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5059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包括细长管状容器,该细长管状容器的上端端口与移液器相连接,所述细长管状容器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移液器上移液管轴的上端开口、用于收液和分液的末梢开口以及配置于所述上端开口和末梢开口之间的上壁部和下壁部,所述末梢开口为具有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尖端开口,其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的范围为10°‑60°,所述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为末梢开口端面与细长管状容器水平轴线所形成的角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液体的耗费,避免了挂珠造成的容量误差,提高多次分液的精准性,可使CV值更加精准。

A High Precision Pipetting Suction Hea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precision pipette, which comprises a slender tubular container whose upper end po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pipette. The slender tubular container is an integral forming structure, comprising an upper end opening for receiving the upper pipette shaft of the pipette, a terminal opening for collecting and separating liquids, and an upper end opening and a terminal opening disposed on the upper end opening and the terminal opening.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walls, the tip opening is a pointed opening with a single or double tangential angle. The angle of the single or double tangential angle is 10 60. The angle of the single or double tangential angle is the angle formed by the end face of the tip opening and the horizontal axis of the slender tubular container. The utility model reduces the consumption of liquid, avoids the capacity error caused by hanging beads,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multiple liquid separation, and makes the CV value more accu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
本技术涉及生物、化学设备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
技术介绍
移液器是在化学、生物、医疗等领域的实验或化验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的仪器,移液吸头则是与移液器配套使用的一个装置。现今,分子生物学实验越来越多地以微升级低反应体积进行,通常需要采用微量移液吸头的移液管进行转移并配有精确的低体积液体来完成操作。而对于转移液体数量的精准度而言,其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在移液吸头上残留的液体的多少。但是目前现有的移液吸头其移液口处均被设计为是水平式开口,这种结构极易出现挂珠现象,严重影响了移液吸头的分液精度。因此,如何改进移液吸头的吸附效果,使其减少挂壁,提高分液的精确度,便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包括细长管状容器,该细长管状容器的上端端口与移液器相连接,所述细长管状容器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移液器上移液管轴的上端开口、用于收液和分液的末梢开口以及配置于所述上端开口和末梢开口之间的上壁部和下壁部,所述末梢开口为具有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尖端开口,其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的范围为10°-60°,所述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为末梢开口端面与细长管状容器水平轴线所形成的角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移液吸头的末梢开口从水平的0°角改变成具有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尖端开口,且将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限定为10°-60°,这样移液吸头在分配液体时,液体从尖端出来不易形成液珠滴挂在吸头上,从而避免了末梢开口挂珠造成的容量误差,极大地改善了吸头移液的精确度。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做出如下改进:进一步地,所述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的范围为20°-50°。本技术中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的范围为10°-60°,更为优选的范围为20°-50°,因为只有在此范围下移液吸头的末梢开口在移液时才能保证挂珠的较少残留,保证分液的精确度,低于上述角度范围的最低值或者高于最高值都会造成精准移液效果的不理想。进一步地,所述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优选为30°。进一步地,所述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优选为45°。当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为30°或45°时,液体从移液吸头的末梢开口处流出时其尖端开口的挂壁残留是相对最少的,可将移液造成的容量误差降到最低。进一步地,所述上壁部和下壁部由上至下整体呈锥形形状,且所述上壁部的最小直径大于所述下壁部的最大直径,二者由一梯形状的连接管相连接。该结构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移液误差。进一步地,所述上端开口与所述移液器上移液管轴之间设有密封垫片。这样可避免移液吸头和移液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漏气或漏液的情况,影响整个装置的收取以及分液工作。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通过改进移液口的形状,即将末梢开口设计成具有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尖端开口,减少了挂珠残留,提高了移液吸头的精确度,提高多次分液的精准性,可使CV值更加精准。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现有设计下的移液吸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附图为本技术末梢开口为单切角的结构示意图Ⅰ;图3附图为本技术末梢开口为单切角的结构示意图Ⅱ;图4附图为本技术末梢开口为单切角的结构示意图Ⅲ;图5附图为本技术末梢开口为单切角的结构示意图Ⅳ;图6附图为图2中切面角度的示意图:图7附图为本技术末梢开口为双切角的结构示意图Ⅰ;图8附图为本技术末梢开口为双切角的结构示意图Ⅱ;图9附图为本技术末梢开口为双切角的结构示意图Ⅲ;图10附图为本技术末梢开口为双切角的结构示意图Ⅳ;图11附图为图7中切面角度的示意图。其中,图中,1-上端开口;2-上壁部;3-下壁部;4-末梢开口,41-单切角,42-双切角;5-连接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其中公开了现有设计下的移液吸头的结构示意图,以供对比。如图2-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包括细长管状容器,该细长管状容器的上端端口与移液器相连接,细长管状容器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在生产时直接采用相对应的模具制成,制作方法简单,耗费成本低。细长管状容器中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移液器上移液管轴的上端开口1、用于收液和分液的末梢开口4以及配置于所述上端开口1和末梢开口4之间的上壁部2和下壁部3。其中,上端开口1与移液器上移液管轴之间可设有密封垫片或采取其他类型的密封措施,以确保移液吸头和移液器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漏气或漏液的情况,避免影响整个装置的收液以及分液工作。具体的,上壁部2和下壁部3由上至下整体呈锥形形状,且上壁部2的最小直径大于下壁部3的最大直径,二者由一个呈梯形状的连接管5相连接,如此设计的目的是:首先确保移液吸头能够盛装足够量的溶液,但因为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管径越小,液体的高度越高,因此上壁部2和下壁部3底端越窄,通过高度的变化可以更加容易判断液体的体积变化,进而方便精准的移液,最大程度的减少移液误差。如图2-11所示,细长管状容器中的末梢开口4为具有单切角41或双切角42的尖端开口,其单切角41或双切角42的切面角度的范围为10°-60°,更优选的范围为20°-50°,更更优选的范围值为30°和45°。本技术中所述的单切角41或双切角42的切面角度为末梢开口4端面与细长管状容器水平轴线所形成的角度,即如图6及图11所示中的∠A。在上述切面角度的范围下移液吸头的末梢开口4在移液时才能保证挂珠的较少残留,保证分液的精确度,低于上述角度范围的最低值或者高于最高值都会造成精准移液效果的不理想。本技术如图1所示提供了现有设计下的移液吸头的结构示意图,其末梢开口处为水平式结构。本技术如图2-5所示提供了末梢开口4为单切角41的四种结构示意图,图2中单切角41的切面角度为15°,图3中单切角41的切面角度为30°,图4中单切角41的切面角度为45°,图5中单切角41的切面角度为60°。本技术如图7-10所示提供了末梢开口4为双切角42的四种结构示意图,图6中双切角42的切面角度为15°,图7中双切角42的切面角度为30°,图8中双切角42的切面角度为45°,图9中双切角42的切面角度为60°。本技术将现有移液吸头的末梢开口结构从水平的0°改进为成一定角度的尖端开口,这样液珠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挂珠会减小,液体从尖端出来时不易形成小液滴残留在移液吸头的末梢开口4处,减少了液体的耗费,避免了挂珠造成的容量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包括细长管状容器,该细长管状容器的上端端口与移液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管状容器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移液器上移液管轴的上端开口、用于收液和分液的末梢开口以及配置于所述上端开口和末梢开口之间的上壁部和下壁部,所述末梢开口为具有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尖端开口,其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的范围为10°‑60°,所述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为末梢开口端面与细长管状容器水平轴线所形成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包括细长管状容器,该细长管状容器的上端端口与移液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管状容器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包括:用于接收所述移液器上移液管轴的上端开口、用于收液和分液的末梢开口以及配置于所述上端开口和末梢开口之间的上壁部和下壁部,所述末梢开口为具有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尖端开口,其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的范围为10°-60°,所述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为末梢开口端面与细长管状容器水平轴线所形成的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精度的移液吸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切角或双切角的切面角度的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伟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金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