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膜组件、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及地下防水帷幕技术

技术编号:2124185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渗膜组件、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及地下防水帷幕,其中的防渗膜组件包括框架、防渗膜本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其中:防渗膜本体设置于框架内,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均延伸至框架外,第一边与第二边为相对的两边;第一接头与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密封连接,第二接头与防渗膜本体的第二边密封连接;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为螺旋结构;第一接头的螺旋结构适于嵌入地设置在第二接头的螺旋结构内部。在形成地下防水帷幕的过程中,不同防渗膜组件之间利用螺旋结构实现防渗膜的拼接,能够使防渗膜之间接触面积增大,保证了不同防渗膜拼接时的接头密封性。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impervious membrane components, underground waterproof curtain and underground waterproof curtain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anti-seepage membrane assembly,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an underground waterproof curtain and an underground waterproof curtain. The anti-seepage membrane assembly includes a frame, an anti-seepage membrane body, a first joint and a second joint. The anti-seepage membrane body is arranged in a frame, the first and second sides of the anti-seepage membrane body extend outside the frame, and the first and second sides are opposite sides. The first side of the anti-seepage film body is sealed, and the second joint is sealed with the second side of the anti-seepage film body. The first joint and the second joint are spiral structures. The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first joint is suitable for being embedded in the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joint. I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underground waterproof curtain, different anti-seepage membrane components are joined together by spiral structure, which can increase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anti-seepage membranes and ensure the sealing of joints when different anti-seepage membranes are joined toge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渗膜组件、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及地下防水帷幕
本专利技术属于矿井水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渗膜组件、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及地下防水帷幕。
技术介绍
大型露天矿区的生产需要疏排矿区的水资源,对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损害,采用帷幕隔水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护水资源的作用。目前露天矿周围帷幕的防渗性能得不到保证,传统的止水帷幕采用的是水泥注浆等方式,当止水帷幕外水位较高、水压较大时,经常会发生渗水现象,抗渗效果不佳。而针对抗渗效果不佳的难题,在帷幕中增加隔水膜是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利用隔水膜的隔水特性可以达到无渗水的程度,但是受工艺条件限制,目前隔水膜的只能做到5m的宽度,而帷幕的长度一般都是几十米甚至更长,所以在地下帷幕中隔水膜需要进行拼接,因此拼接处的接头防渗处理是个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防水帷幕中的隔水膜拼接处容易出现漏水,进而提供一种防渗膜组件、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及地下防水帷幕。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渗膜组件,包括框架、防渗膜本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其中:所述防渗膜本体设置于所述框架内,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均延伸至所述框架外,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为相对的两边;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二边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为螺旋结构;所述第一接头的螺旋结构适于嵌入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的螺旋结构内部。可选地,上述的防渗膜组件中,还包括挡泥板:所述框架中,其第一组表面为平行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一组表面,第二组表面为所述防渗膜本体穿过的一组表面;所述挡泥板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组表面内侧;所述第二组表面及所述挡泥板上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狭缝,所述狭缝适于所述防渗膜本体穿过。可选地,上述的防渗膜组件中,还包括旋转板:所述旋转板设置于所述框架内,所述防渗膜本体固定于所述旋转板上,当前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一接头与其他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二接头密封连接后,旋转所述旋转板收紧所述防渗膜本体以增加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的接触力。可选地,上述的防渗膜组件中,还包括旋紧杆:所述旋紧杆设置所述框架内,其位于所述防水膜本体的一侧;当前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一接头与其他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二接头密封连接后,沿垂直于所述防水膜本体的方向移动所述旋紧杆,以增加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的接触力。可选地,上述的防渗膜组件中,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第一连杆,所述防水膜本体的第一边与所述第一连杆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第二连杆,所述防水膜本体的第二边与所述第二连杆密封连接;当前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一连杆与其他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二连杆相贴合后作为整体旋转以形成第一接头的螺旋结构和第二接头的螺旋结构,完成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的密封连接。可选地,上述的防渗膜组件中,所述框架的上表面向两侧延伸形成有上延伸部,所述框架的下表面向两侧延伸形成有下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旋转后固定于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之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地下设定深度处开设掏槽;将多个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防水膜渗透组件沿帷幕延伸方向依次排列;使其中每一防水膜渗透组件中的第一接头与相邻防水膜渗透组件中的第二接头密封连接;在所述防渗膜渗透组件的框架中注入浆体以形成帷幕。可选地,上述的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中,还包括如下步骤:旋转当前防渗膜组件中的旋转板或移动所述防渗膜组件中的旋紧杆,增加当前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一接头和相邻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二接头之间的接触力。可选地,上述的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中,还包括如下步骤:在相邻所述防渗膜组件之间注入浆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以上任一所述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得到的地下防水帷幕。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渗膜组件、地下防水帷幕的施工方法及地下防水帷幕,其中的防渗膜组件中,在防渗膜本体的两端设置螺旋状的接头装置,不同的防渗膜组件中的螺旋转接头能够密封连接,在形成地下防水帷幕的过程中,不同防渗膜组件之间利用螺旋结构实现防渗膜的拼接,能够使防渗膜之间接触面积增大,保证了不同防渗膜拼接时的接头密封性。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渗膜组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不同防渗膜组件拼接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不同防渗膜组件拼接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述不同防渗膜组件拼接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a和图5b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通过旋紧杆的位置调节防渗膜本体的拉紧程度的示意图;图6(a)-(c)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的顶部或底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螺旋连接部分的放大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掏槽的结构示意图;图9(a)-(d)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所述导向槽的开设过程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掏槽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渗膜组件,结合图1至图3,所述防渗膜组件包括框架1、防渗膜本体20、第一接头21和第二接头22。其中,所述防渗膜本体20设置于所述框架1内,所述防渗膜本体20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均延伸至所述框架1的外部,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为相对的两边;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二边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接头21和所述第二接头22均为螺旋结构;所述第一接头21的螺旋结构适于嵌入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22的螺旋结构内部。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地下帷幕需要多个防渗膜组件得到,相邻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一接头21和第二接头22可以螺旋相接。以上方案中,在防渗膜本体20的两端设置螺旋状的接头装置,不同的防渗膜组件中的螺旋转接头能够密封连接。在形成地下防水帷幕的过程中,不同防渗膜组件之间利用螺旋结构实现防渗膜的拼接,能够使防渗膜之间接触面积增大,保证了不同防渗膜拼接时的接头密封性。以上方案中的防渗膜组件还可以包括挡泥板,结合图4所示,在所述框架1中,其第一组表面为平行于所述防渗膜本体20的一组表面,第二组表面为所述防渗膜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渗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防渗膜本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其中:所述防渗膜本体设置于所述框架内,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均延伸至所述框架外,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为相对的两边;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二边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为螺旋结构,所述第一接头的螺旋结构适于嵌入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的螺旋结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渗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防渗膜本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其中:所述防渗膜本体设置于所述框架内,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均延伸至所述框架外,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为相对的两边;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一边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第二边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为螺旋结构,所述第一接头的螺旋结构适于嵌入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的螺旋结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膜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泥板:所述框架中,其第一组表面为平行于所述防渗膜本体的一组表面,第二组表面为所述防渗膜本体穿过的一组表面;所述挡泥板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组表面内侧;所述第二组表面及所述挡泥板上与所述防渗膜本体相对的位置处开设有狭缝,所述狭缝适于所述防渗膜本体穿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渗膜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转板:所述旋转板设置于所述框架内,所述防渗膜本体固定于所述旋转板上,当前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一接头与其他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二接头密封连接后,旋转所述旋转板收紧所述防渗膜本体以增加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的接触力。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渗膜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旋紧杆:所述旋紧杆设置所述框架内,其位于所述防水膜本体的一侧;当前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一接头与其他防渗膜组件中的第二接头密封连接后,沿垂直于所述防水膜本体的方向移动所述旋紧杆,以增加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的接触力。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渗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会军方杰王军李捷李鹏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