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4006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包括:主板支架,其包括竖支架,连接于所述竖支架下部的半包围骨和连接至所述半包围骨的风扇固定围骨;控制主板,安装至所述竖支架;风扇,安装至所述风扇固定围骨;和散热器,其设置于所述竖支架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控制主板的下方;所述半包围骨设置于所述竖支架的另一侧;所述半包围骨具有风压腔体,且所述风压腔体与所述散热器的侧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散热结构形成3个风道,达到了对需要散热的功率元器件进行快速散热的效果,提高了散热效率,且体积小,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维护。

A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散热
,特别涉及一种针对厨电领域中电磁加热控制模块及线圈进行散热的结构。
技术介绍
电磁感应加热电器通常包括上盖,底座,线圈盘和线圈支架,电控主板,散热器,内锅等几部分。其中,电控主板(通常以PCB为形式)上的功率器件(如IGBT)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除功率元件外,主板上的其他电子元器件也会产生一定热量。此外,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利用电感线圈盘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以使置于该磁场中的导磁性物体产生涡流,从而发热。因此,在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工作时,被通电的电感线圈盘也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到电磁感应加热模块之外,会导致设备内温度过高,进而影响设备元器件的正常工作,甚至损坏元器件。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在电控主板上安装风槽式散热器,并设置一朝向散热器的风扇,来实现电控主板的散热,同时利用风扇产生的气流,带走部分线圈盘产生的热量。目前,厨电领域中针对电磁加热控制模块的散热方式大多采用简单的风扇堆叠安装方式,仅利用风扇本身产生的风流方向吹向散热器及其他需要散热的元器件。上述方式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道,风流散乱,风压明显不足,散热效率较低,且结构复杂,体积较大不利于产品生产组装。比如CN203693249U公开了一种电饭煲的煲体及电饭煲,从风扇向上吹出的气流在左侧被挡风板73阻挡后,穿过散热器50吹向线圈盘,其设计虽然可以保证所有的气流都吹向线圈盘,但是由于电饭煲主要的散热部件就是散热器,从散热器吹出来的散热气流温度升高明显,再吹向线圈盘,会出现使用热气流为发热部件散热的情况,并且在风扇上方没有形成有效的风压腔体,不能有效提升风压。比如CN203873542U公开了一种电饭煲,从风扇吹出的气流被挡风板阻挡后,穿过缺口吹向线圈盘,其设计虽然可以保证大部分的气流都吹向线圈盘,但是还是有部分从散热器吹出来的高温气流会吹向线圈盘,会出现使用热气流为发热部件散热的情况,并且因为敞开的缺口非常大,所以在风扇上方没有形成有效的风压腔体,不能有效提升风压。最后就是通过散热器的气流只是很少一部分,并且由于风扇的倾斜放置,导致这部分气流不是很稳定,影响散热效率。比如CN203987534U公开了一种电压力锅,风扇吹出的气流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没有经过导板的引导就直接吹向了线圈盘,另一部分气流吹向散热器后,但是由于电饭煲主要的散热部件就是散热器,从散热器吹出来的散热气流温度升高明显,再吹向线圈盘,会出现使用热气流为发热部件散热的情况,并且在风扇上方没有形成有效的风压腔体,不能有效提升风压。比如CN204335270U公开了一种电饭煲,风扇吹出的气流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经过分风板4的引导直接吹向线圈盘,另一部分气流吹向散热器后直接排出到模块外部,实际上只有两路气流,并且在风扇上方没有形成有效的风压腔体,不能有效提升风压,并不能增加进入散热器的风量和风压。比如CN203647052U公开了一种电饭煲,风扇吹出的气流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经过导风板6的引导直接吹向线圈盘,另一部分气流吹向散热器后直接排出到模块外部,实际上只有两路气流,并且在风扇上方没有形成有效的风压腔体,不能有效提升风压,并不能增加进入散热器的风量和风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针对厨电领域中电磁加热控制模块及线圈的散热结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散热结构,包括:主板支架,其包括竖支架,连接于所述竖支架下部的半包围骨和连接至所述半包围骨的风扇固定围骨;控制主板,安装至所述竖支架;风扇,安装至所述风扇固定围骨;和散热器,其设置于所述竖支架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控制主板的下方;所述半包围骨设置于所述竖支架的另一侧;所述半包围骨具有风压腔体,且所述风压腔体与所述散热器的侧部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半包围骨包括斜壁和侧壁;或者包括顶壁和侧壁;或者呈弧面。进一步的,所述竖支架的下端设置中间缺口,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半包围骨设置于所述中间缺口的两侧,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内部空腔风压腔体通过中间缺口连通。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风槽开口朝向风扇和风压腔体。进一步的,所述半包围骨上设置若干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风压腔体连通,相邻的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挡风板。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半包围骨面积的三分之一。进一步的,所述风扇-所述散热器底部风槽形成第一风道(A),所述风扇-所述风压腔体-所述挡风板-所述散热器侧面风槽形成第二风道(B),所述风扇-所述风压腔体-所述出风口形成第三风道(C)。进一步的,所述主板支架为一体化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的底面与所述风扇的顶面距离为0-10mm。进一步的,所述风扇相对于水平面呈0-30°角安装。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是:1.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结构设置了半包围骨,并在半包围骨形成了出风口、出风口挡板和风压腔体,利用风扇的风流原理将风在风压腔体内进行风压增强和风流路径控制,形成3个风道,使得散热器中散热气流的方向性更加准确,增加了吹入散热器的风压和风量,更可以利用对三个风道各个参量进行的调整,精准控制每个风道的风量和风压,满足各种设计需求。在对需要散热的功率元器件进行精准快速散热的同时,兼顾了线圈盘、线圈支架等部件散热,提高了风压和散热效率。2.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结构将主板支架(包括竖支架,半包围骨和风扇固定围骨)作为主装配件,将控制主板、散热器、风扇紧凑地设置于主板支架上,体积小,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维护,可广泛应用于厨电领域的电磁加热产品中。附图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结构的内部风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本技术提供的散热器的中间缺口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板支架、13-控制主板、11-中间缺口、2-竖支架、3-风扇固定围骨、4-风扇、5-散热器、6-半包围骨、61-半包围骨的上端、62-半包围骨的下端、63-半包围骨的侧壁、64-出风口、65-风压腔体、66-挡风板、67-斜壁、A-第一风道、B-第二风道、C-第三风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图1示出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散热结构包括主板支架1、控制主板13、风扇4和散热器5。主板支架1包括竖支架2,连接于竖支架2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板支架(1),其包括竖支架(2),连接于所述竖支架(2)下部的半包围骨(6)和连接至所述半包围骨(6)的风扇固定围骨(3);控制主板(13),安装至所述竖支架(2);风扇(4),安装至所述风扇固定围骨(3);和散热器(5),其设置于所述竖支架(2)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控制主板(13)的下方;所述半包围骨(6)设置于所述竖支架(2)的另一侧;所述半包围骨具有风压腔体(65),且所述风压腔体(65)与所述散热器(5)的侧部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板支架(1),其包括竖支架(2),连接于所述竖支架(2)下部的半包围骨(6)和连接至所述半包围骨(6)的风扇固定围骨(3);控制主板(13),安装至所述竖支架(2);风扇(4),安装至所述风扇固定围骨(3);和散热器(5),其设置于所述竖支架(2)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控制主板(13)的下方;所述半包围骨(6)设置于所述竖支架(2)的另一侧;所述半包围骨具有风压腔体(65),且所述风压腔体(65)与所述散热器(5)的侧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包围骨(6)包括斜壁(67)和侧壁(63);或者包括顶壁和侧壁;或者呈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支架(2)的下端设置中间缺口(11),所述散热器(5)与所述半包围骨(6)设置于所述中间缺口(11)的两侧,所述散热器(5)与所述内部空腔风压腔体(65)通过中间缺口(11)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5)的风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丘守庆陈劲锋赵克芝郑彦斌刘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鑫汇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