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0439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该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驱动组件包括轮毂;动力接收部,动力接收部通过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轮毂的齿轮上;弹性件,弹性件设置成控制动力接收部沿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还包括:迫压件,与动力接收部连接;作用件,相对于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迫压件上;其中,作用件设置成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迫压件向处理盒方向运动。该驱动组件缓解了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组件和驱动机构因结构干涉而引起的结构磨损或断裂,从而延长处理盒以及电子成像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本技术涉及电子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处理盒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该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输出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机构。该处理盒一般包括有旋转力驱动组件、显影单元、显影剂、控粉单元以及容纳上述单元的壳体,另外根据不同种类的处理盒结构,还额外地设置有感光单元、充电单元、清洁单元以及搅拌单元等。该处理盒的旋转力驱动组件沿显影单元轴向设置在处理盒的一端,通过该旋转力驱动组件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机构相互啮合后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中,最后驱动处理盒内部的旋转单元(如显影单元、感光单元、搅拌单元等)转动,参与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显影工作。电子成像装置在进行显影工作(即常说的“打印”)之前,使用者需将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处理盒的旋转力驱动组件需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机构进行接触进而相互啮合。如图1、图2所示,为电子成像装置(未出示)中的驱动机构500与处理盒C一端的驱动组件100进行接触啮合的示意图,驱动组件100随着处理盒的安装沿安装方向Y1(安装方向Y1与显影单元10的旋转轴L3大致垂直)向驱动机构500移动,当移动至与驱动机构500基本同轴时,驱动机构500的传动销510与驱动组件100的啮合爪110抵接啮合将来至驱动机构500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驱动组件100中,最后驱动组件100通过齿轮将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的各个单元中。如图3所示,在驱动组件100与驱动机构500进行接触啮合前,由于处理盒在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时,处理盒的轴向两端被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内壁或导轨相对固定,使处理盒不能沿处理盒的轴产生轴向的移动。同样的,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机构500也设计成只能绕自身轴线旋转而不能产生位移。这样,在驱动组件100与驱动机构500进行接触啮合前,用于传递驱动力的传动销510的最低点与啮合爪110的最高点存在高度差H1,因此啮合爪110在移动至与传动销510啮合的过程中将存在一定的机率产生相互的结构干涉。在现有技术中,为减少相互的结构磨损或干涉现象,传动销510或啮合爪110的外表面一般设置成带有一定的倾斜或圆滑面,同时驱动组件100与驱动机构500抵接时,啮合爪110可沿驱动组件100的旋转轴L2进行内缩以避免上述的结构干涉。因此,若上述的驱动机构500与驱动组件100两者在处理盒的安装或拆卸期间存在多次的反复啮合与分离动作,则容易导致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机构500的结构或处理盒的驱动组件100的结构出现磨损或断裂,致使驱动机构500和驱动组件100难以或无法相互稳定地啮合并传递动力。这样,电子成像装置或处理盒也因此不能继续正常使用,后续的显影质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组件及包含该驱动组件的处理盒,以解决驱动组件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机构进行接触啮合或脱离啮合时产生的结构干涉现象。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所述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轮毂,所述轮毂为圆柱结构,所述轮毂表面设置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所述轮毂的齿轮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轮毂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沿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还包括:迫压件,所述迫压件与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作用件,所述作用件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其中,所述作用件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所述迫压件向所述处理盒方向运动。进一步的,还包括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作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连接。进一步的,在所述处理盒向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安装的过程中,所述作用件较所述动力接收部更先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进一步的,所述作用件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凹状的抵接部,另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连接;其中,所述连接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以使得所述杆体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所述抵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抵接。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与所述轮毂连接;滑动件,所述滑动件设置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所述动力接收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限位面,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连接部;所述滑动件的上窄面与所述连接部的限位面抵接,且所述滑动件与所述迫压件滑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接收件还包括:凸爪,所述凸爪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槽口,所述槽口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槽口;所述凸爪设有朝向所述连接部轴向方向的斜压面,且所述凸爪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啮合。进一步的,所述迫压件的内表面设有滑块;所述滑动件相对设置的一组外表面分别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中间突起的曲柄状结构,且所述连接件中间突起的部分位于所述槽口中,其中,所述连接件中间突起的部分设置成带动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轮毂的旋转轴在所述轮毂内平行位移。进一步的,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中间设有通口,所述端盖围绕通口向内设有倾斜的第一斜滑面和垂直的第一滑动面;所述迫压件的外表面设有第二滑动面,所述滑动件相对设置的另一组外表面设有倾斜的第二斜滑面;所述第一斜滑面与所述第二斜滑面抵接,所述第一滑动面与所述第二滑动面滑动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驱动组件包括轮毂、动力接收部、设置于轮毂与动力接收部之间的弹性件,还包括与动力接收部连接的迫压件和相对于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迫压件上的作用件,其中,轮毂为圆柱结构,轮毂表面设置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动力接收部通过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轮毂的齿轮上,弹性件设置成控制动力接收部沿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具体的,作用件设置成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迫压件向处理盒方向运动,在动力接收部与驱动头接触啮合的过程中,由于作用件设置成与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因此,作用件先与驱动头抵接,随着处理盒的继续移动,作用件则下压迫推迫压件,最后使动力接收部也随之下移并向驱动组件内部缩进,通过这样的下压过程,动力接收部在与驱动头啮合前则不会产生抵接干涉,避免了驱动组件和驱动机构因结构干涉而引起的结构磨损或断裂,从而延长处理盒以及电子成像装置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顺着处理盒被逐渐推动到位后,与作用件抵接的驱动头将会逐渐被“过渡”到与动力接收部同轴的位置。这样,动力接收部受到弹性件的弹性力向外伸出即可与驱动头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而作用件则不再与驱动头抵接而摆动至初始位置。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具有上述的任意一种驱动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处理盒与上述驱动组件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驱动组件和驱动机构因结构干涉而引起的结构磨损或断裂,从而延长处理盒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所述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轮毂,所述轮毂为圆柱结构,所述轮毂表面设置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所述轮毂的齿轮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轮毂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沿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迫压件,所述迫压件与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作用件,所述作用件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其中,所述作用件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所述迫压件向所述处理盒方向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19 CN 20172135635261.一种驱动组件,用于处理盒上,所述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在电子成像装置上,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轮毂,所述轮毂为圆柱结构,所述轮毂表面设置有用于传递驱动力的齿轮;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通过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啮合以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传递至所述轮毂的齿轮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轮毂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之间,且所述弹性件设置成控制所述动力接收部沿所述动力接收部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伸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迫压件,所述迫压件与所述动力接收部连接;作用件,所述作用件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其中,所述作用件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并迫推所述迫压件向所述处理盒方向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作用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盒向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安装的过程中,所述作用件较所述动力接收部更先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上的驱动头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件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一端设有凹状的抵接部,另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连接;其中,所述连接部摆动连接在所述迫压件上以使得所述杆体相对于所述动力接收部摆动,所述抵接部设置成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头抵接。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曙春
申请(专利权)人: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