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式人工耳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8122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道式人工耳蜗,其包括体外机及其植入体,其中,该体外机包括壳体,麦克风,语音处理模块,电池,发射线圈,及其体外机磁铁,其中,该壳体呈圆筒形,该麦克风安置于该壳体的外端,该语音处理模块及电池安置于该壳体内,该发射线圈安置于该壳体表面,且,该发射线圈呈圆弧形;该植入体包括接收线圈,解码模块,刺激电极,及其植入体磁铁。该耳道式人工耳蜗通过将体外机的各部件一体设计,省去了暴露在外的连接线缆,增加了体外机的可靠性,不易损坏,同时,通过体外机整体插入外耳道内,使得体外机不易脱落,佩戴也方便。

Ear canal cochlear implan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ar canal cochlear prosthesis, which comprises an external machine and an implant. The external machine comprises a shell, a microphone, a voice processing module, a battery, a transmitting coil, and an external machine magnet. The shell is cylindrical in shape. The microphone is placed at the outer end of the shell, and the voice processing is carried out. The module and battery are arranged in the shell, and the transmitting coil is arrang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hell, and the transmitting coil is circular arc; the implant includes a receiving coil, a decoding module, a stimulating electrode and an implant magnet. The ear canal cochlear implant is designed by integrating all the components of the external machine, eliminating the exposed connecting cables, increas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xternal machine and not easy to dam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rnal machine is inserted into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as a whole, which makes the external machine not easy to fall off and easy to w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道式人工耳蜗
本技术涉及一种人工耳蜗,尤其涉及一种耳道式人工耳蜗。
技术介绍
人工耳蜗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能使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恢复听觉的唯一有效方法及装置。人工耳蜗(又名:仿生耳、电子耳蜗、耳蜗植入)是现代医学的奇迹之一,人工耳蜗旨在帮助极重度耳聋患者恢复听觉和语言交流能力。人工耳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聋人康复新技术,重度听力言语障碍病人植入后,通过言语康复训练可告别手语和唇读,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用听觉和言语与人交流,融入家庭和社会。现有的人工耳蜗主要包括体外机及植入体,其中,体外机包括麦克风,语音信号处理电路,磁铁,及其发射线圈;植入体包括解码芯片,刺激电极,磁铁,及其接收线圈。语音先由麦克风采集转换为电信号,经过特殊的数字化处理,再按照一定的策略编码,通过载在耳后的发射线圈传送到体内,植入体的接收线圈感应到信号后,经过解码芯片解码,使植入体的刺激电极产生电流,从而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现有的人工耳蜗植入体与体外机通过各自的线圈中心的磁铁吸合对准连接,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植入者佩戴时将体外机主机挂在耳廓上,主机通过一根连接线缆连接发射线圈。这样的缺点是,一是影响活动,当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时,体外机线圈容易掉落;二是连接线缆由于随着头部运动而频繁弯折扭动,容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耳道式人工耳蜗,其省去了连接线缆且不易脱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耳道式人工耳蜗,其包括体外机及其植入体,其中,该体外机包括壳体,麦克风,语音处理模块,电池,发射线圈,及其体外机磁铁,其中,该壳体呈圆筒形,该麦克风安置于该壳体外端,该语音处理模块及电池安置于该壳体内,该体外机磁铁与该发射线圈相结合,该发射线圈安置于该壳体表面,且,该发射线圈呈圆弧形;该植入体包括接收线圈,解码模块,刺激电极,及其植入体磁铁,其中,该接收线圈呈圆弧形且尺寸与该发射线圈相匹配,该接收线圈、该解码模块及该刺激电极依次相连,该植入体磁铁与该接收线圈相结合。本技术耳道式人工耳蜗通过将体外机的各部件一体设计,省去了暴露在外的连接线缆,增加了体外机的可靠性,不易损坏,同时,通过体外机整体插入外耳道内,使得体外机不易脱落,佩戴也方便,且,不用隔着头皮,使得发射线圈与接受线圈的耦合效率更高,降低了功耗。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耳道式人工耳蜗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体外机的侧剖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耳道式人工耳蜗,包括体外机1及其植入体2,其中,该体外机1佩戴于外耳道内,不易脱落的同时也起到隐蔽的作用。该体外机1包括壳体11,麦克风12,语音处理模块13,电池14,发射线圈15,及其体外机磁铁(图中未绘出),其中,该壳体11呈圆筒形,符合外耳道的轮廓设计,使得该体外机1能安置于外耳道内不易脱落,该麦克风12安置于该壳体11外端,该壳体11外端即为朝向外耳道外面的一端,使得该麦克风12在收录声音时能利用耳廓自然收集声音,该语音处理模块13及该电池14安置于该壳体11内,该体外机磁铁与该发射线圈15相结合,该发射线圈15安置于该壳体11表面,且,该发射线圈11呈圆弧形,使得同时贴合该壳体11外表面及外耳道轮廓。该体外机1的一体化设计,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线路隐藏于该壳体11内,免去了常规暴露在外的连接线缆,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该植入体2包括接收线圈21,解码模块22,刺激电极23,及其植入体磁铁(图中未绘出),其中,该接收线圈21呈圆弧形,符合外耳道的轮廓设计,且尺寸与该发射线圈15相匹配,该接收线圈21、该解码模块22及该刺激电极23依次相连,该植入体磁铁与该接收线圈21相结合。使用该耳道式人工耳蜗前,需先通过手术将该接收线圈21安置于外耳道内壁上,将该解码模块22安置于体内,将该刺激电极23通过后鼓室入路,插入耳蜗鼓阶内。手术完成后,将该体外机1插入外耳道内,通过该体外机磁铁及该植入体磁铁的相互磁吸,该发射线圈15与该接收线圈21紧密贴合。工作时,该麦克风12收集声音,该语音处理模块13对声音进行滤波、放大、特征提取、幅度变换、神经编码、通信编码后,通过该发射线圈15发送给该接收线圈21,该接收线圈21接收信号后,由该解码模块22解码,最后通过该刺激电极23刺激相应的听神经,产生听觉。由于该发射线圈15与该接收线圈21直接贴合,相对于现有技术,不用隔着头皮,使得两者的耦合效率更高,降低了功耗。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道式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包括体外机及其植入体,其中,该体外机包括壳体,麦克风,语音处理模块,电池,发射线圈,及其体外机磁铁,其中,该壳体呈圆筒形,该麦克风安置于该壳体外端,该语音处理模块及电池安置于该壳体内,该体外机磁铁与该发射线圈相结合,该发射线圈安置于该壳体表面,且,该发射线圈呈圆弧形;该植入体包括接收线圈,解码模块,刺激电极,及其植入体磁铁,其中,该接收线圈呈圆弧形且尺寸与该发射线圈相匹配,该接收线圈、该解码模块及该刺激电极依次相连,该植入体磁铁与该接收线圈相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道式人工耳蜗,其特征在于:包括体外机及其植入体,其中,该体外机包括壳体,麦克风,语音处理模块,电池,发射线圈,及其体外机磁铁,其中,该壳体呈圆筒形,该麦克风安置于该壳体外端,该语音处理模块及电池安置于该壳体内,该体外机磁铁与该发射线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增军许车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