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24977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包含有,泵站筒体,其界定出筒体容置空间;工作平台,其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筒体顶壁间具有爬梯;排风管,其固定于所述筒体顶壁上且所述排风管连通所述筒体容置空间;以及,通风装置,其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改善工作人员在爬梯过程中的不适感。

Integrated prefabricated pump station exhaust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grated prefabricated pump station exhaust system, comprising a pump station barrel, which defines the barrel holding space; a working platform, which is plac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barrel holding space, with a climbing ladder between the working platform and the top wall of the barrel; an exhaust pipe, which is fixed on the top wall of the barrel body and connected with the barrel holding space; and a ventilation installation. The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cylindrical housing spac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improving the discomfort of the staff during the climbing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
本技术涉及泵站领域,特别地是,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
技术介绍
中国技术CN205153110U公告的“筒底自冲洗式一体化泵站”,泵站筒体界定出筒体容置空间,工作平台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工作平台与筒体顶壁间具有爬梯。爬梯供工作人员下入至工作平台。对于长形泵站而言,爬梯距离较长,下至工作平台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容易出现不适感,且越往下情况越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通风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包含有,泵站筒体,其具有筒体顶壁、筒体底壁及连接所述筒体顶壁与所述筒体底壁间的筒体侧壁,所述筒体顶壁、所述筒体底壁及所述筒体侧壁共同界定出筒体容置空间;工作平台,其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筒体顶壁间具有爬梯;排风管,其固定于所述筒体顶壁上且所述排风管连通所述筒体容置空间;以及,通风装置,其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通风装置处于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筒体顶壁间,所述通风装置具有丝杠电机、转动丝杠、上风扇及下风扇,所述转动丝杠竖直设置,所述转动丝杠由上螺纹段及下螺纹段组成,所述上螺纹段与所述下螺纹段的竖直长度相等且所述上螺纹段与所述下螺纹段的螺纹方向相异,所述上螺纹段上配置有上活动螺母且所述上活动螺母上固定有所述上风扇,所述下螺纹段上配置有下活动螺母且所述下活动螺母上固定有所述下风扇,所述上风扇及所述下风扇的吹风方向均朝向所述爬梯。作为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排风管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作为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排风管的内部具有排气扇。作为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通风装置在所述爬梯的左侧,所述排风管在所述爬梯的右侧。作为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丝杠电机处于所述转动丝杠的下方,所述丝杠电机固定于所述工作平台或所述筒体侧壁上,所述转动丝杠固定于所述筒体侧壁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至少在于:(1)增加上风扇与下风扇,利于通风,改善工作人员在爬梯过程中的不适感;(2)利用相异螺纹的设计,转动丝杠分别控制上风扇与下风扇移位,提高吹风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图中示出的是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该排气系统主要泵站筒体1、工作平台2、排风管3及通风装置4等部件组成。所述泵站筒体1具有筒体顶壁11、筒体底壁及连接所述筒体顶壁11与所述筒体底壁间的筒体侧壁12。所述筒体顶壁11、所述筒体底壁及所述筒体侧壁12共同界定出筒体容置空间。所述工作平台2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工作平台2与所述筒体顶壁11间具有爬梯5。所述爬梯5供工作人员下入至所述工作平台2上。所述排风管3固定于所述筒体顶壁11上且所述排风管3连通所述筒体容置空间。所述排风管3的内部具有排气扇。本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管3为直筒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排风管3为上小下大的锥形结构,增加空气流出速度(烟囱效应)。所述通风装置4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通风装置4处于所述工作平台2与所述筒体顶壁11间。所述通风装置4具有丝杠电机41、转动丝杠42、上风扇44及下风扇45。所述丝杠电机41处于所述转动丝杠42的下方。所述丝杠电机41固定于所述工作平台2或所述筒体侧壁12上。所述转动丝杠42固定于所述筒体侧壁12上。所述丝杠电机41的电机轴可正、反转工作。所述转动丝杠42竖直设置。所述转动丝杠42由上螺纹段421及下螺纹段422组成。所述上螺纹段421与所述下螺纹段422的竖直长度相等且所述上螺纹段421与所述下螺纹段422的螺纹方向相异。所述上螺纹段421上配置有上活动螺母43且所述上活动螺母43上固定有所述上风扇44。所述下螺纹段422上配置有下活动螺母44且所述下活动螺母44上固定有所述下风扇45。所述丝杠电机41驱动所述转动丝杠42正转,所述上风扇44与所述下风扇45两者相向移位。而当所述丝杠电机41驱动所述转动丝杠42反转,所述上风扇44与所述下风扇45两者相背移位。所述丝杠电机41在正转与反转来回切换。利用上述结构,实现同一丝杠控制两个风扇移位的目的。所述上风扇44及所述下风扇45的吹风方向均朝向所述爬梯5。可见,所述上风扇44主要用于所述爬梯5的上半区域的吹风。所述下风扇45主要用于所述爬梯5的下半区域的吹风。利用所述上风扇44与所述下风扇45对所述爬梯5吹风,增加空气流动速度,改善工作人员在爬梯过程中的不适感。所述通风装置4在所述爬梯5的左侧。所述排风管3在所述爬梯5的右侧。即,两者相对,利于通风。以上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且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泵站筒体,其具有筒体顶壁、筒体底壁及连接所述筒体顶壁与所述筒体底壁间的筒体侧壁,所述筒体顶壁、所述筒体底壁及所述筒体侧壁共同界定出筒体容置空间;工作平台,其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筒体顶壁间具有爬梯;排风管,其固定于所述筒体顶壁上且所述排风管连通所述筒体容置空间;以及,通风装置,其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通风装置处于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筒体顶壁间,所述通风装置具有丝杠电机、转动丝杠、上风扇及下风扇,所述转动丝杠竖直设置,所述转动丝杠由上螺纹段及下螺纹段组成,所述上螺纹段与所述下螺纹段的竖直长度相等且所述上螺纹段与所述下螺纹段的螺纹方向相异,所述上螺纹段上配置有上活动螺母且所述上活动螺母上固定有所述上风扇,所述下螺纹段上配置有下活动螺母且所述下活动螺母上固定有所述下风扇,所述上风扇及所述下风扇的吹风方向均朝向所述爬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预制泵站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泵站筒体,其具有筒体顶壁、筒体底壁及连接所述筒体顶壁与所述筒体底壁间的筒体侧壁,所述筒体顶壁、所述筒体底壁及所述筒体侧壁共同界定出筒体容置空间;工作平台,其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筒体顶壁间具有爬梯;排风管,其固定于所述筒体顶壁上且所述排风管连通所述筒体容置空间;以及,通风装置,其置于所述筒体容置空间的内部,所述通风装置处于所述工作平台与所述筒体顶壁间,所述通风装置具有丝杠电机、转动丝杠、上风扇及下风扇,所述转动丝杠竖直设置,所述转动丝杠由上螺纹段及下螺纹段组成,所述上螺纹段与所述下螺纹段的竖直长度相等且所述上螺纹段与所述下螺纹段的螺纹方向相异,所述上螺纹段上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陈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雷流体自控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