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9886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包括炒锅、环形通水管、底座、冷却水源及控制系统;炒锅是锅壁由上向下凹形成凹状,炒锅的锅壁由上向下具有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第一空腔层内容纳有由导热油液包含住的电热机构;环形通水管套在炒锅上边缘部,用以由锅壁上边缘部向下凹部水冷却;底座用以架起所述炒锅;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及温度传感器;控制单元分别与电热机构、温度传感器及循环动力泵电连接;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第一空腔层内,用以感测第一空腔层内的导热油液温度,控制单元用以整合控制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根据指令控制炒锅温度,炒锅受热均匀,升温、降温灵敏,满足制茶过程中对温度的工艺要求。

An Intelligent Temperature-Controlled Fried Tea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属于茶叶加工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的炒茶工艺分为生锅、二青锅及熟锅,序贯操作炒茶。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适量茶叶,茶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由此可以看出,在炒茶过程中,锅温对炒茶工艺要求比较高,短时间内温度下降迅速。在现有技术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炒锅温度不均匀,升温不迅速,降温不灵敏等现象,难以满足制茶过程中对温度的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包括炒锅、环形通水管、底座及冷却水源;所述炒锅是锅壁由上向下凹形成凹状,用以容纳翻炒茶叶,炒锅的锅壁由上向下具有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向炒锅上边缘部延伸,第一空腔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炒锅、环形通水管、底座及冷却水源;所述炒锅是锅壁由上向下凹形成凹状,用以容纳翻炒茶叶,炒锅的锅壁由上向下具有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向炒锅上边缘部延伸,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之间是具有导热性能的隔板;第一空腔层内容纳有电热机构,且第一腔室内密封导热油液,导热油液包含住电热机构;所述环形通水管套在炒锅上边缘部,环形通水管通过若干进水分支管与所述第二空腔层的上边缘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层的下凹部设置有与第二空腔层相连通的出水管,出水管伸入所述冷却水源;环形通水管与一进水管的一端相连通,进水管另一端伸入所述冷却水源,进水管上设置有循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炒锅、环形通水管、底座及冷却水源;所述炒锅是锅壁由上向下凹形成凹状,用以容纳翻炒茶叶,炒锅的锅壁由上向下具有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向炒锅上边缘部延伸,第一空腔层及第二空腔层之间是具有导热性能的隔板;第一空腔层内容纳有电热机构,且第一腔室内密封导热油液,导热油液包含住电热机构;所述环形通水管套在炒锅上边缘部,环形通水管通过若干进水分支管与所述第二空腔层的上边缘部相连通;所述第二空腔层的下凹部设置有与第二空腔层相连通的出水管,出水管伸入所述冷却水源;环形通水管与一进水管的一端相连通,进水管另一端伸入所述冷却水源,进水管上设置有循环动力泵;所述底座用以架起所述炒锅;该智能控温的炒茶装置还包括有智能控制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访
申请(专利权)人:梧州市中茗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