包括碗体和碗体上的碗盖1,还包括碗体下的电源座,所述碗体包括从外向内的外壳2、中壳3和内壳4,所述外壳2、中壳3和内壳4均呈半圆形,外壳2、中壳3和内壳4顶端设有环形封板5,外壳2下表面设有环形底座6、第一定位柱7和控制单元8,外壳2上部外表面设有液晶屏9和按钮组件10,所述控制单元8包括单片微控制器11和温度控制模块12,所述单片微控制器11与液晶屏9电连接,内壳4和中壳3之间设有螺旋状布设的加热管13,所述加热管13下部设有第一接线柱14,加热管13与温度控制模块12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柱14依次穿过中壳3和外壳2且镶嵌在第一定位柱7内,内壳4下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15,所述温度传感器15与单片微控制器11电连接,所述电源座包括电源座主体16和电源座主体16上表面布设的第二定位柱17,所述电源座主体16呈圆柱形,电源座主体16上表面圆周设有向上的翻边18,电源座主体16上表面对应第二定位柱17位置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二接线柱19,所述第二接线柱19截面呈T形,第二接线柱19与电源座主体16之间设有弹簧20,第二接线柱19外接至电源。所述温度传感器15和按钮组件10连接到单片微控制器11的输入口,温度控制模块12连接到单片微控制器11的输出口,液晶屏9连接到单片微控制器11的通讯口。所述内壳4和中壳3之间填充有液体,外壳2和中壳3之间填充有气体。所述翻边18内径等于底座6的外径。所述第一定位柱7的位置与第二定位柱17的位置对应,第一定位柱7的外径等于第二定位柱17的内径。所述按钮组件10包括三个以上的按钮。使用时,将碗体放置在电源座上,底座6套合在电源座的翻边18内,第一定位柱7插入第二定位柱17,使第一接线柱14与第二接线柱19连通,为本饭碗供电,此时,液晶屏9处于设置界面,显示需要设置的温度,通过按钮组件10的按钮设置到合适的温度,按动按钮启动加温。加热时,内壳4下表面的温度传感器15将即时温度数据发送至单片微控制器11,液晶屏9处于加热界面,显示饭碗内的即时温度,通过温度控制模块12控制加热管13将饭碗加热并保持在设定温度。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加热饭碗,包括碗体和碗体上的碗盖(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碗体下的电源座,所述碗体包括从外向内的外壳(2)、中壳(3)和内壳(4),所述外壳(2)、中壳(3)和内壳(4)均呈半圆形,外壳(2)、中壳(3)和内壳(4)顶端设有环形封板(5),外壳(2)下表面设有环形底座(6)、第一定位柱(7)和控制单元(8),外壳(2)上部外表面设有液晶屏(9)和按钮组件(10),所述控制单元(8)包括单片微控制器(11)和温度控制模块(12),所述单片微控制器(11)与液晶屏(9)电连接,内壳(4)和中壳(3)之间设有螺旋状布设的加热管(13),所述加热管(13)下部设有第一接线柱(14),加热管(13)与温度控制模块(12)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柱(14)依次穿过中壳(3)和外壳(2)且镶嵌在第一定位柱(7)内,内壳(4)下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15),所述温度传感器(15)与单片微控制器(11)电连接,所述电源座包括电源座主体(16)和电源座主体(16)上表面布设的第二定位柱(17),所述电源座主体(16)呈圆柱形,电源座主体(16)上表面圆周设有向上的翻边(18),电源座主体(16)上表面对应第二定位柱(17)位置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第二接线柱(19),所述第二接线柱(19)截面呈T形,第二接线柱(19)与电源座主体(16)之间设有弹簧(20),第二接线柱(19)外接至电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加热饭碗,包括碗体和碗体上的碗盖(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碗体下的电源座,所述碗体包括从外向内的外壳(2)、中壳(3)和内壳(4),所述外壳(2)、中壳(3)和内壳(4)均呈半圆形,外壳(2)、中壳(3)和内壳(4)顶端设有环形封板(5),外壳(2)下表面设有环形底座(6)、第一定位柱(7)和控制单元(8),外壳(2)上部外表面设有液晶屏(9)和按钮组件(10),所述控制单元(8)包括单片微控制器(11)和温度控制模块(12),所述单片微控制器(11)与液晶屏(9)电连接,内壳(4)和中壳(3)之间设有螺旋状布设的加热管(13),所述加热管(13)下部设有第一接线柱(14),加热管(13)与温度控制模块(12)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柱(14)依次穿过中壳(3)和外壳(2)且镶嵌在第一定位柱(7)内,内壳(4)下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15),所述温度传感器(15)与单片微控制器(11)电连接,所述电源座包括电源座主体(16)和电源座主体(16)上表面布设的第二定位柱(17),所述电源座主体(16)呈圆柱形,电源座主体(16)上表面圆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杰
申请(专利权)人:杨振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