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2246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以及对两者进行线性连接的撑开加压套。在撑开加压套两端部的内腔分别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第二内螺纹段,且两者的旋向相反。在第一杆件的一端部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段相适配的外螺纹段,在第二杆件的一端部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段相适配的外螺纹段。在撑开加压套的外壁,靠近中部位置设置有扭转部,当通过其进行扭动时,第一杆件相对于第二杆件同时向相或向背移位。这样一来,提高了手术的便捷性,另外,通过旋动正、反螺纹即可实现撑开操作,此结构运用于脊柱矫形生长领域尚属首例。操作人员通过旋转扭转部的圈数即可计算出撑开距离,便于实现精确控制,且撑开过程平稳。

A growth rod for spinal orthopedic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growth rod applied to spinal orthopedics,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rod, a second rod and an opening pressure sleeve for linea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rods. The first internal thread section and the second internal thread section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in the inner cavity at the ends of the pressure sleeve, and the rotation direction of the two sections is opposite. An outer thread segment matching the first inner thread segment is arranged at one end of the first member, and an outer thread segment matching the second inner thread segment is arranged at one end of the second member. When the outer wall of the pressure sleeve is opened, a torsion part is arranged near the middle part. When the tors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torsion part, the first rod moves to the opposite or backward direction relative to the second rod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way, the convenience of the operation is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opening operation can be realized by rotati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reads. This structure is the first one to be used in the field of spinal orthopaedic growth. Operators can calculate the opening distance by rotating the number of turns in the torsion part,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precise control and the opening process is s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
本技术涉及骨科医疗器械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
技术介绍
在进行脊柱侧弯矫正手术时一般采用生长棒来防止脊柱弯曲的加重,促进躯干部的纵向生长。目前,对于现有治疗脊柱侧弯的手术,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的脊柱进行矫形和内固定、融合手术时,需要使用的内固定器械以维持手术矫形的效果,增加脊柱骨融合率。但因青少年和儿童在脊柱尚未生长完全成熟,需对生长棒予以定期撑开。目前对脊柱内固定棒延长的方法,往往是放松生长棒(例如多米诺连接器)的连接件,同时使用撑开钳等器械被动撑开两根内固定棒。这种撑开方法需要其他辅助器械,且撑开力度完全凭借操作人员手感,过程不可控,增大了手术风险。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控的生长棒,通过其能精确地控制撑开量的大小,实现手术精准操作,从而减低手术风险。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涉及了一种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以及对两者进行线性连接的撑开加压套。在撑开加压套两端部的内腔分别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第二内螺纹段,且两者的旋向相反。在第一杆件的一端部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段相适配的外螺纹段,在第二杆件的一端部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段相适配的外螺纹段。在撑开加压套的外壁,靠近中部位置设置有扭转部,当通过其进行扭动时,第一杆件相对于第二杆件同时向相或向背移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生长棒,在手术过程中无需撑开钳等辅助器械,提高了手术的便捷性,另外,通过旋动正、反螺纹即可实现撑开操作,此结构运用于脊柱矫形生长领域尚属首例。操作人员通过旋转扭转部的圈数即可计算出撑开距离,便于实现精确控制,且撑开过程平稳,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撑开加压套的外壁上设置有观察窗。观察窗为长条状通孔,且其平行于撑开加压套的轴线设置。通过采用上述设置方式,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各杆件(即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的相对位移量。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沿撑开加压套的轴线方向,且靠近观察窗设置有刻度线,用来示出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的相对位移量。通过采用上述设置方式,操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实时、直接读出撑开位移量,降低人为失误出现的几率。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扭转部包括有多个周向均布的铣平面。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铣平面的数量为六个。通过采用上述设置方式,便于操作人员借助扳手等对扭转部进行旋动,使得施力过程更加可控、可靠。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第一杆件及第二杆件的外螺纹段上均开设有环状凹槽,用于镶嵌橡胶环;橡胶环的厚度与环状凹槽的深度相一致。通过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在旋动第一杆件或第二杆件时的窜动量,进而提高两者与撑开加压套连接的稳定性。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内螺纹段与第二内螺纹段的螺纹导程不超过3mm。通过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尽可能地降低单周旋动扭转部的位移量,提高手术过程的精确性。作为上述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内螺纹段及第二内螺纹段的螺纹均为自锁螺纹。通过采用上述设置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术后病人因运动或其他因素而导致的第一杆件或第二杆件相对于撑开加压套发生自位移,从而导致撑开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手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中撑开加压套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中撑开加压套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中第一杆件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中第二杆件的剖视图。1-第一杆件;2-第二杆件;3-撑开加压套;31-第一内螺纹段;32-第二内螺纹段;33-退刀槽;34-扭转部;35-观察窗;4-橡胶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分别示出了本技术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其包括撑开加压套3,且在该撑开加压套3的两端部分别通过螺纹连接第一杆件1和第二杆件2。图3、图4分别示出了本技术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中撑开加压套的立体图及剖视图,在靠近上述撑开加压套3中部的外壁设置有扭转部34,且其由有6个周向均布的铣平面构成,从而便于借助扳手等对其进行扭动。当然,上述铣平面的个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4个或8个等。为了便于进行区分,将设置于撑开加压套3左端的命名为第一内螺纹段31,右端的命名为第二内螺纹段32,且两者的旋向相反。在第一杆件1、第二杆件2的端部均设置有外螺纹段,分别与上述第一内螺纹段31、第二内螺纹段32相适配。这样一来,在手术过程中无需撑开钳等辅助器械,提高了手术的便捷性,另外,在通过正、反螺纹来实现撑开操作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通过旋转扭转部34的圈数即可计算出撑开距离,便于实现精确控制,且撑开过程平稳,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为了便于操作人员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各杆件(即第一杆件1和第二杆件2)的相对位移量,作为上述生长棒的进一步优化,还可以在撑开加压套3的外壁上设置有观察窗35,且其具体设置方式如下:呈长条状通孔,平行于撑开加压套3的轴线设置。另外,为了可以直接读出第一杆件1和第二杆件2的相对位移量,降低人为失误出现的几率,可以在上述观察窗35的一侧设置有长度刻度线。再者,还可以在第一杆件1及第二杆件2的外螺纹段上均开设有环状凹槽,用于镶嵌橡胶环4(如图5、图6所示),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在旋动第一杆件1或第二杆件2时的窜动量,进而提高两者与撑开加压套3连接的稳定性。为了实现较佳的技术效果,橡胶环4的厚度设置为与环状凹槽的深度相一致,且选取由强度较高,延展性较好的橡胶制成。上述橡胶环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多个,优选相互平行布置方式。再者,为了提高手术精确度,需尽可能地降低上述第一内螺纹段31与第二内螺纹段32的螺纹导程,降低单周旋动扭转部的位移量,从而使得位移过程更平顺。上述螺纹导程通常不超过3mm为宜。最后,第一内螺纹段31及第二内螺纹段32的螺纹均可设置为自锁螺纹,且优选矩形螺纹,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免术后病人因运动或其他因素而导致的第一杆件1或第二杆件2相对于撑开加压套3发生自位移,从而导致撑开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手术效果。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以及对两者进行线性连接的撑开加压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撑开加压套两端部的内腔分别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第二内螺纹段;所述第一内螺纹段和所述第二内螺纹段的螺纹旋向相反;在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段相适配的外螺纹段,在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段相适配的外螺纹段;在所述撑开加压套的外壁,靠近中部位置设置有扭转部,当通过其进行扭动时,所述第一杆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杆件同时向相或向背移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其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以及对两者进行线性连接的撑开加压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撑开加压套两端部的内腔分别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段、第二内螺纹段;所述第一内螺纹段和所述第二内螺纹段的螺纹旋向相反;在所述第一杆件的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段相适配的外螺纹段,在所述第二杆件的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段相适配的外螺纹段;在所述撑开加压套的外壁,靠近中部位置设置有扭转部,当通过其进行扭动时,所述第一杆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杆件同时向相或向背移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撑开加压套的外壁上设置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长条状通孔,且其平行于所述撑开加压套的轴线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脊柱矫形的生长棒,其特征在于,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定均黄孝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锐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郝定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