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28182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12:12
热交换器构成为:在构成热交换器的板翅片(2a)设置凹状槽而形成第1流体流路(11)组,并且在与第1流体流路(11)组相连的出口侧的集管开口(88b)设置分流控制管(24)。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the heat exchanger

The heat exchanger is composed of a concave groove on the plate fin (2a) forming the first fluid flow path (11) group and a shunt control pipe (24) at the header opening (88b) on the outlet sid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fluid flow path (11) gro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尤其涉及将能够流动制冷剂的板状的板翅片(platefin)层叠而构成的板翅片层叠型的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在空气调节机和制冷机等制冷系统中,使由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第1流体)在冷凝器和蒸发器等热交换器中循环,与第2流体(例如空气)进行热交换,来进行供冷或者供暖,不过根据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不同,很大程度上左右作为系统的性能和节能性。因此,强烈需求热交换器高效化。作为热交换器的高效化的一种技术,存在将能够流动热交换流体的导热管的细径化的技术。另外,作为另一种技术,存在将分流向各导热管的制冷剂例如均匀地分流的技术。其中,一般而言,制冷系统的热交换器使用使导热管贯通翅片组而构成的翅片管(fintube)型热交换器。实现了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导热管的细径化,推进了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和小型化(例如,专利文献1参照)。另一方面,用于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流体的分流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在将热交换流体向各导热管引导的集管流路组装分流控制管,使向各导热管去的制冷剂的分流均匀以提高热交换效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图29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热交换器。如图29所示,热交换器100以使导热管102贯通翅片组101的方式构成。在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入口侧集管103设置有分流控制管104。在分流控制管104列设有多个制冷剂分流口105,多个制冷剂分流口105各自的尺寸设置为随着从制冷剂入口远离而变小。利用如此构成的分流控制管104,将在各导热管102流动的制冷剂均匀地分流。热交换器100在制冷剂入口侧进行制冷剂的分流,因此能够抑制压力损失增加而导致的制冷剂温度的上升,并且将制冷剂分流到各导热管102,能够向各分流控制管104例如均等地分流,提高热交换效率(当在制冷剂出口侧进行制冷剂的分流时,压力损失(以下,简称为“压损”)变大而制冷剂温度变高,与进行热交换的第2流体的温度差变小,抵消因分流的均匀化而提高热交换效率的效果,相反会降低热交换效率,因此在制冷剂入口侧将制冷剂分流)。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00的导热管102为管,因此细径化存在极限,利用导热管102的细径化来提高热交换效率不断逼近极限。然而,导热管如果是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则能够容易地细径化。即,在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在板翅片形成有将凹状槽冲压成形而相当于导热管的流路。如此减小所形成的流路的截面积是容易的,该流路与翅片管型热交换器100的导热管102相比能够更小。因此,申请人研究了在将具有流路的板翅片层叠而构成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组合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分流控制管来提高热交换效率的技术。然而,即使在上述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集管流路组装分流控制管,也不能充分发挥分流控制管的分流效果,在利用分流来提高热交换效率上仍然存在重大课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7828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079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课题经锐意研究而完成的,能够兼顾流路的细径化和利用分流效果来提高热交换效率,因此能够提供高效的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高性能的制冷系统。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热交换器包括:板翅片层叠体,其具有供第1流体(制冷剂)流动的流路;和构成板翅片层叠体的多个板翅片。多个板翅片各自具有流路区域和集管区域。流路区域具有供第1流体并排地流动的多个第1流体流路。集管区域具有与多个第1流体流路分别连通的多个集管流路。多个第1流体流路以在多个板翅片分别设置凹状槽的方式形成。多个集管流路具有入口侧集管流路和出口侧集管流路。出口侧集管流路构成为第1流体的蒸发出口,在出口侧集管流路设置有将第1流体分流到多个第1流体流路的第1流体分流管(分流控制管)。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第1流体流路的流路截面积的直径缩小而提高热交换效率,同时如设计的那样可靠地将第1流体分别分流到多个第1流体流路。由此,除了因使分流均匀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之外,能够使之成为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器。即,板翅片层叠型的热交换器通过缩小了第1流体流路的直径,第1流体的压损在集管出口侧比集管流路侧增大数倍。另一方面,第1流体的分流受到压损的分布状况的较大影响。因此,即使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如上所述那样将分流控制管设置在作为现有技术的常识的入口侧集管流路,出口侧集管流路的压损也增高数倍,因此在第1流体流路中流动的第1流体依赖于出口侧集管流路的压损,不能如设计的那样分流。然而,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热交换器中,根据入口侧集管流路和出口侧集管流路处的压损差的大小和压损分布状况,将分流控制管设置于压损较高的出口侧集管流路。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控制高对分流有较大影响的数倍的出口侧集管流路内的压损分布,以使分流均匀,也能够实现因使分流均匀而提高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使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上下分离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拔出分流控制管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侧方观察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集管区域部分的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图1的6-6线的截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图1的7-7线的截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图2的8-8线的截面图。图9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流入流出管的连接部分与集管开口部分切断来表示的立体图。图10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中的板翅片层叠体的制冷剂流路组部分切断来表示的立体图。图1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组部分切断来表示的立体图。图12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中板翅片层叠体的定位用的凸台孔部分切断来表示的立体图。图13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板翅片层叠体的集管开口部分切断来表示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板翅片层叠体的分流控制管插入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分流控制管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分流控制管部分的截面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构成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的板翅片层叠体的板翅片的俯视图。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的集管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图19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的构成一部分放大进行表示的分解图。图20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的第1板翅片的俯视图。图20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的第2板翅片的俯视图。图20C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板翅片的第1翅板与第2翅板重叠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设置于板翅片的流路区域的突起的放大立体图。图2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中的设置于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翅片层叠体,其具有供第1流体流动的流路;和构成所述板翅片层叠体的多个板翅片,所述多个板翅片各自具有流路区域和集管区域,所述流路区域具有供所述第1流体并排地流动的多个第1流体流路,所述集管区域具有与所述多个第1流体流路连通的多个集管流路,所述多个第1流体流路以在所述多个板翅片分别设置有凹状槽的方式形成,所述多个集管流路具有入口侧集管流路和出口侧集管流路,所述出口侧集管流路构成为所述第1流体的蒸发出口,在所述出口侧集管流路设置有将所述第1流体分流到所述多个第1流体流路的第1流体分流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21 JP 2016-206603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翅片层叠体,其具有供第1流体流动的流路;和构成所述板翅片层叠体的多个板翅片,所述多个板翅片各自具有流路区域和集管区域,所述流路区域具有供所述第1流体并排地流动的多个第1流体流路,所述集管区域具有与所述多个第1流体流路连通的多个集管流路,所述多个第1流体流路以在所述多个板翅片分别设置有凹状槽的方式形成,所述多个集管流路具有入口侧集管流路和出口侧集管流路,所述出口侧集管流路构成为所述第1流体的蒸发出口,在所述出口侧集管流路设置有将所述第1流体分流到所述多个第1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城崇裕山本宪昭名越健二丸本一彦奥村拓也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