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杜武浩专利>正文

一种加热片及设有该加热片的新能源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8318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片及设有该加热片的新能源电池组,包括柔性碳纤维布和绝缘层,以及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包含至少一个电芯模组,所述加热片贴附在电芯模组上,通过导线通电使柔性碳纤维布升温,对低温环境下的电池迅速加温,保证电池性能处于最佳性能状态,同时由于碳纤维布的物理性能,电池加热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此外所述加热片具有重量轻,贴合性好,成本低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片及设有该加热片的新能源电池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片及其应用,特别涉及一种加热片及设有该加热片的新能源电池组,属于新能源电池

技术介绍
新能源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新能源电池的电池包内设有多组电芯,由模组串联组成,电池包内设有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可有效保护电池包安全。电池的热相关问题是决定其使用性能、安全性、寿命及使用成本的关键因素,现有的电池包均设有热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冷却与加热来实现,对电池包进行温控的机构一般置于电池包外部,对于电池包表面进行温度的控制,此种温控速度慢,效率低,现有技术中,是使用加热丝或者加热片对电池进行加热,加热丝和加热片均为金属,当温度控制系统或加热控制电路出现损坏时,加热丝或加热片本身没有控温功能,对电池持续加热,会使得电池温度过高而产生爆炸,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片及设有该加热片的新能源电池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片,包括柔性碳纤维布和绝缘层,所述柔性碳纤维布上设有正负电极,电极经导线与外部电源相连接,所述绝缘层覆盖于所述柔性碳纤维布的上、下表面及至少部分导线,保证导电性能,且能够使接电端与电池绝缘隔离。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极设于柔性碳纤维布的两侧,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极材质为铜箔,且通过银浆与柔性碳纤维布固定连接,银浆和铜保证导电性,且固定效果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极为通过喷涂形成的金属涂层,降低加热片长度方向的侧边厚度,使加热片整体的可塑性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绝缘层通过背胶与柔性碳纤维布贴合。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包括至少一个电芯模组,所述电芯模组包括电池和壳体,所述电池被密封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池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电芯模组贴附有加热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热片贴附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和/或壳体外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热片贴附在所述壳体内部,且位于所述电池的底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芯模组设有温度监控系统S1,所述加热片外设有加热控制电路S2,所述加热控制电路S2接收温度监控系统S1的信号而控制加热片通电或断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温度监控系统S1包括温度感应单元,当检测到电池温度T小于阈值T1时,输出信号至加热控制电路S2,加热片通电对电池加热;当检测到T达到阈值T2时,输出信号至加热控制电路S2,加热片断电停止加热。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中加热片贴附在电芯模组上,通过导线通电使柔性碳纤维布升温,对低温环境下的电池迅速加温,保证电池性能处于最佳性能状态,同时由于碳纤维布的物理性能,电池加热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此外所述加热片具有重量轻,贴合性好,成本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电极为金属涂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组的系统框图。图中:1、加热片;101、柔性碳纤维布;102、绝缘层;103、电极;104、导线;105、金属涂层;2、电芯模组;201、电池;202、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片,包括柔性碳纤维布101和绝缘层102,柔性碳纤维布101上设有正负电极103,电极103经导线104与外部电源相连接,绝缘层102覆盖于柔性碳纤维布101的上、下表面及至少部分导线104,绝缘层102通过背胶与柔性碳纤维布101贴合,本实施例中绝缘层102的材质优选为聚酰亚胺,耐高低温,能有效绝缘,作为可选的方案,绝缘层102材质也可以为导热硅胶,导热硅胶除了绝缘,还具有较好导热性及抗震性,为了发热均匀,电极103设于柔性碳纤维布101的两侧,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且长度不超过柔性碳纤维布101的长度,防止电极103露出柔性碳纤维布101导致漏电,本实施例中电极103材质为铜箔,且通过银浆与柔性碳纤维布101固定连接,银浆和铜保证导电性,且固定效果好,作为可选的方案,电极103也可以替换为通过喷涂形成的金属涂层105,金属涂层105包含可导电的金属成分如铜、铝,在不影响导电效果的情况下,降低了加热片长度方向的侧边厚度,可塑性强。请参阅图3-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包括至少一个电芯模组2,电芯模组2包括电池201和壳体202,电池被密封在壳体内,电池20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电芯模组2贴附有加热片1,加热片1贴附在壳体202的底部和/或壳体202外周,可选的,加热片1也可以贴附在壳体202内部,且位于电池201的底部(附图中未示出)。下面详细阐述加热片1应用在新能源电池组上的工作原理:电芯模组2设有温度监控系统S1,加热片外设有加热控制电路S2,加热控制电路S2接收温度监控系统S1的信号而控制加热片1通电或断电,温度监控系统S1包括温度感应单元,当检测到电池温度T小于阈值T1时,温度监控系统S1输出信号至加热控制电路S2,加热控制电路S2控制加热片1通电对电池201加热;当检测到T达到阈值T2(T1<T2)时,温度监控系统S1输出信号至加热控制电路S2,加热片1断电停止加热,由于柔性碳纤维布101的物理特性,柔性碳纤维布101升温至最高温度局限在60℃至80℃的范围内,当温度控制系统S1或加热控制电路S2出现损坏时,加热片1的温度不会由于持续通电造成温度持续升高而导致电池升温过高,减少了因电池升温过高而产生的安全隐患,纯电动汽车的电池需要被限制在0℃至60℃,现有技术中,使用加热丝对电池进行加热,当温度控制系统或加热控制电路出现损坏时,加热丝对电池持续加热,电热丝持续升温会超过100℃,与电池接触会使得电池温度过高而产生爆炸,柔性碳纤维布101持续的通电加热,温度只会维持在60℃至80℃,不会对电池造成威胁,此外,如果加热片1中绝缘层102材质设置为导热硅胶,导热硅胶置于电芯模组2外周,由于导热硅胶受力后具备一定的缓冲性,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导热硅胶可以对电池起到减震的作用,防止电池与周围零件碰撞,导热硅胶具有导热作用,不会阻碍柔性碳纤维布101通电对电池进行加温,且柔性碳纤维布101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导热硅胶可以将电池表面的温度进行传导,加快电池温度的散发,使得电池的温度均匀地从导热硅胶表面散发出去,使电池得到降温,实现电池的恒温。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加热片及设有该加热片的新能源电池组,加热片1贴附在电芯模组2上,通过导线104对电极103通电,柔性碳纤维布101升温,对低温环境下的电池迅速加温,当电池温度超过加热控制电路设定的温度值时,柔性碳纤维布101停止加热,保证电池处于恒温,实现了对电池的控温,同时由于碳纤维布的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片(1),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碳纤维布(101)和绝缘层(102),所述柔性碳纤维布(101)上设有正负电极(103),电极(103)经导线(104)与外部电源相连接,所述绝缘层(102)覆盖于所述柔性碳纤维布(101)的上、下表面及至少部分导线(10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片(1),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碳纤维布(101)和绝缘层(102),所述柔性碳纤维布(101)上设有正负电极(103),电极(103)经导线(104)与外部电源相连接,所述绝缘层(102)覆盖于所述柔性碳纤维布(101)的上、下表面及至少部分导线(1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03)设于柔性碳纤维布(101)的两侧,且沿其长度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03)材质为铜箔,且通过银浆与柔性碳纤维布(101)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103)为通过喷涂形成的金属涂层(10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102)通过背胶与柔性碳纤维布(101)贴合。6.一种新能源电池组,包括至少一个电芯模组(2),所述电芯模组(2)包括电池(201)和壳体(202),所述电池被密封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武浩
申请(专利权)人:杜武浩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