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肱动脉压迫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88611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4 2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肱动脉压迫器,包括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带,且第二套管远离固定带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有第二套管,并在第二套管内部设置有第一套管,通过复位弹簧推动第一套管移动,与第一压迫头配合使用,便于装置自动对肱动脉进行压迫,且通过第一套管上的限位块与第二套管上的限位槽配合使用,能够改变压迫的力度,使得装置使用更加方便,提高了压迫止血的效果,第二套管上固定带的设置,能够对患者手臂进行捆绑,与固定槽、固定螺柱配合使用,使得装置能够固定在患者的手臂上,无需专门的医护人员手持按压,节省了人工劳动力。

A Brachial Artery Compress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rachial artery compressor, which comprises a second sleeve, the bottom of one side of the second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 fixing band, and the bottom of the second sleeve far from the one side of the fixing band is provided with a fixing groove. The utility model is equipped with a second sleeve, and a first sleeve is arranged inside the second sleeve. The first sleeve is moved by a reset spring, and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first compression head, so that the device can automatically compress the brachial artery. By using the limit block on the first sleeve and the limit groove on the second sleeve, the compression force can be changed and the device can be used more square. It improves the effect of compression hemostasis. The fixing belt on the second sleeve can bind the arm of the patient, cooperate with the fixing groove and the fixing stud, so that the device can be fixed on the arm of the patient without hand pressing by special medical staff, thus saving the labor 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肱动脉压迫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为一种肱动脉压迫器。
技术介绍
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易名为肱动脉,在肱二头肌肌腱的内侧(肘窝向上2厘米臂内侧)经肱二头肌腱膜深面至肘窝,在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在肘窝位置表浅,能清楚地摸到搏动,临床上常做为测血压时的听诊部位,而在患者手部与前臂出血需要对肱动脉进行压迫,对手臂进行止血,但传统的压迫器在使用过程中,常采用气囊对肱动脉节能型压迫,由于气囊表面积较大,导致肱动脉的按压效果较差,影响止血效果,且传统的压迫器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将压迫器进行固定,需要专门的医护人员对肱动脉进行按压,浪费了较多人力,使用较为不便,同时,由于受伤者年龄大小的不同,手臂的粗细也有差异,因此肱动脉的粗细也不相同,但传统的压迫器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改变压迫头的大小,无法对肱动脉进行准确的压迫,影响装置的使用效果,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肱动脉压迫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肱动脉压迫器,包括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带,且第二套管远离固定带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远离第二套管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螺柱,所述第二套管两端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一字槽,且一字槽的外侧均匀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套管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且环形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两端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与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环形板之间第一套管的外侧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套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压迫头,且第一压迫头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套管内部的上方设置有螺纹杆,且第一套管的内部设置有与螺纹杆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螺纹杆的底部设置有滑块,且滑块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挤压杆,所述挤压杆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压迫头,且挤压杆的外侧设置有挤压弹簧。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顶部设置有转动块。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管两端的顶部皆设置有按压块。优选的,所述限位槽设置有三组,且相邻限位槽之间的距离相同。优选的,所述第一压迫头与第二压迫头皆为橡胶块。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管的外侧设置有防腐蚀涂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肱动脉压迫器安装有第二套管,并在第二套管内部设置有第一套管,通过复位弹簧推动第一套管移动,与第一压迫头配合使用,便于装置自动对肱动脉进行压迫,且通过第一套管上的限位块与第二套管上的限位槽配合使用,能够改变压迫的力度,使得装置使用更加方便,提高了压迫止血的效果,第二套管上固定带的设置,能够对患者手臂进行捆绑,与固定槽、固定螺柱配合使用,使得装置能够固定在患者的手臂上,无需专门的医护人员手持按压,节省了人工劳动力,第二套管内部挤压杆的设置,通过螺纹杆的转动推动挤压杆进行移动,能够改变压迫头的大小,精确地对肱动脉进行压迫,便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使用,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压迫头示意图。图中:1、固定带;2、转动块;3、螺纹杆;4、按压块;5、第一套管;6、第二套管;7、一字槽;8、限位块;9、限位槽;10、固定槽;11、固定螺柱;12、第一压迫头;13、复位弹簧;14、环形板;15、内螺纹;16、滑块;17、挤压弹簧;18、挤压杆;19、第二压迫头;20、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一种肱动脉压迫器,包括第二套管6,第二套管6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带1,且第二套管6远离固定带1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槽10,固定槽10远离第二套管6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螺柱11,第二套管6两端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一字槽7,且一字槽7的外侧均匀设置有限位槽9,第二套管6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14,且环形板1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套管5,第一套管5两端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与限位槽9配合的限位块8,限位块8与环形板14之间第一套管5的外侧设置有复位弹簧13,第一套管5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压迫头12,且第一压迫头12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通孔20,第一套管5内部的上方设置有螺纹杆3,且第一套管5的内部设置有与螺纹杆3相配合的内螺纹15,螺纹杆3的底部设置有滑块16,且滑块16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挤压杆18,挤压杆18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压迫头19,且挤压杆18的外侧设置有挤压弹簧17。在本实施中:螺纹杆3的顶部设置有转动块2,方便对螺纹杆3进行转动,便于第二压迫头19的使用,第一套管5两端的顶部皆设置有按压块4,方便对第一套管5的位置进行复位,限位槽9设置有三组,且相邻限位槽(9)之间的距离相同,便于控制压迫的力度,第一压迫头12与第二压迫头19皆为橡胶块,防止压力过大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第二套管6的外侧设置有防腐蚀涂层,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工作原理:使用前,单手握住第二套管6,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按压块4的底部,将限位块8移动到顶部的限位槽9内部,使用时,将第二套管6的底部放置在肱动脉的顶部,然后将固定带1穿过固定槽10,转动固定螺柱11,将固定带1进行限位,将装置固定在患者手臂之上,然后,转动第一套管5,将限位块8移动到一字槽7的内部,根据患者手臂粗细程度,将限位块8卡合在合适的限位槽9内部,若患者手臂较细,顺时针转动螺纹杆3推动挤压杆18进行移动,第二压迫头19从通孔内部推出,对患者手臂进行压迫止血,止血完成之后,逆时针转动螺纹杆3,挤压杆18在挤压弹簧17的作用下自动复位,然后,拖动第一套管5,将限位块8移动到顶部的限位槽9的内部,并松动固定螺柱11,将固定带1从固定槽10的内部抽出,对装置进行拆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肱动脉压迫器,包括第二套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6)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带(1),且第二套管(6)远离固定带(1)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槽(10),所述固定槽(10)远离第二套管(6)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螺柱(11),所述第二套管(6)两端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一字槽(7),且一字槽(7)的外侧均匀设置有限位槽(9),所述第二套管(6)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14),且环形板(1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套管(5),所述第一套管(5)两端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与限位槽(9)配合的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与环形板(14)之间第一套管(5)的外侧设置有复位弹簧(13),所述第一套管(5)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压迫头(12),且第一压迫头(12)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通孔(20),所述第一套管(5)内部的上方设置有螺纹杆(3),且第一套管(5)的内部设置有与螺纹杆(3)相配合的内螺纹(15),所述螺纹杆(3)的底部设置有滑块(16),且滑块(16)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挤压杆(18),所述挤压杆(18)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压迫头(19),且挤压杆(18)的外侧设置有挤压弹簧(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肱动脉压迫器,包括第二套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管(6)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带(1),且第二套管(6)远离固定带(1)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槽(10),所述固定槽(10)远离第二套管(6)的一侧设置有固定螺柱(11),所述第二套管(6)两端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一字槽(7),且一字槽(7)的外侧均匀设置有限位槽(9),所述第二套管(6)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14),且环形板(14)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套管(5),所述第一套管(5)两端的中间位置处皆设置有与限位槽(9)配合的限位块(8),所述限位块(8)与环形板(14)之间第一套管(5)的外侧设置有复位弹簧(13),所述第一套管(5)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压迫头(12),且第一压迫头(12)底部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通孔(20),所述第一套管(5)内部的上方设置有螺纹杆(3),且第一套管(5)的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淑红
申请(专利权)人:巴彦淖尔市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