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及井漏、溢流分析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45026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3:40
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包括井筒、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密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第一手动平板阀、第二手动平板阀、第三手动平板阀、第四手动平板阀、第五手动平板阀、井口注入管线、井口水泥头、胶塞、套管柱、水泥车、泥浆泵以及工业计算机,所述密度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均与工业计算机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监测分析注水泥井漏或溢流情况,了解井漏或溢流程度,对于适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有很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及井漏、溢流分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钻采工程固井
,尤其涉及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及井漏、溢流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规模的日益扩大,类似于窄密度窗口的复杂地层越来越多,固井注水泥过程中经常出现井漏现象,偶尔还会出现溢流现象,及时准确地识别井下是否发生了井漏或溢流,了解井漏或溢流程度,对于适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十分重要。由于受地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不同深度的地层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扩径现象,极容易形成“大肚子”或“糖葫芦”这种不规则井眼,这种不规则井眼势必影响固井环空流动压降。目前在计算环空流动压降时均假设环空为规则的光滑井眼,忽视了这种不规则井眼的影响,所以造成注水泥井口压力计算不够精确,进而造成U型管效应下的环空返出排量计算不够准确,直接影响了环空井漏或溢流的识别。因此,准确计算注水泥井口压力是准确计算环空返出流量的关键。目前一般通过环空返出流量判断井下是否发生了井漏或溢流,但缺乏准确的对比依据,容易造成误判或判别不及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及井漏、溢流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筒(16)、第一流量传感器(6)、第二流量传感器(15)、密度传感器(2)、压力传感器(7)、第一手动平板阀(1)、第二手动平板阀(3)、第三手动平板阀(4)、第四手动平板阀(8)、第五手动平板阀(9)、井口注入管线(5)、井口水泥头(11)、胶塞(10)、套管柱(14)、水泥车(17)、泥浆泵(20)以及工业计算机(22),所述套管柱(14)底部插入井筒(16)内,所述井口水泥头(11)设于套管柱(14)顶部,所述井口水泥头(11)内设有胶塞(10),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15)设于井筒(16)地面出口处,所述第四手动平板阀(8)、第五手动平板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筒(16)、第一流量传感器(6)、第二流量传感器(15)、密度传感器(2)、压力传感器(7)、第一手动平板阀(1)、第二手动平板阀(3)、第三手动平板阀(4)、第四手动平板阀(8)、第五手动平板阀(9)、井口注入管线(5)、井口水泥头(11)、胶塞(10)、套管柱(14)、水泥车(17)、泥浆泵(20)以及工业计算机(22),所述套管柱(14)底部插入井筒(16)内,所述井口水泥头(11)设于套管柱(14)顶部,所述井口水泥头(11)内设有胶塞(10),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15)设于井筒(16)地面出口处,所述第四手动平板阀(8)、第五手动平板阀(9)分别安装在井口水泥头(11)的两个管线接头上,所述第四手动平板阀(8)和第五手动平板阀(9)通过管线再与压力传感器(7)的一端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7)的另一端与第一流量传感器(6)相连,所述井口注入管线(5)连接在第一流量传感器(6)的另一端,所述密度传感器(2)、第三手动平板阀(4)设于井口注入管线(5)上,所述第一手动平板阀(1)、第二手动平板阀(3)分别设于密度传感器(2)的两端,所述水泥车(17)和泥浆泵(20)靠近井口注入管线(5)设置附近,所述密度传感器(2)、第一流量传感器(6)、压力传感器(7)、第二流量传感器(15)的信号输出端均与工业计算机(22)的信号输入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口注入管线(5)上设有监测系统注入管线接头(19),所述水泥车(17)、泥浆泵(20)上分别设有水泥车注液管线接头(18)、泥浆泵注液管线接头(2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口水泥头(11)与套管柱(14)相连处的两侧均设有接箍(13),所述井口水泥头(11)通过接箍(13)与套管柱(14)相连,所述胶塞(10)的一端设有位于井口水泥头(11)外部的挡销(12)。4.一种注水泥施工监测与井漏、溢流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对于表层套管,套管下到井底以后从小排量开始循环,设表层套管的循环排量为Qbn、表层套管的井口压力值为Pbzn,Qb1→Qb2→Qb3→Qb4→Qb5→Qb6→….Qbn最大排量不超过钻井循环排量,记录每个表层套管的循环排量Qbn下对应的表层套管的井口压力值Pbz1→Pbz2→Pbz3→Pbz4→Pbz5→Pbz6→….Pbzn;对于技术套管,当套管下到上层套管鞋位置后,从小排量开始循环,设技术套管的循环排量为Qsn、技术套管的井口压力值为Pszn,Qs1→Qs2→Qs3→Qs4→Qs5→Qs6→….Qsn,最大排量不超过钻井循环排量,记录每个技术套管的循环排量Qsn下对应的技术套管的井口压力值Psz1→Psz2→Psz3→Psz4→Psz5→Psz6→….Pszn;然后继续下套管,当套管下到井底后,从小排量开始循环,设套管下到井底后的循环排量为Qdn、套管下到井底后的循环排量Qdn对应的井口压力值为Pdzn,Qd1→Qd2→Qd3→Qd4→Qd5→Qd6→….Qdn,最大排量不超过钻井循环排量,记录每个套管下到井底后的循环排量Qdn对应的井口压力值Pdz1→Pdz2→Pdz3→Pdz4→Pdz5→Pdz6→….Pdzn;S2、针对表层套管,通过工业计算机(22)计算表层套管下到井底以后不同循环排量(Qb1→Qb2→Q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双进黄鹏吴红建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