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伤急救敷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4669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辅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烧伤急救辅料,依次包括隔离层、吸水杀菌层、热塑聚氨酯泡沫层和脱脂纱布层,所述吸水杀菌层为透明质酸和银离子藻酸盐混合形成的吸水杀菌层,其为网状结构;所述热塑聚氨酯泡沫层的厚度为0.5~1mm,其上布置有多个两端孔径不同的通孔,所述通孔孔径较小的一端位于聚氨酯泡沫层的上层,其孔径较大的一端位于热塑聚氨酯泡沫层下层,所述通孔孔径较小一端的孔径为0.5~2μm,所述通孔孔径较大一端的孔径为80~200μm。该敷料结构设计巧妙,各敷料层相互配合,具有良好的抗感染、抗粘连、止血、止疼、减压及吸收渗液作用,能够第一时间有效保护烧伤创面,并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烧伤急救敷料
本技术属于医疗辅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烧伤急救敷料。
技术介绍
烧伤所致的皮肤缺损在平时和战时都十分常见,伤员的体表屏障遭到破坏后,会面临体液丢失、酸碱平衡失调和微生物侵袭感染等威胁,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对烧伤创面及时进行急救处理,有利于降低休克和感染发生率,也十分利于后续的手术治疗。传统的急救处理多采用医疗用纱布或棉垫进行处理,该种处理方式存在不少缺陷:(1)烧伤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弱,烧伤后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会有大量血浆渗出,细菌等微生物将迅速定植于创面并可能造成后续严重感染。而纱布无抗感染作用,且其较大的孔径(毫米级)无法阻隔外界细菌进一步侵袭;同时纱布的柔韧性差,伤员送医途中的机械碰撞和摩擦可能造成创面的二次损害。(2)纱布易于易与创面粘连,纱布覆盖后,与烧伤创面大量渗出的血浆及坏死组织容易发生粘连,后续剥离时给伤员造成痛苦,而且可能进一步损害创口,并影响伤情判断;(3)止血、止痛效果不佳。烧伤创面的出血及疼痛会加快伤员体液丢失,加重其应激反应,恶化病情。专利CN205667607U公开了一种烧伤急救敷料绷带,所述烧伤急救敷料绷带包括吸水敷料层、隔离层、自粘绷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烧伤急救敷料,其特征在于,从上到下依次包括隔离层(1)、吸水杀菌层(2)、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和脱脂纱布层(4),所述吸水杀菌层(2)为网状结构;所述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的厚度为0.5~1mm,其上布置有多个两端孔径不同的通孔(6),所述通孔(6)孔径较小的一端朝向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的下表面,其孔径较大的一端朝向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的上表面,所述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下表面上通孔(6)的直径为0.5~2μm,所述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上表面上通孔(6)的直径为80~200μ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烧伤急救敷料,其特征在于,从上到下依次包括隔离层(1)、吸水杀菌层(2)、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和脱脂纱布层(4),所述吸水杀菌层(2)为网状结构;所述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的厚度为0.5~1mm,其上布置有多个两端孔径不同的通孔(6),所述通孔(6)孔径较小的一端朝向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的下表面,其孔径较大的一端朝向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的上表面,所述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下表面上通孔(6)的直径为0.5~2μm,所述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上表面上通孔(6)的直径为80~200μ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急救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聚氨酯泡沫层(3)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梦龙罗高兴吴军贺伟峰邓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