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3716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属于电力工具技术领域。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包括绝缘棒、导电部和连接部,所述导电部由弹性金属片对称弯制而成,所述弹性金属片弯制形成的一端紧贴并内嵌于所述绝缘棒内,另一端相向弯曲形成一个圆心角大于180度且小于270度的扇形,所述扇形的直径与均压环的直径相等,所述连接部包括引线和束腰部,所述引线的第一端内嵌于所述绝缘棒内,且与所述导电部连接,所述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束腰部连接,所述束腰部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束腰部设置卡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结构新颖,设计合理,安全系数高,减轻高空作业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
本技术属于电力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
技术介绍
目前玻璃绝缘子耐张塔进电位可以携带电位转移棒,采用传统的“跨二短三”法在距带电体0.5米处利用电位转移棒接触带电体,完成等电位过程。而瓷质绝缘子耐张塔测低零值困难,造成目前在瓷质绝缘子的耐张塔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自由进入。在1000kV以上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中,为改善绝缘子串电压分布不均匀的突出问题,普遍在高压侧绝缘子串上设有均压环。而传统的电位转移棒多设计为与导线钩挂的方式,无法直接勾住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的小均压环完成电位转移;而且由于均压环的阻挡,普通的电位转移棒也不可能钩住导线。此外,特高压线路电压等级高,脉冲电流大,能量交换多,安规规定在1000千伏带电作业时必须使用电位转移棒,但是传统的电位转移棒是和屏蔽服手套处进行连接,这样极易烧断引线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因此,需要研制出一种更为先进安全的装置来使带电作业中的脉冲电流快速传导出去。公开号为CN101227068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位转移棒,它包括引线7,连接头8,金属棒9和金属钩10,引线7和金属钩10分别连接在金属棒9的两端,连接头8接在引线7的另一端头,金属棒9为圆形,其表面光滑。利用该电位转移棒在交流超/特高压线路上带电作业等电位进入方法是:作业人员穿戴超/特高压交流带电作业全套屏蔽服装,将电位转移棒与屏蔽服连接良好后乘坐绝缘运载工具接近导线4,在距离导线(带电体)0.4-0.6M时,使用专用的电位转移棒接触导线(带电体)进行电位转移,进入等电位。由于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中均压环的设置阻挡了该电位转移棒直接钩住或卡住导线进行等电位作业,同时金属钩与均压环不匹配,也无法直接钩住或卡住均压环进行电位转移;而且为保证作业人员安全,作业人员在进入等电位和脱离等电位都应动作迅速,显然在上述情况下,作业人员在高空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而且引线与屏蔽服直接接触,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授权公告号为CN202696055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1000kV特高压交流线路耐张塔Ω型等电位转移棒,包括长度不小于50cm的绝缘管状手柄,手柄的一端设置有导电的弹性金属夹头,金属夹头连接设置在手柄内的铜线,铜线的截面积不小于16mm2,铜线的尾端设置有屏蔽服装连接孔。该技术利用等电位转移棒上设置的导电弹性金属夹头卡住压环体,有效地解决了现有等电位转移棒无法在1000kV特高压线路沿耐张绝缘子串上使用的问题,但是该电位转移棒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①Ω型弹性金属夹头的开口部分过短起不到导向作用,过长则容易碰触到其他带电体,降低了使用安全性;②铜线通过手柄的腔体延伸而出,端部设置连接孔,可与屏蔽服连接,而公知特高压线路电压等级高,脉冲电流大,能量交换多,上述连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无法做到绝对的绝缘,对作业人员的操作要求也非常高。由于存在上述问题,该电位转移棒普适性较差,不利于在特高压线路上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位转移棒,专用于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的带电作业,以快速将该带电作业中的脉冲电流传导出去,保证作业人员安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包括绝缘棒、导电部和连接部,所述导电部由弹性金属片对称弯制而成,所述弹性金属片弯制形成的一端紧贴,并内嵌于所述绝缘棒内,另一端相向弯曲形成一个圆心角大于180度且小于270度的扇形,所述扇形的直径与均压环的直径相等,所述连接部包括引线和束腰部,所述引线的第一端内嵌于所述绝缘棒内,且与所述导电部连接,所述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束腰部连接,所述束腰部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束腰部设置卡扣。优选地,所述绝缘棒为空心结构的环氧树脂棒。优选地,所述绝缘棒的外表面涂设标识色。优选地,所述弹性金属片为弹性不锈钢金属片,厚度为1mm,宽度为30mm。优选地,所述扇形与均压环的外表面接触,且圆心角为240度。优选地,所述扇形的两个自由端部分别向外弯曲,形成两个闭合环。优选地,所述导电部的表面镀设铜层。优选地,所述束腰部呈扁平带状,采用金属丝制作而成。优选地,所述引线采用双层透明绝缘护套的多股软铜线制成,所述多股软铜线的截面积为10mm2。优选地,所述卡扣为塑料插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位转移棒,专用于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的带电作业,以快速将该带电作业中的脉冲电流传导出去,保证作业人员安全。本技术针对交流特高压线路上均压环的使用特点和参数,设计了专用于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的电位转移棒,实现与均压环的充分接触,安全完成电位转移。而且,特高压线路电压等级高,脉冲电流大,能量交换多,传统的电位转移作业是将电位转移棒的引线与屏蔽服手套处进行连接实现,基本上为点对面的连接,极易烧断引线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而本技术则增加了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呈扁平带状的束腰部,将点对面的连接优化为面对面的连接,加大了电位转移棒与屏蔽服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电位转移过程中的脉冲电流烧断手套引线,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束腰方式更加方便作业人员灵活动作。本技术采用空心结构的环氧树脂棒,即由环氧树脂壳体和空腔构成,取代传统的实心环氧树脂棒,不仅能够减轻重量,方便携带,而且也为导电部和引线的设置提供了不同于常规的设计方式。将引线的一端内嵌于绝缘棒中,并与导电部连接,避免作业过程中的钩挂,减小安全隐患;引线与导电部的连接部分处于绝缘棒的空腔内,这样导电部与均压环直接夹持的扇形部分无连接点,接触更紧密,夹持稳定性更好;而且优选的是,导电部内嵌于绝缘棒内的长度不超过绝缘棒长度的1/2,引线穿过绝缘棒的壳体与导电部连接,从而使得引线和导电部所处部位均位于绝缘棒远离作业人员的一端,则绝缘棒与作业人员靠近的一端(即作业人员手持的一端)是绝对绝缘的,而现有技术(参阅CN202696055U)将铜线(对应于引线)置于手柄内,降低了手柄的绝缘性能,无法做到绝对的绝缘,安全性能降低。本技术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结构新颖,设计合理,安全系数高,减轻高空作业难度。本技术电位转移棒自2016年设计完成后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耐张塔带电作业至今,保持零事故发生,安全性能显著。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本技术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图1中绝缘棒的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图1中导电部的侧视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6: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参阅图1-图3,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包括绝缘棒1、导电部2和连接部,所述导电部由弹性金属片对称弯制而成,所述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棒、导电部和连接部,所述导电部由弹性金属片对称弯制而成,所述弹性金属片弯制形成的一端紧贴并内嵌于所述绝缘棒内,另一端相向弯曲形成一个圆心角大于180度且小于270度的扇形,所述扇形的直径与均压环的直径相等,所述连接部包括引线和束腰部,所述引线的第一端内嵌于所述绝缘棒内,且与所述导电部连接,所述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束腰部连接,所述束腰部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束腰部设置卡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棒、导电部和连接部,所述导电部由弹性金属片对称弯制而成,所述弹性金属片弯制形成的一端紧贴并内嵌于所述绝缘棒内,另一端相向弯曲形成一个圆心角大于180度且小于270度的扇形,所述扇形的直径与均压环的直径相等,所述连接部包括引线和束腰部,所述引线的第一端内嵌于所述绝缘棒内,且与所述导电部连接,所述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束腰部连接,所述束腰部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束腰部设置卡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棒为空心结构的环氧树脂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棒的外表面涂设标识色。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特高压耐张塔电位转移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金属片为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胜王慧刚王江朋韩剑郑楠杨武秦严张侃成昌浩张伟令狐磊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