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44536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及其制造方法。树脂后尾门包括树脂制的内面板和下外面板、及配置于由内面板和下外面板形成的中空空间的金属制的加强构件,其中,加强构件是沿着内面板的外周缘的环状,通过将空开间隙地利用粘结剂紧固连结于内面板的相互分离的左右的加强构件及下边加强构件利用左右的角连接构件及上连接构件相互连接而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涉及包括树脂制的内面板、树脂制的外面板及金属制的加强构件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构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大多使用树脂制的车门。树脂制的门能够减低重量,但另一面,与利用钢板形成的门相比,难以确保刚性。因而,提出了在由树脂制的内面板和树脂制的外面板形成的中空空间安装金属制的加强构件(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26388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11-126388号公报中,记载了利用螺纹止动将金属制的加强构件固定于树脂制的内面板的后尾门的构造(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126388号公报的第0008段、图11、第0035段、图5)。
技术实现思路
树脂制的内面板、外面板及金属制的加强构件分别具有尺寸的偏差。因而,若像专利文献1记载那样,利用螺纹止动等的紧固连结将刚性高的金属制的加强构件接合于刚性低的树脂制的内面板,则由于尺寸的偏差,有时,树脂制的内面板会以顺着刚性高的金属制的加强构件的方式变形,从而导致内面板的外周形状。并且,该变形有时同车身的外观设计面与后尾门的左右的外周之间的间隙的幅度的不同、或者车身的外观设计面与后尾门的外观设计面的高低差密切相关。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确保树脂后尾门的强度的同时提高外周尺寸精度。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公开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包括树脂制的内面板、树脂制的外面板、及配置于由所述内面板和所述外面板形成的中空空间的金属制的加强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是沿着所述内面板的外周缘的环状,通过将空开间隙地利用粘结剂固定于所述内面板的相互分离的多个分割加强构件利用连接构件相互连接而构成。由于使间隙吸收加强构件的尺寸的偏差和内面板的尺寸的偏差并将加强构件粘结固定于内面板,所以在组装时加强构件不会使内面板变形,能够在确保树脂后尾门的强度的同时提高外周尺寸精度。另外,通过将分割加强构件利用连接构件连接而构成环状的加强构件,加强构件覆盖内面板的全周缘,所以能够抑制由热、外力等外部要因引起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变形。在车辆的树脂后尾门中,也可以是,所述分割加强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利用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所述分割加强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用的孔是能够吸收所述各分割加强构件彼此的距离的偏差的大小。由此,在连接构件的紧固连结时不会使内面板变形,所以能够在确保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强度的同时提高外周尺寸精度。在车辆的树脂后尾门中,也可以是,所述分割加强构件是:大致L字型的左加强构件,沿着所述内面板的上边部、左侧部及左下部配置,包括与所述上边部对向的左上肩部和与所述左下部对向的左下臂部;大致L字型的右加强构件,沿着所述内面板的所述上边部、右侧部及右下部配置,包括与所述上边部对向的右上肩部和与所述右下部对向的右下臂部;及下边加强构件,配置于所述内面板的下边部,所述连接构件是:将所述左加强构件的左上肩部与所述右加强构件的右上肩部连接的上连接构件;将所述下边加强构件与所述左加强构件的所述左下臂部连接的左角连接构件;及将所述下边加强构件与所述右加强构件的所述右下臂部连接的右角连接构件。这样,通过将左加强构件、右加强构件及下边加强构件利用上连接构件、左角连接构件及右角连接构件连接而构成加强构件,加强构件覆盖内面板的全周缘,能够抑制由热、外力等外部要因引起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变形。本公开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制造方法,是包括树脂制的内面板、树脂制的外面板、及配置于由所述内面板和所述外面板形成的中空空间的金属制的加强构件的树脂后尾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合工序,空开间隙地使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内面板对合;粘结工序,将所述加强构件粘结固定于所述内面板;及矫正工序,将所述内面板的外周缘矫正为规定的尺寸,在所述对合工序中,在将所述内面板的所述外周缘矫正为规定的尺寸的状态下,使所述加强构件与所述内面板对合,所述粘结工序包括将所述加强构件粘结固定于从所述内面板的所述外周缘分离的位置。通过空开间隙地使加强构件与内面板对合,利用间隙来吸收加强构件的尺寸的偏差和内面板的尺寸的偏差,在该状态下将加强构件粘结固定于内面板,所以,在组装时加强构件不会使内面板变形,能够在确保树脂后尾门的强度的同时提高外周尺寸精度。另外,由于在将外周缘矫正为规定的尺寸的状态下将加强构件粘结固定于内面板,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形尺寸精度。在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构件通过将相互分离并固定于所述内面板的多个分割加强构件利用连接构件相互连接而沿着所述内面板的所述外周缘构成为环状,所述分割加强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利用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所述分割加强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用的孔是能够吸收所述各分割加强构件彼此的距离的偏差的大小,在所述对合工序中,空开间隙地使所述分割加强构件与所述内面板对合,在所述粘结工序中,将所述分割加强构件粘结固定于所述内面板,在将所述分割加强构件粘结固定于所述内面板之后,所述连接构件利用所述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于所述分割加强构件。由此,在将连接构件紧固连结于分割加强构件时,不会使内面板变形,能够在确保外周尺寸精度的同时,提高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强度。专利技术效果本公开能够在确保车辆的树脂后尾门的强度的同时提高外周尺寸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树脂后尾门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树脂后尾门的分割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A-A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B-B剖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C-C剖视图。图6是示出内面板与加强构件的组装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将固定于上夹具的加强构件组装于固定于下夹具的内面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内面板的槽部与加强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间隙沿着长度方向的变化的剖视图。图9是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树脂后尾门的加强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100进行说明。车辆的树脂后尾门100由图1所示的树脂制的上外面板10、下外面板15、图2所示的树脂制的内面板20、及固定于内面板20的金属制的加强构件30构成。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左右设为从车辆的后方观察时的左侧、右侧来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内面板20在中央设置有后窗用的开口25,在外周缘设置有供加强构件30组装的槽部21a、22a、23a。内面板20具有:在开口25的上侧供上外面板10组装的上边部21;在开口25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供下外面板15的上部组装的左侧部22L、右侧部22R;及在开口25的下侧供下外面板15组装的左下部23L、右下部23R、下边部24。如图2所示,加强构件30是将大致L字型的左加强构件31L、右加强构件31R及下边加强构件35利用上连接构件37、左角连接构件36L及右角连接构件36R连接并呈四边环状的一体构造组装而成的。左加强构件31L是沿着内面板20的上边部21、左侧部22L及左下部23L的大致L字型,右加强构件31R是沿着内面板20的上边部21、右侧部22R及右下部23R的大致L字型。左加强构件31L具有:以与内面板20的上边部21的槽部21a对向的方式进行组装的左上肩部32L;以与内面板20的左侧部22L的槽部22a对向的方式进行组装的左上臂部33L;及以与内面板20的左下部23L对向的方式进行组装的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包括:树脂制的内面板;树脂制的外面板;及金属制的加强构件,配置于由所述内面板和所述外面板形成的中空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是沿着所述内面板的外周缘的环状,通过将空开间隙地利用粘结剂固定于所述内面板的相互分离的多个分割加强构件利用连接构件相互连接而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9 JP 2017-2423321.一种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包括:树脂制的内面板;树脂制的外面板;及金属制的加强构件,配置于由所述内面板和所述外面板形成的中空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是沿着所述内面板的外周缘的环状,通过将空开间隙地利用粘结剂固定于所述内面板的相互分离的多个分割加强构件利用连接构件相互连接而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加强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利用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所述分割加强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用的孔是能够吸收所述各分割加强构件彼此距离的偏差的大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树脂后尾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加强构件是:大致L字型的左加强构件,沿着所述内面板的上边部、左侧部及左下部配置,包括与所述上边部对向的左上肩部和与所述左下部对向的左下臂部;大致L字型的右加强构件,沿着所述内面板的所述上边部、右侧部及右下部配置,包括与所述上边部对向的右上肩部和与所述右下部对向的右下臂部;及下边加强构件,配置于所述内面板的下边部,所述连接构件是:上连接构件,将所述左加强构件的左上肩部与所述右加强构件的右上肩部连接;左角连接构件,将所述下边加强构件与所述左加强构件的所述左下臂部连接;及右角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千叶健二大久保隆幸新田圣和中村圭吾藤本嘉人加藤佑骑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九州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