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1443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安装在高层建筑或桥塔的转角处,该装置包括第一承力件和第二承力件,两个承力件均包括承力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承力板安装在墙体上,所述第一侧板垂直安装在所述承力板的一侧且与大模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垂直安装在所述承力板的另一侧,两个承力件之间通过各自的第二侧板连接形成与转角形状一致的角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撑点位置避开装饰线条、预应力等位置,而是放置在靠近塔柱角线位置,具有单个支点承载力大、支承点数量少、施工面预埋螺杆孔修补点少的优点,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A Composite Bearing Device for High-rise Building or Bridge Tower Construc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mbined bearing device for high-rise building or bridge tower construction, which is installed at the corner of a high-rise building or bridge tower. The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bearing member and a second bearing member. Both bearing members include a bearing plate, a first side plate and a second side plate. The bearing plate is mounted on a wall, and the first side plate is vertically mounted on one side of the bearing plate. Connected with a large template, the second side plate is vertically mounted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earing plate, and an angular die with the same angular shape is formed between the two bearing member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second side plates. The support point position of the utility model avoids decorative lines, prestressing and other positions, but is placed near the corner line of the tower column.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large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support point, small number of support points and fewer repair points of embedded screw holes in the construction face, and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涉及一种用于超高层建筑、超高桥塔施工的模架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具有角模和轨道功能的承力装置。
技术介绍
在桥塔施工中,桥塔具有表面线条变化多的特点,若采用传统的桥塔施工模架系统,因模架支点大多布置在墙面中部,存在单个支点承载力小、模板设计复杂、现场拆改难度大等问题,而且对于塔柱角部弧形面,常规模板施工困难,成形面精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具有角模和轨道功能的承力装置,它的支撑点位置避开装饰线条、预应力等位置,而是放置在靠近塔柱角线位置,根据装饰条布置和变化设计其他模板,可以实现模板在架体上快速拆改,具有单个支点承载力大、支承点数量少、施工面预埋螺杆孔修补点少的优点,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安装在高层建筑或桥塔的转角处,该装置包括第一承力件和第二承力件,两个承力件均包括承力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承力板安装在墙体上,所述第一侧板垂直安装在所述承力板的一侧且与大模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垂直安装在所述承力板的另一侧,两个承力件之间通过各自的第二侧板连接形成与转角形状一致的角模。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板与承力板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筋板。按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承力件的第二侧板之间通过若干个螺栓进行连接。按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承力件的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定位销。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承力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上均开设有螺孔。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承力板上设有至少两个预埋螺孔,第一承力件上的预埋螺孔与第二承力件上的预埋螺孔的位置上下错开,使第一承力件上的预埋螺孔与第二承力件上的预埋螺孔之间的最小中心距大于与预埋螺孔相配置的预埋螺杆的外径。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承力板上设置有角部爪箱,所述角部爪箱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挂设被支承物体的挂靴。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承力板上设有用于与被支承物体滑动连接的抗侧滑道板。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承力件和第二承力件均设计为L型,两个L型承力件拼装成与弧形转角相配置的弧形角模。按上述技术方案,该装置还包括阳角拉杆,所述阳角拉杆与安装在转角两侧墙体上的大模板固定连接。本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两个承力件,并通过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设计,使其拼装成与转角形状(圆弧面或直角面)一致的角模,克服了传统施工模板角部圆弧面施工困难的缺点,该角模与大模板快速连接成一体共同作用,可以将将支撑点设计在塔柱角线位置,这样大模板就可以根据装饰线条和预应力变化进行设计,该装置具有单个支点承载力大、支承点数量少、施工面预埋螺杆孔修补点少的优点,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应用于塔柱的平面布置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安装在转角处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与预埋螺杆的安装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一;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二。图中:1-塔柱,2-第一承力件,2.1-承力板,2.2-第一侧板,2.3-第二侧板,2.4-筋板,2.5-螺栓,2.6-定位销,2.7-顶板,2.8-底板,2.9-角部爪箱,2.10-挂靴,2.11-抗侧滑道板,2.12-销轴,2.13-预埋螺孔,3-第二承力件,4-预埋螺杆,4.1-螺杆本体,4.2-承载螺栓,4.3-自锁垫片,5-阳角拉杆,6-大模板,7-背楞。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安装在高层建筑或桥塔(塔柱1)的转角处,该装置包括第一承力件2和第二承力件3,两个承力件的结构大致相同,均包括承力板2.1、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承力板2.1安装在墙体上,第一侧板2.2垂直安装在承力板2.1的一侧且与大模板连接,第二侧板2.3垂直安装在承力板2.1的另一侧,两个承力件之间通过各自的第二侧板连接形成与转角形状一致的角模。本实施例中,两个承力件的部件采用钢板制作。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侧板2.2与承力板2.1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筋板2.4,提高装置的稳固性。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两个承力件的第二侧板之间通过若干个螺栓2.5进行连接,采用螺栓可以实现快速拆卸,以便于循环使用。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两个承力件的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定位销2.6,可以保证拼装的弧面精度,实现快速定位。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承力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顶板2.7和底板2.8,顶板2.7和底板2.8上均开设有螺孔,用于承力件上下对接,满足多层循环施工需要。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承力板上设有至少两个预埋螺孔2.13,第一承力件上的预埋螺孔与第二承力件上的预埋螺孔的位置上下错开,使第一承力件上的预埋螺孔与第二承力件上的预埋螺孔之间的最小中心距大于与预埋螺孔相配置的预埋螺杆4的外径,以避免两个承力件上的预埋螺杆发生干涉。如图4所示,两个承力件均通过预埋螺杆固定于墙体上,预埋螺杆承受剪力及拉力,预埋螺杆采用“全取出式”可周转螺栓,分为螺杆本体4.1、承载螺栓4.2和自锁垫片4.3三部分。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承力板上设置有角部爪箱2.9(角部爪箱焊接在第二侧板上),角部爪箱上设有若干个用于挂设被支承物体的挂靴2.10,角部爪箱上沿高度方向设有若干个销孔,挂靴与角部爪箱之间通过穿设于其中一个销孔内的销轴2.12进行定位连接,通过设置带挂靴的角部爪箱,可以承受外部载荷。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承力板上设有用于与被支承物体滑动连接的抗侧滑道板2.11,使被支承物体可沿抗侧滑道板滑行,并防止其倾覆。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承力件和第二承力件均设计为L型,两个L型承力件拼装成与弧形转角相配置的弧形角模,以适应弧形转角。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该装置还包括阳角拉杆5,阳角拉杆与安装在转角两侧墙体上的大模板固定连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胀模。本技术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一,在初始施工混凝土非承力节段时,如图5所示,本技术仅做角模使用,安装在墙体承力侧兼成形面上,用盲板封堵承力件预埋螺孔,安装四周大模板6,大模板6的背楞7压住第一承力件或第二承力件的第一侧板,同时在角部采用阳角拉杆5对拉防止混凝土浇筑时胀模,绑扎钢筋后浇筑混凝土;步骤二,施工混凝土承力节段时,如图6所示,吊装第二组装置与第一组装置通过顶板和底板上下对接,安装预埋螺杆4和四周大模板6,大模板6的背楞7压住第一承力件或第二承力件的第一侧板,同时在角部采用阳角拉杆5对拉防止混凝土浇筑时胀模,绑扎钢筋后浇筑混凝土;步骤三,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将被支承物体(支承架)支承在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安装在高层建筑或桥塔的转角处,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第一承力件和第二承力件,两个承力件均包括承力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承力板安装在墙体上,所述第一侧板垂直安装在所述承力板的一侧且与大模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垂直安装在所述承力板的另一侧,两个承力件之间通过各自的第二侧板连接形成与转角形状一致的角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安装在高层建筑或桥塔的转角处,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第一承力件和第二承力件,两个承力件均包括承力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承力板安装在墙体上,所述第一侧板垂直安装在所述承力板的一侧且与大模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垂直安装在所述承力板的另一侧,两个承力件之间通过各自的第二侧板连接形成与转角形状一致的角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承力板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筋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承力件的第二侧板之间通过若干个螺栓进行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承力件的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定位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层建筑或桥塔施工的组合式承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力板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上均开设有螺孔。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辉王开强陈波刘晓升朱磊磊周勇曹振杰杨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