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15101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0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复合鼓装置,包括第一风管、第二风管、隔板以及固定座,隔板设置在复合鼓装置内部并将其分隔成多个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包括均带有负压吸风的A区、B区以及C区,三个封闭区域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第一风管设置在复合鼓装置的最内侧,其一端设置封板,另一端连接外设的吸风装置,且第一风管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一开口;第二风管布设在第一开口的外侧,第二风管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二开口;固定座通过连接座安装在第一风管的外壁上,并将复合鼓装置固定安装在安装面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不同的分区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其负压压力将高分子颗粒吸入蓬松无纺布内部,降低了吸收芯体的厚度,提高了吸收芯体产品质量及舒适度。

Compound drum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mposite drum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air duct, a second air duct, a partition board and a fixed seat. The partition board is arranged inside the composite drum device and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closed areas, which include A, B and C areas with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The negative pressure of the three closed areas meets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PA < PC < PB; the first air duct is located in the innermost part of the composite drum device. On the side, one end is provided with a sealing plate,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an external suction device, and the peripheral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air duct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irst openings; the second air duct is arranged outside the first opening, and the peripher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cond air duct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second openings; the fixed seat is install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first air duct through a connecting seat, and the composite drum device is fixed on the installation panel. The utility model has different partition structur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negative press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to suck macromolecule particles into the interior of the fluffy non-woven fabric, reduce the thickness of the absorption co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comfort of the absorption co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鼓装置
本技术属于卫生用品制造设备
,尤其涉及卫生巾、纸尿裤、拉拉裤等领域,具体涉及为复合鼓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不含绒毛浆的复合吸收芯体一般为层状结构,其结构从上到下主要由无尘纸、高分子吸水性树脂(为颗粒状,简称为高分子或SAP或高分子材料)、无纺布、高分子和无尘纸构成,高分子分别置于中间无纺布的上下两面,各个材料之间再通过热熔胶粘合。由于高分子能吸收其自身重量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液体,并在吸收液体后牢牢地把液体锁住,因此传统的复合芯体多数为双面施加高分子的结构,芯体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由于复合芯体是层状结构,吸液后虽然不发生整体膨胀,但是,在吸收了大量液体后无纺布和高分子之间易发生断裂、分层,且多次吸液后的复合芯体吸收速度变慢、会发生侧漏、还容易出现膨胀变硬等问题,会引起使用者的不适甚至会导致与身体接触部位的压迫或摩擦。现有复合芯体也有将中间无纺布采用蓬松无纺布,但其膨松效果通常不理想,使高分子进入量少,且扩散速度慢;为了提高蓬松无纺布纤维与纤维之间的孔隙的利用率,以容纳更多的高分子,那么芯体结构就可以简化。因此,需提出一种用于提高蓬松无纺布中的高分子进入量、降低复合芯体的厚度,并提高复合芯体的质量及使用舒适度的复合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不同的分区结构,能够有效利用负压压力将高分子颗粒吸入蓬松无纺布内部,降低吸收芯体的厚度,提高吸收芯体产品质量及舒适度的复合鼓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具有如下构成:复合鼓装置J包括第一风管J1、第二风管J2、隔板J3以及固定座J7,所述隔板J3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内部并将其分隔成多个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包括均带有负压吸风的A区、B区以及C区,三个封闭区域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所述第一风管J1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的最内侧,其一端设置封板,另一端连接外设的吸风装置,且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风管J2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固定座J7通过连接座J11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壁上,并将所述复合鼓装置J固定安装在安装面板上。所述第二风管J2的圆周内侧还设有多个调压板J10,其中,所述调压板J10与所述第二开口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隔板J3的一端通过固定板J8安装在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壁上,其另一端分离设置有一传送鼓J4,所述传送鼓J4在配置有驱动源的驱动带轮J6的带动下进行圆周运动,所述驱动带轮J6通过轴承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侧。还包括调节板J9,其中,所述调节板J9安装在所述固定板J8的外侧,所述固定板J8上还设有腰型孔;所述调节板J9穿过所述固定板J8的腰型孔并与隔板J3相连。所述传送鼓J4的外表面设有凹槽,在所述凹槽的下方还设有沿所述传送鼓J4圆周布设的通孔J41,其中,所述通孔J41与所述凹槽连通设置。所述凹槽内设有与所述通孔J41连通设置的筛网J42。所述筛网J42两侧的上表面还分别设有补强板J5,其中,在所述补强板J5之间的筛网J42表面设有第一半成品F’和第二半成品F”。所述筛网J42呈编织网形式,其目数为40-70目之间。所述编织网的线径为φ0.1-φ0.4mm,孔径为φ0.1-φ0.5,开孔率30%-6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中A区、B区以及C区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该设置方式使得第一半成品能平整地吸附在复合鼓装置中A区的表面;而在B区的高负压作用下,可利用蓬松无纺布的自身特性将大量高分子材料吸附并进入至蓬松无纺布的内部;C区对应的位置在对第二半成品F”与覆盖层能在一定负压条件下稳定复合,提高了复合效果;另外,复合鼓装置中的负压吸风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蓬松无纺布的自身孔隙结构,避免了第一半成品因张力牵伸造成的蓬松无纺布幅宽收窄问题;其合理的分区以及压力控制,使产品在不同区域实现不同的功能;本技术能有效利用负压压力将高分子颗粒吸入蓬松无纺布内部,与其充分均匀混合,有效地降低了吸收芯体的厚度,并且经本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不断层、不起坨、膨胀不变硬等特点,产品的质量及舒适度均得到大幅提高;本技术中隔板、调节板以及固定板的相互配合作用,可对复合鼓装置的负压分区:A区、B区以及C区大小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实现高分子材料施加在第一半成品F’过程中能形成最佳的第二半成品F”,使预定量的高分子材料能顺利进入蓬松无纺布内。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本技术中复合鼓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中复合鼓装置的主视图;图3:本技术中传送鼓的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中图3的I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复合鼓装置,所述复合鼓装置J包括第一风管J1、第二风管J2、隔板J3以及固定座J7,所述隔板J3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内部并将其分隔成多个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包括均带有负压吸风的A区、B区以及C区,三个封闭区域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所述第一风管J1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的最内侧,其一端设置封板,另一端连接外设的吸风装置,且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风管J2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固定座J7通过连接座J11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壁上,并将所述复合鼓装置J固定安装在安装面板上。进一步地,隔板J3在复合鼓装置J内部的设置与第二风管J2的多个开口相配合,在复合鼓装置J内部形成带负压区域A、B、C和无负压区域M。其中,所述A区、B区以及C区位于各自独立的封闭区域。与上文所述的利用第一风管J1的多个第一开口和第二风管J2的多个第二开口,使外接吸风装置产生的负压进入复合鼓装置J的内部,其中,第二风管J2的多个第二开口处对应于A、B、C三个区域,即复合鼓装置J内部的A、B、C三个区域有负压,而A、B、C三个区域以外的复合鼓装置J的内部M区无负压;其中,在该无负压区域M区所对应的第二风管J2外不设置第二开口。A区对应的区域位置为高分子材料施加前的区域,在该区域,对负压大小的要求是,使包覆无纺布和蓬松无纺布所形成的第一半成品F’平整地吸附在复合鼓装置J的表面,为高分子材料提供有利地前提条件。本实施例中,包覆无纺布和蓬松无纺布复合形成第一半成品F’是在复合鼓装置J的上流工位。其中,A区的负压PA优选为1-4KPa。B区对应的位置为高分子材料进入蓬松无纺布的区域从而形成第二半成品F”,在该B区,其要满足大量高分子材料吸附并进入至蓬松无纺布的内部,由于高分子材料为颗粒状,其需要的吸附力要大于一般材料的吸附力。因此,B区域设置的负压值为较高,具体为B区的负压PB为16-22KPa,为三个负压区的负压最大值。C区对应的位置为第二半成品F”与覆盖层的复合区,此时第二半成品F”中的大部分高分子材料已进入至蓬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复合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鼓装置(J)包括第一风管(J1)、第二风管(J2)、隔板(J3)以及固定座(J7),所述隔板(J3)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内部并将其分隔成多个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包括均带有负压吸风的A区、B区以及C区,三个封闭区域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所述第一风管(J1)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的最内侧,其一端设置封板,另一端连接外设的吸风装置,且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风管(J2)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固定座(J7)通过连接座(J11)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壁上,并将所述复合鼓装置(J)固定安装在安装面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复合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鼓装置(J)包括第一风管(J1)、第二风管(J2)、隔板(J3)以及固定座(J7),所述隔板(J3)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内部并将其分隔成多个封闭区域,该封闭区域包括均带有负压吸风的A区、B区以及C区,三个封闭区域的负压大小满足:PA<PC<PB;所述第一风管(J1)设置在所述复合鼓装置(J)的最内侧,其一端设置封板,另一端连接外设的吸风装置,且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风管(J2)布设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周布设有多个第二开口;所述固定座(J7)通过连接座(J11)安装在所述第一风管(J1)的外壁上,并将所述复合鼓装置(J)固定安装在安装面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管(J2)的圆周内侧还设有多个调压板(J10),其中,所述调压板(J10)与所述第二开口一一对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J3)的一端通过固定板(J8)安装在所述第二风管(J2)的外壁上,其另一端分离设置有一传送鼓(J4),所述传送鼓(J4)在配置有驱动源的驱动带轮(J6)的带动下进行圆周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毅
申请(专利权)人:瑞光上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