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舟山医院专利>正文

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4970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包括针芯装置和导管装置;所述的导管装置包括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当针芯装置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抵触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针芯装置施加的抵触力下呈伸长状态;当针芯装置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分离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自身变形力的作用下形成菌状膨大部。其优点表现在: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置入输尿管皮肤造口后拔出针芯装置通过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及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对该段输尿管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达到预防输尿管造口狭窄、减少感染几率的目的。

Preventive device for ureterodermatostomy stricture after total bladder surger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evice for preventing ureteral skin ostomy stricture after total bladder operation, including a needle core device and a catheter device; the catheter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external part catheter, a second skin part catheter and a third internal part catheter; when the needle core device and the distal part of the third internal part catheter collide, the third internal part catheter is installed in the needle core. When the needle core device is separated from the distal part of the third inner part of the catheter, the third inner part of the catheter forms a bacterial Enlargement under the action of its own deformation force. Its advantages are: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ce and practicability. After inserting the ureterostomy, the needle core pulling device plays a good role in fixing the ureter through the first part of the external catheter and the third part of the internal catheter.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kin catheter plays a good supporting role in this segment of the ureter, so as to prevent ureterostomy strictur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
技术介绍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常见的肿瘤,约占泌尿系肿瘤的60%以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配合放疗、免疫疗法以及激光治疗等。对于膀胱肿瘤侵犯浅肌层以上、复发肿瘤、多发肿瘤以及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瘤多主张进行膀胱切除,回肠或结肠带膀胱术,但是对于一些高龄且伴有心肺疾病不能耐受回肠或结肠代谢膀胱术者可行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首先,在皮肤造口处,不能实现良好的固定作用,因皮肤是蠕动组织,倘若得不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容易引起造瘘口狭窄或坏死。其次,因输尿管是游离的,容易发生缺血,而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无相应的器械对输尿管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导致输尿管造口狭窄、引起感染。此外,以往在临床上常使用定期更换输尿管支架来预防输尿管造口狭窄,而更换输尿管支架必须在医院由专科医师操作,也容易引起上尿路感染及输尿管、肾脏损伤甚至穿孔。中国专利文献CN201621172710.3,申请日20161026,专利名称为:一种输尿管造口扩张器,公开了一种输尿管造口扩张器,所述的输尿管造口扩张器,由圆头硅胶管、圆柱形气囊、充气球、单向充气阀连接管组成,圆柱形气囊封闭套于圆头硅胶管前端,充气球封闭套于圆头硅胶管后端,圆柱形气囊通过连接管与充气球相通,单向充气阀位于圆头硅胶管尾端。圆头硅胶管直径为0.4cm,硅胶管长度选择15cm,圆柱体气囊长5cm,充气球为球形,直径为2cm。上述专利文献的输尿管扩张器,对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因反复尿路感染无法留置输尿管支架管,设计一种预防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的扩张器。本技术可以降低因更换输尿管支架管所需要的费用。该技术设计合理,患者操作简单,可以居家使用。但是,关于一种对造口皮肤具有固定作用,对输尿管具有支撑作用,防止输尿管造口狭窄以及感染的技术方案则未进行相应的公开。综上所述,需要一种对造口皮肤具有固定作用,对输尿管具有支撑作用,预防输尿管造口狭窄以及降低感染几率的输尿管皮肤造口装置,而关于这种预防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目前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对造口皮肤具有固定作用,对输尿管具有支撑作用,预防输尿管造口狭窄以及降低感染几率的输尿管皮肤造口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所述的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包括针芯装置和导管装置;所述的导管装置包括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所述的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在自然状态呈椭圆形,且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的径向尺寸规格大于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所述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一端连接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另一端连接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所述的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内部通道是相通的;所述的针芯装置从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置入,穿过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并达到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抵触,且当针芯装置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抵触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针芯装置施加的抵触力下呈伸长状态,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的直径;当针芯装置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分离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自身变形力的作用下形成菌状膨大部。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导管装置还包括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第四圆环;所述的第一圆环设置在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的外端部;所述的第二圆环设置在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和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的连接处;所述的第三圆环设置在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连接处;所述的第四圆环设置在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外端部。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长度为0.5cm,径向尺寸规格为FR8-FR10;所述的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长度为2cm,径向尺寸规格为FR6;所述的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长度为1-2cm,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形成菌状膨大部的径向尺寸规格为FR12-FR14。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菌状膨大部的靠近皮肤一侧的径向尺寸规格大于菌状膨大部远离皮肤一侧的尺寸规格。本技术优点在于:1、本技术的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结构简单,方便实用,让患者免于定期在医院接受易引发感染的有创操作及置入长段的体内异物,大大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置入输尿管皮肤造口后拔出针芯装置通过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及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对该段输尿管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达到预防输尿管造口狭窄、减少感染几率的目的。2、导管装置包括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这样将导管装置分成三个不同部分,便于精准控制不同部分的形态。3、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内部通道是相通的,该设计方式,为针芯装置提供置入通道,使得针芯装置能够从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置入,并到达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从而实现通过针芯装置来控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形态。4、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在自然状态下为椭圆状,加之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自身变形力的作用下形成菌状膨大部。这样,置入输尿管皮肤造口后拔出针芯装置通过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及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5、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能够稳定的固定在皮肤中,且不会变形或移位,对该段输尿管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达到预防输尿管造口狭窄、减少感染几率的目的。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在针管插入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专利技术的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在针管抽出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针芯装置2.导管装置21.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22.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23.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3.第一圆环4.第二圆环5.第三圆环6.第四圆环请参照图1,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在针管插入时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所述的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包括针芯装置1和导管装置2;所述的导管装置2包括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21、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22、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23;所述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22一端连接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21,另一端连接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23;所述的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21、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22、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23的内部通道是相通的;所述的针芯装置1从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21置入,穿过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22并达到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23的远端相抵触,且当针芯装置1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23的远端相抵触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23在针芯装置1施加的抵触力下呈伸长状态,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23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22的直径。所述的导管装置2还包括第一圆环3、第二圆环4、第三圆环5、第四圆环6;所述的第一圆环3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包括针芯装置和导管装置;所述的导管装置包括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所述的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在自然状态呈椭圆形,且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的径向尺寸规格大于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所述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一端连接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另一端连接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所述的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内部通道是相通的;所述的针芯装置从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置入,穿过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并达到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抵触,且当针芯装置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抵触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针芯装置施加的抵触力下呈伸长状态,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的直径;当针芯装置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分离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自身变形力的作用下形成菌状膨大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预防全膀胱术后输尿管皮肤造口狭窄装置包括针芯装置和导管装置;所述的导管装置包括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所述的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在自然状态呈椭圆形,且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的径向尺寸规格大于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所述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一端连接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另一端连接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所述的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内部通道是相通的;所述的针芯装置从第一段体外部分导管置入,穿过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并达到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抵触,且当针芯装置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抵触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针芯装置施加的抵触力下呈伸长状态,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第二段皮肤部分导管的直径;当针芯装置和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的远端相分离时,第三段体内部分导管在自身变形力的作用下形成菌状膨大部。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炳姜应传吴海如邬嘉波张小荣
申请(专利权)人:舟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