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光射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950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眩光射灯,所述防眩光射灯包括LED光源、散热器、透镜、前盖和面盖,所述LED光源安装于所述散热器内;所述防眩光射灯还包括防眩光罩和加强防眩光圈,所述透镜与前盖连接固定,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前盖内侧连接固定,所述防眩光罩与所述前盖外侧连接固定,所述加强防眩光圈与所述面盖连接固定,所述透镜为防眩型透镜,所述防眩光罩的侧壁呈台阶状设置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眩光射灯通过防眩型透镜、防眩光罩以及加强防眩光圈的三重过滤吸收,能够提供一种完全无杂散光,不眩光的舒适型射灯,且其结构原理简单,易安装拆卸,更有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眩光射灯
本技术涉及防眩光照明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眩光射灯。
技术介绍
在很多地方的场所里,尤其是酒吧、酒店、体育馆、演唱会的现场以及商业演出的现场等多种场合下,都需要通过亮度较高的射灯来或照明或烘托气氛,然而,现有的LED射灯,因其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聚光性能良好、低热量且环保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但其为点光源发光,发光角度一般都大于180度,因此,其所射出的光线亮而刺眼,会产生很多炫光,极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给使用者造成了很多不适。虽然目前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许多防眩光的射灯,但是,从其结构的设置以及工作原理上来看,并没有能够真正的做到完完全全消除LED灯照射所产生的杂散光,而且,因其产生的炫光依然较强,仍然会有很多杂散光不能被消除,有些甚至还影响了出光率,用户在长在时间使用时仍然会对眼睛造成不适。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光射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射灯炫光较强以及不能完全消除杂散光等问题。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眩光射灯,包括LED光源、散热器、透镜、前盖和面盖,所述LED光源安装于所述散热器内;所述防眩光射灯还包括防眩光罩和加强防眩光圈,所述透镜与所述前盖连接固定,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前盖的内侧连接固定,所述防眩光罩与所述前盖的外侧连接固定,所述加强防眩光圈与所述面盖连接固定,所述透镜为防眩型透镜,所述防眩光罩的侧壁呈台阶状设置分布。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防眩光罩的台阶部分呈圆台状设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防眩光罩的内壁和/或加强防眩光圈的内壁设置有纳米吸光涂层。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面盖包括圆环部和用于固定所述防眩光罩的折弯部,所述圆环部设置于折弯部的外侧端。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加强防眩光圈的直径和所述防眩光罩的远离光源一端的直径相同,所述折弯部的直径和所述加强防眩光圈的直径相同。作为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防眩光罩和所述折弯部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加强防眩光圈与所述折弯部之间通过透明硅胶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透镜的端部通过所述前盖的内侧塑胶卡扣固定,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前盖内侧通过旋钮式结构固定。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防眩光罩通过旋钮式结构固定于所述前盖外侧上。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所述LED光源包括若干颗呈矩阵排列的LED灯珠。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防眩光射灯,通过防眩型透镜、防眩光罩以及加强防眩光圈的三重过滤吸收,并且所述透镜,无副光斑,可以达到低于UGR防眩的目的,所述防眩光罩进行第二重过滤,台阶状设计及表面纳米吸光涂层,吸收透镜出来的多余杂散光,加强防眩光圈再进行第三重过滤,吸收剩余的少量杂散光;本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完全无杂散光,不眩光的舒适型射灯,且其结构原理简单,易安装拆卸,更有利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眩光射灯结构原理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眩光射灯结构原理组合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装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请参阅图1,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防眩光射灯,所述防眩光射灯包括LED光源1、散热器2、透镜3、前盖4和面盖7,所述LED光源1安装于所述散热器2内;所述防眩光射灯还包括防眩光罩5和加强防眩光圈6,所述透镜3与所述前盖4连接固定,所述散热器2与所述前盖4的内侧连接固定,所述防眩光罩5与所述前盖4的外侧连接固定,所述加强防眩光圈6与所述面盖7连接固定,所述透镜3为防眩型透镜,所述防眩光罩5的侧壁呈台阶状设置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LED光源1安装于所述散热器2内,且其连接外部电源,所述LED光源1发出的强光光源含有较多的杂散光,首先射于透镜3上,所述透镜3为防眩型透镜,无副光斑,亮度都集中在目的照射区域,光利用率高,杂散光少,可以达到防眩目的。从透镜3射出的经过透镜3吸收处理的杂散光较少的光源,再照射于所述防眩光罩5进行第二重过滤,所述防眩光罩5呈台阶状设置分布,更加有利于吸收杂散光。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防眩光罩5的台阶部分呈圆台状设计,且靠近光源的一端圆台面的直径小于远离光源的一端圆台面的直径,一般的,因杂散光光束较为分散,故将所述防眩光罩5的台阶部分设置为圆台状,靠近光源的一端圆台面的直径小于远离光源的一端圆台面的直径,能够吸收到更多较为分散的杂散光,并且可以保证光源强度不被削弱,从而可以保证正常使用。进一步的,所述防眩光罩5的内壁和/或加强防眩光圈6的内壁设置有纳米吸光涂层(图中未示出),所述纳米吸光涂层可更进一步的吸收透镜3出来的多余杂散光,保证了吸收杂散光的效果,同时可以进一步的达到防光眩的目的。进一步的,所述面盖7包括圆环部71和用于固定所述防眩光罩5及加强防眩光圈6的折弯部72,所述圆环部71设置于折弯部72的外侧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盖7包括折弯部71和圆环部72,将所述防眩光罩5以及所述加强防眩光圈6设置固定于所述折弯部71上,可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也简化了安装结构,有效利用了结构空间。更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防眩光圈6的直径和所述防眩光罩5的远离光源一端的直径相同,所述折弯部71的直径和所述加强防眩光圈6的直径相同,便于安装固定。更进一步的,所述防眩光罩5和所述折弯部71间通过螺丝固定连接,螺丝连接固定更加方便,稳定性也更好,拆卸也更加便利,同时,使用寿命也更长。更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防眩光圈5与所述折弯部71之间通过透明硅胶连接,运用透明硅胶胶水粘连使其结构间连接更加稳定牢固,且通过结构间的挤压接触安装,不仅优化了安装工艺,且有效利用了结构空间,还可以保证其连接的稳定性,更进一步的优化了使用寿命。更进一步的,所述透镜3的端部通过所述前盖4的内侧塑胶卡扣固定,所述散热器2与所述前盖4内侧通过旋钮式结构固定;实现了无工具自由拆装,且此种安装方式不仅稳定牢固,安装工艺简单,方便拆卸,而且减少了多余的零部件,同时也降低了设备损坏的风险,节省了生产成本。更进一步的,所述防眩光罩5通过旋钮式结构固定于所述前盖4外侧上,同样的,实现了无工具自由拆装,节省了生产成本。更进一步的,所述LED光源1包括若干颗呈矩阵排列的LED灯珠,设置多组LED灯珠,能够提供高亮度的强光光源,且可以根据场景需要设置要亮灯的个数,来实现不同强度的亮度调节。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防眩光射灯,通过防眩型透镜、防眩光罩以及加强防眩光圈的三重过滤吸收,并且所述透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光射灯,所述防眩光射灯包括LED光源、散热器、透镜、前盖和面盖,所述LED光源安装于所述散热器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眩光罩和加强防眩光圈,所述透镜与所述前盖连接固定,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前盖的内侧连接固定,所述防眩光罩与所述前盖的外侧连接固定,所述加强防眩光圈与所述面盖连接固定,所述透镜为防眩型透镜,所述防眩光罩的侧壁呈台阶状设置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光射灯,所述防眩光射灯包括LED光源、散热器、透镜、前盖和面盖,所述LED光源安装于所述散热器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眩光罩和加强防眩光圈,所述透镜与所述前盖连接固定,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前盖的内侧连接固定,所述防眩光罩与所述前盖的外侧连接固定,所述加强防眩光圈与所述面盖连接固定,所述透镜为防眩型透镜,所述防眩光罩的侧壁呈台阶状设置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罩的台阶部分呈圆台状设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光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罩的内壁和/或加强防眩光圈的内壁设置有纳米吸光涂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射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包括圆环部和用于固定所述防眩光罩及加强防眩光圈的折弯部,所述圆环部设置于折弯部的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中广电通灯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