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雷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370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3: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避雷针,包括顶针、中央收集杆、辅助避雷装置、连接杆、反射器、激发器以及泄流装置;所述顶针与中央收集杆螺纹连接,中央收集杆的尾端与辅助避雷装置螺栓固定,辅助避雷装置与反射器通过连接杆相连,所述反射器的输出端与激发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激发器下方安装泄流装置;所述辅助避雷装置包括辅助避雷针以及辅助避雷针总成,辅助避雷针沿周向分别固定在辅助避雷针总成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将避雷针设计成主针及副针的隔离设计,采用多极放射扩散雷电流,既有所述顶针接闪,也在辅助避雷装置总成上设置辅针,具备了多尖端接闪功能,此外,采用隔离垫圈设计,提高了侧击雷的防御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避雷针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防雷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避雷针。
技术介绍
避雷针是一种用于牵制闪电的电击到地面的设备,它是一种能截引闪电,将闪电的电流导入地下装置,并能在一定的面积范围内保护地面建筑物或电力设备,使受电击物备免受雷电破坏的金属物装置。常用的制造材料为铜。避雷针的原理是利用尖端放电现象,让地球大气层中雷云中的电荷及时地释放,通过避雷针进入地球地面,将电荷减低及中和,避免其过分的积累而引发巨大的雷电击中事故,并保护被雷电击中的建筑物或设备。同时,在雷电发生时,避雷针还能吸引雷电的放电通道,让雷电电流从避雷针流入地球的土地里,避免巨大的电流对建筑、设备、树木造成破坏或者伤害偶然在地面之上走动的人或动物。目前所使用的传统的避雷针被制造成尖顶并安置在高处的原因,就是为了使其更容易放电,更接近云层,但是其本质上是被动地响应雷云电场的变化,即被动的引雷,而没有提前放电的功能,从而容易造成高压变电站雷击跳闸等故障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结构合理,采用全方位防雷的避雷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避雷针,包括顶针、中央收集杆、辅助避雷装置、连接杆、反射器、激发器以及泄流装置;所述顶针与中央收集杆螺纹连接,中央收集杆的尾端与辅助避雷装置螺栓固定,辅助避雷装置与反射器通过连接杆相连,所述反射器的输出端与激发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激发器下方安装泄流装置;所述辅助避雷装置包括辅助避雷针以及辅助避雷针总成,辅助避雷针沿周向分别固定在辅助避雷针总成上。进一步的,所述辅助避雷总成上设有若干个绝缘垫圈及隔离螺纹,所述绝缘垫圈等间距排列套接在隔离螺纹上。进一步的,所述激发器的两侧分别设有导针,反射器上设有与其对应的反射孔,激发器通过所述导针与反射器电气相连。进一步的,所述泄流装置的下方设有一支撑杆且与泄流装置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泄流装置由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上壳体与下壳体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辅助避雷针为不锈钢避雷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创造所述的一种避雷针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创造将避雷针设计成主针及副针的隔离设计,采用多极放射扩散雷电流,既有所述顶针接闪,也在辅助避雷装置总成上设置辅针,具备了多尖端接闪功能,此外,采用隔离垫圈设计,提高了侧击雷的防御效果;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避雷针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把接闪后的雷电电流经接地系统输送到大地,并使被保护的建筑物不发生侧击,带电覆盖面积大,保护范围广,泄放雷电能力强,能显著减小雷电流经避雷针和引下线时产生的雷电感应,通过辅助避雷总成可于极短及准确时间内全方位放电。从而使自然中Corona效应减少,产生独立的预期上行放电通道,可迅速,安全地将雷电截击,安全泄放到大地。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所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创造实施例所述的辅助避雷针总成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顶针;2、中央收集杆;3、辅助避雷装置;31、辅助避雷针;32、辅助避雷针总成;33、绝缘垫片;34、隔离螺纹;4、连接杆;5、反射器;6、激发器;7、泄流装置;71、上壳体;72、下壳体;8、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如图1所示,一种避雷针,包括顶针1、中央收集杆2、辅助避雷装置3、连接杆4、反射器5、激发器6以及泄流装置7;所述顶针1与中央收集杆2螺纹连接,中央收集杆2的尾端与辅助避雷装置3螺栓固定,辅助避雷装置3与反射器5通过连接杆4相连,所述反射器5的输出端与激发器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激发器6下方安装泄流装置7;所述辅助避雷装置3包括辅助避雷针31以及辅助避雷针31总成,辅助避雷针31沿周向分别固定在辅助避雷针31总成上。如图2所示,所述辅助避雷总成上设有若干个绝缘垫圈及隔离螺纹34,所述绝缘垫圈等间距排列套接在隔离螺纹34上。所述激发器6的两侧分别设有导针,反射器5上设有与其对应的反射孔,激发器6通过所述导针与反射器5电气相连。所述泄流装置7的下方设有一支撑杆8且与泄流装置7固定连接。所述泄流装置7由上壳体71和下壳体72组成,上壳体71与下壳体72螺纹连接。所述辅助避雷针31为不锈钢避雷针。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组装原理: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辅助避雷针31由不锈钢制成。顶针1用车床,车成针刺状,另外一头车成螺纹,以便与中央收集杆2螺纹配合固定;现场安装时,中央收集杆2的螺纹端拧在辅助避雷针31总成顶端的螺栓孔中,然后将将三根辅助避雷针31的螺纹端分别拧在辅助避雷针31总成的三个螺纹孔内,成120°分散在主针尖头的周围,呈周向辐射状,长度比主针短;本专利技术创造主要由激发器6从自然界的电场中吸收并贮存能量。反射器5及每个避雷针的针尖与大地有良好的电气连接,处于等电位状态。所以通常情况下,激发器6与反射器5间有电场强度,每当雷闪发生前,电场强度会迅猛增大,激发器6与反射器5之间的电位差大致相当于雷云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它们之间的电压降迅速增加会造成尖端打火,并使尖端周围的空气离子化,形成尖端放电现象。中央收集杆2和激发器6之间的电场能量迅速提升而造成尖端产生的空气离子化,可于极短及准确的时间内放电。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创造,凡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避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针、中央收集杆、辅助避雷装置、连接杆、反射器、激发器以及泄流装置;所述顶针与中央收集杆螺纹连接,中央收集杆的尾端与辅助避雷装置螺栓固定,辅助避雷装置与反射器通过连接杆相连,所述反射器的输出端与激发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激发器下方安装泄流装置;所述辅助避雷装置包括辅助避雷针以及辅助避雷针总成,辅助避雷针沿周向分别固定在辅助避雷针总成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雷针,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针、中央收集杆、辅助避雷装置、连接杆、反射器、激发器以及泄流装置;所述顶针与中央收集杆螺纹连接,中央收集杆的尾端与辅助避雷装置螺栓固定,辅助避雷装置与反射器通过连接杆相连,所述反射器的输出端与激发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激发器下方安装泄流装置;所述辅助避雷装置包括辅助避雷针以及辅助避雷针总成,辅助避雷针沿周向分别固定在辅助避雷针总成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雷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避雷总成上设有若干个绝缘垫圈及隔离螺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静吕继锋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高德朗益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