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琳专利>正文

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8443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主要涉及医用供氧装置领域。包括医用氧气吸入器、输氧管、调节装置,所述输氧管包括螺旋可伸缩管、下支管,所述螺旋可伸缩管与下支管之间通过连接管座连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外筒和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可在外筒的内腔滑动,且伸缩杆从外筒内伸出一定距离后可以实现位置固定,所述伸缩杆底端设有夹持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在保证输氧管适用性的同时,能够避免输氧管悬于地面上,或者搭到床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时,不必将输氧管末端的鼻导管取下,就可以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对护理人员的技术熟练度要求降低,操作难度大大降低。

A breathing nursing oxygen suppl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reathing nursing oxygen supply device, which mainly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medical oxygen suppl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medical oxygen inhaler, an oxygen delivery pipe and a regulating device. The oxygen delivery pipe comprises a spiral retractable pipe and a lower branch pipe,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branch pipe through a connecting pipe seat. The regulating device comprises an outer tube and a retractable rod, which can slide i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outer tube, and the retractable rod can be fixed after extending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outer tube. The bottom end of the telescopic rod is provided with a clamping device.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that, while ensur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oxygen pipeline, the device can avoid suspending the oxygen pipeline on the ground or putting it on the bedside, thus alleviating the work of nurses; when patients need to adjust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oxygen flow rate during oxygen inhalation,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and oxygen flow rate can be adjusted without removing the nasal catheter at the end of the oxygen pipeline; The requirement of technical proficiency is reduced and the difficulty of operation is greatly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用供氧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呼吸科患者吸氧护理治疗时,在中心供氧设备带上安装医用氧气吸入器,并检查是否漏气,连接吸氧管,并将湿化器连接到吸氧管上,然后用湿棉签清洁病人鼻孔。然后将一次性输氧管连接到医用氧气吸入器上并检查是否通畅。再将输氧管末端轻轻插入鼻孔内,并妥善固定。然而,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存在两点不足:其一,每个医院的中心供氧设备带设置结构不同,导致安装上医用氧气吸入器后,医用氧气吸入器与病床之间的距离有大有小,所以,为了保证输氧管能够适用性,输氧管都做的长度很长。当医用氧气吸入器与病床之间的距离很小时,长度较长的输氧管只能悬于地面上,或者搭到床头,但是尽量避免卷折,一面输氧管折瘪发生堵塞。悬于地面上很不安全,陪护人员不小心就行绊到悬于地面上的输氧管,将输氧管搭到床头上,又无疑增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其二,对于病重的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等情况有无改善,及时的调整用氧浓度或氧流量。然而,现有的输氧管为一体式结构,在需要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时,需要首先将输氧管末端的鼻导管取下,调整好氧浓度、氧流量后,再将鼻导管轻轻插入鼻孔内。首先,鼻导管的拆装会增大护理人员的操作难度、影响工作效率;其次,对于病重的患者,在吸氧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切断氧气供应,目前是在切断氧气供应(将输氧管末端的鼻导管取下)后,护理人员熟练迅速的调整好氧浓度、氧流量,然后迅速的再将鼻导管轻轻插入鼻孔内,恢复氧气供应。这对护理人员的技术熟练度要求极高,操作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它在保证输氧管适用性的同时,能够避免输氧管悬于地面上,或者搭到床头,陪护人员不会再绊到悬于地面上的输氧管,患者吸氧过程中更加安全,而且护理人员不用再将输氧管搭到床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时,不必将输氧管末端的鼻导管取下,就可以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对于病重的患者,在吸氧过程中不必将输氧管末端的鼻导管取下、不必切断氧气供应,就可以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对护理人员的技术熟练度要求降低,操作难度大大降低。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包括设置在中心供氧设备带上的医用氧气吸入器、输氧管,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输氧管包括与医用氧气吸入器连接的螺旋可伸缩管、插入患者鼻孔内的下支管,所述螺旋可伸缩管与下支管之间通过连接管座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中心供氧设备带底部,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外筒和伸缩杆,所述外筒顶端与中心供氧设备带连接,所述伸缩杆可在外筒的内腔滑动,且伸缩杆从外筒内伸出一定距离后可以实现位置固定,所述伸缩杆底端设有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为挡扣,所述挡扣设有与螺旋可伸缩管直径相适应的管孔,所述管孔一端设有缺口。所述伸缩杆顶端设有磁块,所述外筒为薄壁铁管,所述伸缩杆从外筒内伸出一定距离后通过磁块与薄壁铁管之间的磁力实现位置固定。所述下支管包括输氧四通管和末端支管,所述输氧四通管包括顶管、左侧管、右侧管、底管,所述顶管通过连接管座与螺旋可伸缩管连接,所述左侧管、右侧管末端均设有封堵帽,所述底管通过连接管座与末端支管连接,所述顶管、左侧管、右侧管、底管上均设有止流夹。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将输氧管分为螺旋可伸缩管、输氧四通管和末端支管三部分,螺旋可伸缩管可以在调节装置的作用下根据医用氧气吸入器与病床之间的距离伸长或者缩短,在保证输氧管适用性的同时,能够避免输氧管悬于地面上,或者搭到床头,陪护人员不会再绊到悬于地面上的输氧管,患者吸氧过程中更加安全,而且护理人员不用再将输氧管搭到床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如说明书附图图2所示,病轻的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时,只需将左侧管上的封堵帽打开,取下左侧管上的止流夹,关闭底管上的止流夹,使螺旋可伸缩管、顶管、左侧管之间通路连通,螺旋可伸缩管、顶管、底管、末端支管之间通路关闭,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期间内的浓度、流量不均的氧气从左侧管管口流出,氧浓度、氧流量调节完成后,再取下底管上的止流夹,再用封堵帽堵住左侧管,关闭左侧管上的止流夹,重新对患者供氧。此过程中不必将输氧管末端的鼻导管取下,就可以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如说明书附图图3所示,对于病重的患者,在吸氧过程中需要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时,需要使用两个医用氧气吸入器和螺旋可伸缩管,第二个医用氧气吸入器调整好氧浓度、氧流量之前,用第一个医用氧气吸入器和螺旋可伸缩管对患者供氧,第二个医用氧气吸入器调整好氧浓度、氧流量之后,关闭顶管上的止流夹,将右侧管上的封堵帽打开,取下右侧管上的止流夹,用第二个医用氧气吸入器和螺旋可伸缩管对患者供氧,使第二个医用氧气吸入器、螺旋可伸缩管、右侧管、末端支管之间通路连通,重新对患者供应调整后的氧气。此过程中不必将输氧管末端的鼻导管取下、不必切断氧气供应,就可以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对护理人员的技术熟练度要求降低,操作难度大大降低。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对于病轻的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时,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对于病重的患者吸氧过程中需要调整用氧浓度、氧流量时,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附图1中I部放大图。附图5是本技术附图2中II部放大图。附图6是本技术中挡扣结构示意图。附图7是本技术中连接管座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中心供氧设备带;2、医用氧气吸入器;3、螺旋可伸缩管;4、下支管;5、连接管座;6、外筒;7、伸缩杆;8、挡扣;9、管孔;10、缺口;11、磁块;12、输氧四通管;13、末端支管;14、顶管;15、左侧管;16、右侧管;17、底管;18、封堵帽;19、止流夹;20、顶管头;21、底管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本技术所述是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主体结构包括设置在中心供氧设备带1上的医用氧气吸入器2、输氧管,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输氧管包括与医用氧气吸入器2连接的螺旋可伸缩管3、插入患者鼻孔内的下支管4,所述螺旋可伸缩管3与下支管4之间通过连接管座5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中心供氧设备带1底部,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外筒6和伸缩杆7,所述外筒6顶端与中心供氧设备带1连接,所述伸缩杆7可在外筒6的内腔滑动,且伸缩杆7从外筒6内伸出一定距离后可以实现位置固定,所述伸缩杆7底端设有夹持装置。螺旋可伸缩管3可以在调节装置的作用下根据医用氧气吸入器2与病床之间的距离伸长或者缩短,在保证输氧管适用性的同时,能够避免输氧管悬于地面上,或者搭到床头,陪护人员不会再绊到悬于地面上的输氧管,患者吸氧过程中更加安全,而且护理人员不用再将输氧管搭到床头,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所述夹持装置为挡扣8,所述挡扣8设有与螺旋可伸缩管3直径相适应的管孔9,所述管孔9一端设有缺口10。螺旋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包括设置在中心供氧设备带(1)上的医用氧气吸入器(2)、输氧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输氧管包括与医用氧气吸入器(2)连接的螺旋可伸缩管(3)、插入患者鼻孔内的下支管(4),所述螺旋可伸缩管(3)与下支管(4)之间通过连接管座(5)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中心供氧设备带(1)底部,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外筒(6)和伸缩杆(7),所述外筒(6)顶端与中心供氧设备带(1)连接,所述伸缩杆(7)可在外筒(6)的内腔滑动,且伸缩杆(7)从外筒(6)内伸出一定距离后可以实现位置固定,所述伸缩杆(7)底端设有夹持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包括设置在中心供氧设备带(1)上的医用氧气吸入器(2)、输氧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输氧管包括与医用氧气吸入器(2)连接的螺旋可伸缩管(3)、插入患者鼻孔内的下支管(4),所述螺旋可伸缩管(3)与下支管(4)之间通过连接管座(5)连接;所述调节装置设置在中心供氧设备带(1)底部,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外筒(6)和伸缩杆(7),所述外筒(6)顶端与中心供氧设备带(1)连接,所述伸缩杆(7)可在外筒(6)的内腔滑动,且伸缩杆(7)从外筒(6)内伸出一定距离后可以实现位置固定,所述伸缩杆(7)底端设有夹持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呼吸护理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为挡扣(8),所述挡扣(8)设有与螺旋可伸缩管(3)直径相适应的管孔(9),所述管孔(9)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琳
申请(专利权)人:刘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