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摔的巴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9642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摔的巴松,包括第一承载主体、第二承载主体、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所述第一承载主体的上端支撑安装在第二承载主体的下端,所述第一承载主体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收纳主体的内侧端,所述第二承载主体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收纳主体的内侧端,所述第一收纳主体转动连接在第二收纳主体的上端,所述第一承载主体包括第一气囊、圆筒、第二气囊、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开设在第一气囊的侧端中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乐器盒在摔倒时会使巴松与其内壁进行直接碰撞,不能对其内部的巴松进行有效的缓冲保护,容易造成巴松的损坏,导致不必要的经济和财产的损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摔的巴松
本技术涉及乐器设备
,具体为一种防摔的巴松。
技术介绍
乐器是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乐器学界则认为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亦可称为乐器。巴松也是一种乐器,低音区音色阴沉庄严,中音区音色柔和甘美而饱满,高音富于戏剧性,适于表现严肃迟钝的感情,也适于表现诙谐情趣和塑造丑角形象,本调为C调,音域都是大字一组降B-小字一组降B(三个八度)。巴松通常使用乐器盒来进行携带,而现有的乐器盒在摔倒时会使巴松与其内壁进行直接碰撞,不能对其内部的巴松进行有效的缓冲保护,容易造成巴松的损坏,导致不必要的经济和财产的损失,所以急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摔的巴松,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摔的巴松,包括第一承载主体、第二承载主体、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所述第一承载主体的上端支撑安装在第二承载主体的下端,所述第一承载主体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收纳主体的内侧端,所述第二承载主体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收纳主体的内侧端,所述第一收纳主体转动连接在第二收纳主体的上端,所述第一承载主体包括第一气囊、圆筒、第二气囊、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开设在第一气囊的侧端中部,所述第一通气孔开设在第二气囊靠近第一气囊的侧端中部,所述圆筒的侧端固定插接在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的内侧端,所述第二收纳主体包括外壳、合页、把手、磁铁、安装槽和安装孔,所述合页固定连接在外壳的前端,所述把手固定连接在外壳的后端上部,所述安装槽对称开设在外壳远离把手的后端上部,所述磁铁对称固定连接在安装槽的内侧端,所述安装孔开设在外壳的侧端中部。优选的,所述第一承载主体和第二承载主体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结构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的外侧端固定连接在外壳的内侧端,所述圆筒的外侧端固定插接在安装孔的内侧端。优选的,所述圆筒、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的中心轴在一条直线上,且圆筒、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内部相贯通。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和外壳相适配,所述磁铁和安装槽相适配。优选的,所述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内部的把手组成一个完整的把手。优选的,所述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通过合页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收纳主体通过磁铁吸附在第二收纳主体的上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第二气囊的设置方便了使用者将外加巴松放置在其上端,通过闭合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将外加巴松支撑安装在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内部的第二气囊的内侧端,使外加巴松挤压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内部的第二气囊使其内部多余的气体经过圆筒、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进入第一气囊的内部,防止由于挤压力度过大导致外加巴松的损坏,且由于第二气囊的缓冲作用防止了该装置在摔倒时导致巴松的摔坏,磁铁的设置方便了第一收纳主体通过磁铁吸附在第二收纳主体的上端,使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闭合,圆筒、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气孔内部相贯通,方便了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内部气体的流通,第二气囊和外壳相适配,使第二气囊的外侧端与外壳的内侧端充分接触,有效的对外加巴松进行保护,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通过合页进行转动连接,方便了第一收纳主体和第二收纳主体的打开和闭合,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更好的满足使用需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承载主体结构拆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收纳主体结构拆分示意图。图中:1-第一承载主体、2-第二承载主体、3-第一收纳主体、4-第二收纳主体、5-第一气囊、6-圆筒、7-第二气囊、8-第一通气孔、9-第二通气孔、10-外壳、11-合页、12-把手、13-磁铁、14-安装槽、15-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防摔的巴松,包括第一承载主体1、第二承载主体2、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第一承载主体1的上端支撑安装在第二承载主体2的下端,第一承载主体1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内侧端,第二承载主体2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收纳主体3的内侧端,第一收纳主体3转动连接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上端,第一承载主体1包括第一气囊5、圆筒6、第二气囊7、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第二通气孔9开设在第一气囊5的侧端中部,第一通气孔8开设在第二气囊7靠近第一气囊5的侧端中部,第二气囊7的设置方便了使用者将外加巴松放置在其上端,通过闭合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将外加巴松支撑安装在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内部的第二气囊7的内侧端,使外加巴松挤压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内部的第二气囊7使其内部多余的气体经过圆筒6、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进入第一气囊5的内部,防止由于挤压力度过大导致外加巴松的损坏,且由于第二气囊7的缓冲作用防止了该装置在摔倒时导致巴松的摔坏,圆筒6的侧端固定插接在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的内侧端,第二收纳主体4包括外壳10、合页11、把手12、磁铁13、安装槽14和安装孔15,合页11固定连接在外壳10的前端,把手12固定连接在外壳10的后端上部,安装槽14对称开设在外壳10远离把手12的后端上部,磁铁13对称固定连接在安装槽14的内侧端,磁铁13的设置方便了第一收纳主体3通过磁铁13吸附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上端,使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闭合,安装孔15开设在外壳10的侧端中部。第一承载主体1和第二承载主体2结构相同,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结构相同,第二气囊7的外侧端固定连接在外壳10的内侧端,圆筒6的外侧端固定插接在安装孔15的内侧端,圆筒6、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的中心轴在一条直线上,且圆筒6、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内部相贯通,方便了第一气囊5和第二气囊7内部气体的流通,第二气囊7和外壳10相适配,使第二气囊7的外侧端与外壳10的内侧端充分接触,有效的对外加巴松进行保护,磁铁13和安装槽14相适配,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内部的把手12组成一个完整的把手,方便了使用者通过把手12对该装置进行携带,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通过合页11进行转动连接,方便了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的打开和闭合,第一收纳主体3通过磁铁13吸附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上端,为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工作原理:利用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通过合页11进行转动连接的关系,通过打开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内部的把手12使吸附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上端的第一收纳主体3打开,将外加巴松放置在第二收纳主体4内部的第二气囊7上端,转动第一收纳主体3使其通过磁铁13吸附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上端,将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摔的巴松,包括第一承载主体(1)、第二承载主体(2)、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主体(1)的上端支撑安装在第二承载主体(2)的下端,所述第一承载主体(1)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内侧端,所述第二承载主体(2)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收纳主体(3)的内侧端,所述第一收纳主体(3)转动连接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上端,所述第一承载主体(1)包括第一气囊(5)、圆筒(6)、第二气囊(7)、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所述第二通气孔(9)开设在第一气囊(5)的侧端中部,所述第一通气孔(8)开设在第二气囊(7)靠近第一气囊(5)的侧端中部,所述圆筒(6)的侧端固定插接在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的内侧端,所述第二收纳主体(4)包括外壳(10)、合页(11)、把手(12)、磁铁(13)、安装槽(14)和安装孔(15),所述合页(11)固定连接在外壳(10)的前端,所述把手(12)固定连接在外壳(10)的后端上部,所述安装槽(14)对称开设在外壳(10)远离把手(12)的后端上部,所述磁铁(13)对称固定连接在安装槽(14)的内侧端,所述安装孔(15)开设在外壳(10)的侧端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摔的巴松,包括第一承载主体(1)、第二承载主体(2)、第一收纳主体(3)和第二收纳主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主体(1)的上端支撑安装在第二承载主体(2)的下端,所述第一承载主体(1)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内侧端,所述第二承载主体(2)的侧端固定安装在第一收纳主体(3)的内侧端,所述第一收纳主体(3)转动连接在第二收纳主体(4)的上端,所述第一承载主体(1)包括第一气囊(5)、圆筒(6)、第二气囊(7)、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所述第二通气孔(9)开设在第一气囊(5)的侧端中部,所述第一通气孔(8)开设在第二气囊(7)靠近第一气囊(5)的侧端中部,所述圆筒(6)的侧端固定插接在第一通气孔(8)和第二通气孔(9)的内侧端,所述第二收纳主体(4)包括外壳(10)、合页(11)、把手(12)、磁铁(13)、安装槽(14)和安装孔(15),所述合页(11)固定连接在外壳(10)的前端,所述把手(12)固定连接在外壳(10)的后端上部,所述安装槽(14)对称开设在外壳(10)远离把手(12)的后端上部,所述磁铁(13)对称固定连接在安装槽(14)的内侧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俊明李玉卯王义起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华一乐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