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8062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11:41
中间部件(3)是直接或间接地夹持于第一对象物与第二对象物之间的部件。中间部件(3)具备:板状的支承部件(31),其一个主面即下表面与第一对象物(91)对置;以及多个陶瓷块(16),它们以彼此分离的状态固定于支承部件(31)的另一个主面即上表面上。通过这样在利用形状保持性较高的支承部件(31)集中对多个陶瓷块(16)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将中间部件(3)配置于对象物间,能够容易地且以良好的位置精度将多个陶瓷块(16)配置于对象物间。

Intermediate components

The intermediate component (3) is a component clamp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between the first object and the second object. The intermediate part (3) has: a plate-shaped supporting part (31), whose main surface is opposite to the first object (91), and a plurality of ceramic blocks (16), which are fixed on the other main surface of the supporting part (31) in a state of separation from each other, namely the upper surface. By configuring the intermediate component (3) among the objects in the state of using the supporting component (31) with high shape retention to concentrate on the holding of multiple ceramic blocks (16), the ceramic blocks (16) can be easily and accurately disposed among the obje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中间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夹持于对象物之间的中间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有将多孔质材料用作隔热件的技术。例如,日本特许第4860005号(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隔热件,该隔热件含有金属氧化物微粒和加强纤维,在该金属氧化物微粒间具有该金属氧化物微粒的一部分溶出而形成的交联结构。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中,公开了尺寸为150mm×100mm×厚度25mm的板状的干式加压成型体。不过,在将文献1那样的隔热件配置于对象物之间的情况下,如果由对象物施加有较大的力,则隔热件有可能破损。另外,在复杂形状的对象物间等处配置多个隔热件的情况下,不容易以良好的位置精度而配置多个隔热件。另外,作为隔热部件,例如存在具有纤维结构、发泡结构等柔软的结构的隔热部件。然而,在这样的柔软的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因环境而导致无法将隔热部件稳定地保持于对象物与对象物之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的是夹持于对象物之间的中间部件,其目的在于,容易地且以良好的位置精度而将多个陶瓷块配置于对象物间。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中间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夹持于第一对象物与第二对象物之间。该中间部件具备:板状的支承部件,其一个主面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对置;以及多个陶瓷块,它们以彼此分离的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另一个主面上。根据该中间部件,能够容易地且以良好的位置精度将多个陶瓷块配置于对象物间。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陶瓷块包括多孔质陶瓷块。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挠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部件由金属制成。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陶瓷块借助粘接剂而粘接于所述支承部件,所述多个陶瓷块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粘接强度为0.1MPa以上且10MPa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陶瓷块的厚度为所述支承部件的厚度的2倍以上且100倍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部件的厚度为0.02mm以上且3mm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陶瓷块的厚度为0.04mm以上且300mm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陶瓷块的导热率为0.01W/mK以上且3.0W/mK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陶瓷块的线热膨胀系数为1.0×10-7/K以上且1.2×10-6/K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部件还具备板状的另一支承部件。所述另一支承部件中,一个主面与所述第二对象物对置,在另一个主面上固定有所述多个陶瓷块。通过以下参照附图而进行的对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使得上述目的和其他目的、特征、方案以及优点变得更加明确。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第一支承部件以及多个陶瓷块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多孔质结构的骨架的概况的图。图4是将骨架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图。图5是示出制造中的中间部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制造中的中间部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中间部件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粘接强度的测定情况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中间部件配置于第一对象物与第二对象物之间的情况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部件3的结构的立体图。中间部件3是夹持于对象物之间的近似板状的部件。中间部件3夹持于对象物之间而使用,例如抑制或隔绝对象物间的导热。中间部件3例如在俯视时呈近似环状。图1所示的例子中,中间部件3在俯视时呈近似圆环状。以下说明中,将图中的上侧及下侧简称为“上侧”及“下侧”。应予说明,图中的上下方向与使用中间部件3时的实际的上下方向没有关系。中间部件3具备2个板状的支承部件31、32、以及多个陶瓷块16。支承部件32配置于支承部件31的上侧,且在上下方向上与支承部件31对置。支承部件31和支承部件32为相同形状,俯视时,支承部件31的整体和支承部件32的整体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图1所示的例子中,支承部件31、32分别为近似圆环板状。中间部件3的外径例如为中间部件3的厚度的约200倍。图1中,将中间部件3的厚度描画得大于实际厚度。多个陶瓷块16配置于支承部件31与支承部件32之间,且例如借助粘接剂而粘接于支承部件31、32。本说明书中,“粘接剂”是不仅包括所谓的粘接剂而且还包括粘着剂、胶带等在内的概念。即,粘接剂介于2个物体之间、或者存在于2个物体的接触部的周围,从而将这2个物体彼此固定。支承部件31、32是具有挠性的薄板状的部件。支承部件31、32由质地比较坚硬的材料形成,具有较高的刚性。换言之,支承部件31、32具有较高的形状保持性。支承部件31、32例如由金属制成。支承部件31、32例如由不锈钢、铁、钢、铜、铝、钛、或它们的合金形成。支承部件31、32的厚度分别优选为0.02mm以上且3mm以下。支承部件31、32的厚度例如为与多个陶瓷块16接触的部位的平均厚度。以下说明中,在对支承部件31和支承部件32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支承部件31以及支承部件32分别称为“第一支承部件31”以及“第二支承部件32”。图2是示出从图1所示的中间部件3中省略了第二支承部件32的状态的俯视图。换言之,图2是示出第一支承部件31以及多个陶瓷块16的俯视图。多个陶瓷块16以彼此分离的状态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件31的上侧的主面(以下称为“上表面311”。)上。多个陶瓷块16的配置区域的外周缘以及内周缘与第一支承部件31的外周缘以及内周缘大致一致。另外,多个陶瓷块16的配置区域的外周缘以及内周缘与第二支承部件32(参照图1)的外周缘以及内周缘也大致一致。各陶瓷块16例如为近似板状或近似方块(tile)状。或者,各陶瓷块16可以为较厚的块状。中间部件3所包含的陶瓷块16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例子中的数量。图2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一支承部件31的内周缘以及外周缘分离的陶瓷块16在俯视时为近似相同大小的矩形。多个陶瓷块16的俯视时的形状、即平面形状可以互不相同。例如,与第一支承部件31的内周缘或外周缘接触的陶瓷块16为从该矩形中除去比第一支承部件31的内周缘更靠径向内侧的部位、或者除去比第一支承部件31的外周缘更靠径向外侧的部位而成的形状。图2所示的例子中,与第一支承部件31的内周缘以及外周缘分离的陶瓷块16在俯视时的1条边的长度为0.1mm以上,对于其上限并未加以限制,例如为10mm以下。更优选这1条边的长度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如图2所示,多个陶瓷块16在第一支承部件31上配置成矩阵状(所谓的方块状)。相邻的陶瓷块16间的距离例如为0.5μm以上且5mm以下,优选为0.5μm以上且50μm以下。例如,根据使得中间部件3实现薄型化的观点,各陶瓷块16的纵横尺寸比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以上。另外,如后所述,在重视陶瓷块16相对于第一支承部件31以及第二支承部件32的变形等的追随性的情况下,各陶瓷块16的纵横尺寸比优选为1以下。陶瓷块16的纵横尺寸比是指:一个主面的最大长度相对于厚度的比例。该一个主面是构成陶瓷块16的表面的多个面中的最大的面。该一个主面为图1及图2中的陶瓷块16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主面的最大长度是隔着主面的外周的、平行的1组直线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各陶瓷块16的厚度优选为0.04mm以上,对于其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间部件,其直接或间接地夹持于第一对象物与第二对象物之间,所述中间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板状的支承部件,该板状的支承部件的一个主面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对置;以及多个陶瓷块,该多个陶瓷块以彼此分离的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另一个主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12 JP 2016-2010761.一种中间部件,其直接或间接地夹持于第一对象物与第二对象物之间,所述中间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板状的支承部件,该板状的支承部件的一个主面与所述第一对象物对置;以及多个陶瓷块,该多个陶瓷块以彼此分离的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另一个主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陶瓷块包括多孔质陶瓷块。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间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具有挠性。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由金属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中间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陶瓷块借助粘接剂而粘接于所述支承部件,所述多个陶瓷块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粘接强度为0.1MPa以上且10MPa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织部晃畅富田崇弘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