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建文专利>正文

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13022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涉及市政给排水领域,解决了常规池体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维修管理难、排污不畅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分配井1,分配井1两侧对称连接有配水槽2,两个配水槽2出水口均连接有预沉池3,两个预沉池3的出水口均连接有絮凝投药混合槽4,絮凝投药混合槽4两侧对称连接有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每侧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依次连接有沉淀池6和滤池集水井7,所述分配井1、预沉池3、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沉淀池6底部均连接有排泥斗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科学合理,各池衔接覆盖率高,结构紧凑,耗药少,水头损失小,节能降耗,排泥通畅,易于维修。

An Integrated Water Purification Tank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grated water purification pond,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municipa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and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large area occupied by conventional ponds,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difficult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and poor sewage discharge.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distribution well 1, which is symmetrically connected with a distribution tank 2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tribution well 1, two outlets of the distribution tank 2 are connected with a pre-sedimentation tank 3, and two outlets of the pre-sedimentation tank 3. Both sides of the flocculation dosing mixing tank 4 are symme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new modified grid reaction tank 5. On each side, the new modified grid reaction tank 5 is connected successively with the sedimentation tank 6 and the filter catchment well 7. The distribution well 1, the pre-sedimentation tank 3, the new modified grid reaction tank 5 and the bottom of the sedimentation tank 6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ludge drain bucket 8.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high connection coverage rate of each pool, compact structure, less consumption of drugs, small head loss,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smooth sludge discharge and easy mainten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
本技术涉及市政给排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
技术介绍
净水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与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特别是水污染的范围与程度不断扩大,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净水及污水处理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污水处理的相关设备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内外水厂分别对预沉前加药、预沉、加药、混合、反应、沉淀等净水单元进行了研究,也曾取得过一定成效,但是其系统不全面,没有一个一体化的综合配套体系。公告号为CN206069575U的技术专利“一种集成式一体化净水装置”中,采用了将絮凝、沉淀、过滤三个工艺段集成在一个箱体内的方法,解决传统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维修管理难的问题。此种方法系统并不全面,没有包括原水处理的所有工艺,即并没有很全面的解决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维修管理难的问题,而且没有解决水处理系统中的排污不畅问题。公告号为CN207061951U的技术专利“一种网隔板及采用该网隔板的网格絮凝池”中,采用了在絮凝反应池池体内设置竖直的隔板以及倾斜固定在隔板一侧或两侧的多个斜板的方法,解决现有絮凝池污水在网格絮凝区的停留时间短以及颗粒物与絮凝剂的碰撞几率小所造成的絮凝效果不佳的问题。此种方法安装复杂,检修困难,竖直隔板上的多格曝气管更是增加了所述网格絮凝池的安装以及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实用新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传统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维修管理难、排污不畅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排泥通畅的一体化净水处理池。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排泥通畅的一体化净水处理池,包括分配井,其特征在于,分配井两侧对称连接有配水槽,两个配水槽出水口均连接有预沉池,两个预沉池的出水口均连接有絮凝投药混合槽,絮凝投药混合槽两侧对称连接有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每侧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依次连接有沉淀池和滤池集水井,所述分配井、预沉池、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沉淀池底部均连接有排泥斗。进一步地,各功能池池壁共用,总集水槽共用,池底板共用,排污沟共用,整个净水房屋建筑共用,减少占地,缩短建设周期,便于维修管理。其中,所述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由多格反应池组成,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的过水断面逐级放大,第一格反应池底部连接有曝气管,每格反应池内部布置多层斗形格网,每层斗形格网单孔尺寸相同,相邻两层斗形格网的单孔尺寸不同,相间两层斗形格网的单孔尺寸相同。逐级放大的过水断面,降低了空塔流速,减少了反应池的分格数,同时增加了反应的总停留时间。每层斗形格网总孔数的增加减少了斗形格网层数,减小占地面积。斗形格网层之间单孔尺寸的变更,及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底部的曝气管,使空气和水在斗形格网的配合作用下,形成无数微小气泡,压缩、爆炸、碰撞及反应,絮凝效果佳,运行耗药低,水头损失小。分层安装的斗形格网以及仅在反应池底部设置曝气管,装配简单,检修容易。其中,所述分配井出口处设有二次加药口。当原水浊度太高,泥沙含量极大时,在二次投药口投加混凝剂、助凝剂,能够减轻预沉池、反应池负荷,确保水质。其中,所述配水槽内设有配水廊道及排泥管,配水槽底部倾斜,能够实现自动下滑排泥,省却掉了配水槽的清洗。其中,所述絮凝投药混合槽内设有一次加药口,且絮凝投药混合槽出流液处设有阻流墙,所述阻流墙为抛物线曲面。絮凝投药混合槽内实现的对冲加药省却了机械搅拌,阻流墙能够平稳将水流返回,实现均匀配水。其中,所述沉淀池形状为长方体,长边与配水廊道平行,单位负荷均匀,每根支集水槽间跨距短,配水距离短,做好了“三均匀工作”,即配水均匀、上升流速均匀、取水均匀,同时节省占地。其中,所述排泥斗底部连接有圆柱体或圆锥体。圆柱体或圆锥体上部的沉泥和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圆柱体或圆锥体,排泥斗垂直连接有排泥管,由于出流方向的原因,泥、水流会自动在圆柱体或圆锥体内旋转,由于圆柱体或圆锥体内旋流的产生,对斗壁沉泥有挠动冲击作用,在重力和旋转力的作用下使斗壁积泥易于下滑,最后被圆柱体或圆锥体内高速旋转的水流带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分配井为两组配水槽池壁共用,预沉池与配水槽和反应池池壁共用,反应池与沉淀池池壁共用,沉淀池与滤池集水井池壁共用,总集水槽共用,池底板共用,排污沟共用,减少占地,节省工程投资,缩短建设周期,便于维修管理。2.本技术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由多格反应池组成,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的过水断面逐级放大,第一格反应池底部连接有曝气管,每格反应池内部布置多层斗形格网,每层斗形格网单孔尺寸相同,相邻两层斗形格网的单孔尺寸不同,相间两层斗形格网的单孔尺寸相同。逐级放大的过水断面,降低了空塔流速,减少了反应池的分格数,同时增加了反应的总停留时间。通过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内实现的分流以及断面面积的增大,各分格池分摊的负荷率低,当水处理量增加或减少时,各池的参数及GT值变化幅度不大,都在设计规范范围内,适应性较强,能确保水质。每层斗形格网总孔数的增加减少了斗形格网层数,减小占地面积。斗形格网层之间单孔尺寸的变更,及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底部的曝气管,使空气和水在斗形格网的配合作用下,形成无数微小气泡,压缩、爆炸、碰撞及反应,絮凝效果佳,运行耗药低,水头损失小。分层安装的斗形格网以及仅在反应池底部设置曝气管,装配简单,检修容易。3.本技术分配井出口处设有二次加药口。当原水浊度太高,泥沙含量极大时,在二次投药口投加混凝剂、助凝剂,能够减轻预沉池、反应池负荷,确保水质。4.本技术配水槽内设有配水廊道及排泥管,配水槽底部倾斜,并在斗底配有数条斜管道,能够实现自动下滑排泥,省却了配水槽的清洗,确保配水槽连续不间断运行。5.本技术絮凝投药混合槽内设有一次加药口,且絮凝投药混合槽出流液处设有阻流墙,所述阻流墙为抛物线曲面。絮凝投药混合槽内实现的对冲加药,以及大小矩形槽交叉设置,槽底设置有坎,水流在平面与空间伸缩、扩张,使药液与水充分混合水解,省却了机械搅拌,阻流墙能够平稳将水流返回,实现了药液均匀混合,实现均匀配水。6.本技术沉淀池形状为长方体,长边与配水廊道平行,单位负荷均匀,每根支集水槽间跨距短,配水距离短,同时节省占地。7.本技术排泥斗底部连接有圆柱体或圆锥体。圆柱体或圆锥体上部的沉泥和水流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圆柱体或圆锥体,排泥斗底部的圆柱体或圆锥体的底部切线上安装连通有排泥管,由于出流方向的原因,泥、水流会自动在圆柱体或圆锥体内旋转,由于圆柱体或圆锥体内旋流的产生,对斗壁沉泥有挠动冲击作用,在重力和旋转力的作用下使斗壁积泥易于下滑,最后被圆柱体或圆锥体内高速旋转的水流带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半剖面图;图3是配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的俯视图;图7是斗形格网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絮凝投药混合槽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内设圆柱体的排泥斗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二次加药口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分配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包括分配井(1),其特征在于,分配井(1)两侧对称连接有配水槽(2),两个配水槽(2)出水口均连接有预沉池(3),两个预沉池(3)的出水口均连接有絮凝投药混合槽(4),絮凝投药混合槽(4)两侧对称连接有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每侧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依次连接有沉淀池(6)和滤池集水井(7),所述分配井(1)、预沉池(3)、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沉淀池(6)底部均连接有排泥斗(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池,包括分配井(1),其特征在于,分配井(1)两侧对称连接有配水槽(2),两个配水槽(2)出水口均连接有预沉池(3),两个预沉池(3)的出水口均连接有絮凝投药混合槽(4),絮凝投药混合槽(4)两侧对称连接有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每侧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依次连接有沉淀池(6)和滤池集水井(7),所述分配井(1)、预沉池(3)、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沉淀池(6)底部均连接有排泥斗(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净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新改型新改型格网反应池(5)由多格反应池组成,第一格反应池(5-21)底部均连接有曝气管(5-1),每格反应池内部布置有多层斗形格网(5-3),每层斗形格网单孔尺寸相同,相邻两层斗形格网单孔尺寸不同,第一格反应池(5-21)进水口与絮凝投药混合槽(4)连接,第一格反应池(5-21)有两个出水口,两个出水口均依次连接有第二格反应池(5-22)、第三格反应池(5-23)、第四格反应池(5-24)、第五格反应池(5-25),第一格反应池(5-21)、第二格反应池(5-22)、第三格反应池(5-23)、第四格反应池(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张建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