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虫灯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2094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捕虫灯的结构,包括有具有调节部和对接部的第一壳体、及具有卡合部和接合部的第二壳体,而调节部包含有定位部、阻隔部、摆放部、及挡止部,且卡合部受调节部穿设并置放固定于调节部上,而接合部与对接部滑移枢接,而第一壳体上设有对接部、及位于对接部侧处的引诱灯组,且引诱灯组侧处设有置放部,并置放部上设有捕虫元件;当卡合部位于定位部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靠紧呈封闭状态以供正常使用,需维护时可单手抬起搬动第一壳体,使接合部与对接部滑移枢转,且将卡合部跨过阻隔部摆放于摆放部呈半开状态,以利于替换捕虫元件等维护,借此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便于拆装维护的实用性和进步性。

Structure of insect trap lamp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ructure of a trap lamp,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shell with a regulating part and a docking part, and a second shell with a clamping part and a connecting part. The regulating part comprises a positioning part, a barrier part, a placing part and a stopping part, and the clamping part is inserted and fixed on the regulating part, while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the docking part slide pivotally, while the first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positioning part, a barrier part, a placing part and a stopping part. There are docking part and lure lamp group located at the side of docking part, and the side of lure lamp group is provided with placing part and insect trapping element on placing part. When the clamping part is located at the positioning part, the first shell and the second shell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for normal use. When maintenance is needed, the first shell can be lifted and moved by one hand, so that the joint part and the docking part can slide pivotally, and the clamping part can be crossed. The barrier part is placed in a semi-open state at the display part to facilitate the maintenance of replacing insect-trapping elements and so on, thereby enabling the utility model to achieve practicability and progress for easy dis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捕虫灯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捕虫灯的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便于拆装维护的捕虫灯的结构。
技术介绍
于业界有一种习用补虫灯,其主要包括有一承载壳组、一设于承载壳组上的补虫元件、及一活动设置于承载壳组上的活动壳组,而承载壳组于左右两侧处分别具有一第一沟槽、及一位于第一沟槽上方的第二沟槽,且第一沟槽朝习用补虫灯前侧方向往上倾斜成形,呈现如同「/」的形状,并第二沟槽朝习用补虫灯前侧方向往上倾斜成形后,再朝习用补虫灯前侧方向往下倾斜成形,呈现类似「∧」的形状,是将第二沟槽往上倾斜的部分设为第一滑移部,及把第二沟槽往下倾斜的部分设为第二滑移部。而活动壳组于左右两内侧处分别具有一活动设置于第一滑移部上的第一活动轴、及一位于第一活动轴侧处且活动设置于第二滑移部上的第二活动轴,而使用时使用者可先以一手固定承载壳组,且由另一手操作搬移活动壳组,使第一活动轴、及第二活动轴延着第一沟槽、及第二沟槽的第一滑移部,位移上升且朝习用补虫灯前侧方向移动,并以第一活动轴为轴心摆动活动壳组,使第二活动轴进入第二滑移部,往习用补虫灯前侧方向下滑移动,借此开启习用补虫灯;反之,则能关闭习用补虫灯。但经实际使用后发现,因其结构较为复杂且加工较为困难,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及生产耗时增加,且因启闭习用补虫灯需要同时使用到双手,故拆装较为麻烦。所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技术的申请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故,本技术的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终设计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捕虫灯的结构,能够仅以单手轻松的拆装,且不需持续出力扶持以利拆装维护。基于此,本技术主要采用下列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捕虫灯的结构,包括: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设有一承载部、及至少一设于该承载部上的调节部,而该调节部包含有一位于该承载部侧处的定位部、至少一位于该定位部背离该承载部侧处的阻隔部、至少一位于该阻隔部背离该定位部侧处的摆放部、及一位于该摆放部背离该阻隔部侧处的挡止部;至少一引诱灯组,该引诱灯组设于该承载部上且位于该调节部侧处;至少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设于该承载部背离该引诱灯组的侧处;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与该调节部位置对应的卡合部,且该卡合部选择性受该调节部穿设并置放固定于该调节部上;至少一置放部,该置放部设于该引诱灯组侧处;至少一捕虫元件,该捕虫元件设置于该置放部上;及至少一接合部,该接合部设于该第二壳体上且位于该卡合部侧处,并与该对接部滑移枢接。进一步,该阻隔部及该挡止部的位置高度高于该定位部及该摆放部的位置高度。进一步,该接合部呈长条状,与该对接部配合枢转及直线滑移。进一步,该调节部包含有一位于该挡止部背离该摆放部侧处的引导部。进一步,该第二壳体上于该卡合部侧处设有至少一强化部。进一步,该第一壳体上于该调节部侧处设有至少一安装部。进一步,该第一壳体上于该对接部侧处设有至少一散热部。进一步,该引诱灯组包含有至少一电控装置及至少一设于该电控装置侧处的紫外灯元件。进一步,该引诱灯组包含有至少一设于该紫外灯元件侧处的保护元件。进一步,该捕虫元件包含有至少一黏虫纸。采用上述技术手段后,本技术通过第一壳体、引诱灯组、对接部、第二壳体、置放部、捕虫元件及接合部的结构设计,所述第一壳体供固定于壁面,当正常使用时卡合部置放于定位部上,且对接部与接合部处于连接状态,使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配合呈封闭状态,并能通过引诱灯组作发出紫外光吸引蚊虫,再由捕虫元件以沾黏等手段捕捉蚊虫,当需要对进行维护时,使用者可单手抓持第二壳体进行上抬搬移,使接合部与对接部配合滑移枢转,且将卡合部跨过阻隔部并置放于摆放部上,即令第二壳体摆动与第一壳体些许分离呈半开状态,故使用者不需扶持第二壳体即可进行维护,例如于半开状态下直接将捕虫元件从置放部取出及更换。甚至得进一步将视需求使本技术呈全开状态,由单手抓持第二壳体进行上抬搬移,使接合部与对接部配合滑移枢转,且把卡合部跨过挡止部后将第二壳体倚靠于壁面,即令第二壳体摆动与第一壳体大幅分离呈全开状态,故使用者不需扶持第二壳体即可进行维护,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补虫灯所存在的生产成本昂贵、生产较为费时、及拆装较为麻烦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便于拆装维护的实用性和进步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平面透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实施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上抬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跨过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半开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替换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脱离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全开示意图。【符号说明】第一壳体1承载部11安装部111散热部112调节部12定位部121阻隔部122摆放部123挡止部124引导部125对接部13置放部14第二壳体2卡合部21接合部22强化部23引诱灯组3电控装置31紫外灯元件32保护元件33捕虫元件4。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分解示意图、立体透视示意图、及平面透视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包括一第一壳体1、一第二壳体2、及至少一引诱灯组3,且第一壳体1设有一承载部11、至少一设于承载部11上的调节部12、至少一设于承载部11背离引诱灯组3侧处的对接部13、至少一设于调节部12侧处的安装部111、及至少一设于对接部13侧处的散热部112,而调节部12包含有一位于承载部11侧处的定位部121、至少一位于定位部121背离承载部11侧处的阻隔部122、至少一位于阻隔部122背离定位部121侧处的摆放部123、及一位于摆放部123背离阻隔部122侧处的挡止部124、及一位于挡止部124背离摆放部123侧处的引导部125,且阻隔部122及挡止部124的位置高度高于定位部121及摆放部123的位置高度,此外,本实施例以阻隔部122及引导部125呈锥状作为表示,借此让配合移动时可更为顺畅。第二壳体2上设有至少一与调节部12位置对应的卡合部21、至少一设于第二壳体2上且位于卡合部21侧处的接合部22、及至少一设于卡合部21侧处的强化部23,而卡合部21供选择性受调节部12穿设且置放固定于调节部12上,并接合部22供与对接部13滑移枢接,于本实施例中以接合部22呈长条状作为实施,以与对接部13配合枢转及直线滑移。而引诱灯组3设于该承载部11上且位于调节部12侧处,并引诱灯组3包含有至少一电控装置31、至少一设于电控装置31侧处的紫外灯元件32、及至少一设于紫外灯元件32侧处的保护元件33,而引诱灯组3侧处设有至少一置放部14,本实施例中以置放部14呈沟槽态样作为实施,且置放部14上设置有至少一捕虫元件4,并本实施例中以捕虫元件4包含有至少一黏虫纸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捕虫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设有一承载部、及至少一设于该承载部上的调节部,而该调节部包含有一位于该承载部侧处的定位部、至少一位于该定位部背离该承载部侧处的阻隔部、至少一位于该阻隔部背离该定位部侧处的摆放部、及一位于该摆放部背离该阻隔部侧处的挡止部;至少一引诱灯组,该引诱灯组设于该承载部上且位于该调节部侧处;至少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设于该承载部背离该引诱灯组的侧处;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与该调节部位置对应的卡合部,且该卡合部选择性受该调节部穿设并置放固定于该调节部上;至少一置放部,该置放部设于该引诱灯组侧处;至少一捕虫元件,该捕虫元件设置于该置放部上;及至少一接合部,该接合部设于该第二壳体上且位于该卡合部侧处,并与该对接部滑移枢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捕虫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设有一承载部、及至少一设于该承载部上的调节部,而该调节部包含有一位于该承载部侧处的定位部、至少一位于该定位部背离该承载部侧处的阻隔部、至少一位于该阻隔部背离该定位部侧处的摆放部、及一位于该摆放部背离该阻隔部侧处的挡止部;至少一引诱灯组,该引诱灯组设于该承载部上且位于该调节部侧处;至少一对接部,该对接部设于该承载部背离该引诱灯组的侧处;一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上设有至少一与该调节部位置对应的卡合部,且该卡合部选择性受该调节部穿设并置放固定于该调节部上;至少一置放部,该置放部设于该引诱灯组侧处;至少一捕虫元件,该捕虫元件设置于该置放部上;及至少一接合部,该接合部设于该第二壳体上且位于该卡合部侧处,并与该对接部滑移枢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虫灯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阻隔部及该挡止部的位置高度高于该定位部及该摆放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恒源
申请(专利权)人:原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