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3112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包括采用支撑箱内壁左端连接有第二导轨,解决第二滑动杆实现向上以及水平运动的问题;采用第一丝杠与第一滑块螺纹连接,第一滑块通过连杆与卡板销轴连接,解决卡板上下移动以及定位的问题;采用第一丝杠与第一步进电动机采用齿轮进行驱动连接,解决第一丝杠转动时的运动精度以及传动精度;采用卡板下方设置有限位板,解决存料板在卡板内的定位固定问题;采用主动轮与第一通槽滚动连接,解决主动轮运动时的导向问题;采用第一滑动杆下方设置有电磁爪,解决存料板的抓取固定问题;采用第二滑块两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杆,解决第二滑动杆左右滑动的问题。

High Efficiency Feed Water Circulating Sedimentation Tank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ewage treatment, in particular to a high-efficiency feed water circulating sedimentation tank. Including the use of the left end of the inner wall of the support box connected with a second guide rai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econd sliding rod to achieve upward and horizontal movement; the use of the first screw and the first slider thread connection, the first slider through the connecting rod and the chuck pin conne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oving and positioning chuck plate; the use of the first screw and the first step motor to drive connection, to solve the first step. Motion accuracy and transmission accuracy of a screw when rotating; setting a limited position plate under the chuck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sitioning and fixing the stock plate in the chuck; rolling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riving wheel and the first groove to solve the guiding problem of the driving wheel when moving; setting an electromagnetic claw under the first sliding ro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grasping and fixing the stock plate; sliding on both sides of the second sliding block. The second sliding rod is connect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eft and right sliding of the second sliding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
技术介绍
目前,普通沉淀池的污水在进入沉淀池时,会通过底部花墙上通孔进入到沉淀池内部,通过花墙时,水中的漂浮物或浮渣,会浮出水面,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清理收集,一些漂浮物会随着时间的推迟沉入底部,继续进入循环,整体沉淀效果降低,并且漂浮物容易在沉淀区随着水流流出,从而影响沉淀过后的水的质量,沉淀池中仅仅靠搅拌杆搅动沉淀,效率较为缓慢,对于大批量处理污水工作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采用支撑箱内壁左端连接有第二导轨,解决第二滑动杆实现向上以及水平运动的问题;采用第一丝杠与第一滑块螺纹连接,第一滑块通过连杆与卡板销轴连接,解决卡板上下移动以及定位的问题;采用第一丝杠与第一步进电动机采用齿轮进行驱动连接,解决第一丝杠转动时的运动精度以及传动精度;采用卡板下方设置有限位板,解决存料板在卡板内的定位固定问题;采用主动轮与第一通槽滚动连接,解决主动轮运动时的导向问题;采用第一滑动杆下方设置有电磁爪,解决存料板的抓取固定问题;采用第二滑块两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杆,解决第二滑动杆左右滑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箱;储水箱中部连接有吸附装置;储水箱右侧连接有沉淀装置;储水箱右侧设置有出水槽;出水槽左侧在储水箱上均匀设置有出水口;沉淀装置包括沉淀池、支撑台、斜管和搅拌杆;支撑台下方与沉淀池采用螺钉连接;支撑台右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机;第一电动机轴与搅拌杆上端采用轴套套接;沉淀池内壁上方均匀设置有多个滤水槽;滤水槽右端与出水口连通;滤水槽上方均匀设置有梯形槽;滤水槽下方在沉淀池内壁上均匀连接有斜管;斜管与水平面夹角为60度;吸附装置包括滤水池、第一导轨、驱动装置、第二步进电动机、支撑箱、前盖、后盖、第二导轨、第三导轨、第一丝杠、第二丝杠、滑动装置和运送装置;滤水池下方均匀设置有多个矩形通孔;第一导轨两端对称设置有挡板;第一导轨下方与出水槽两侧螺钉连接;第一导轨上设置有第一通槽;支撑箱底面中部设置有第四导轨;第四导轨中部连接有滑动装置;支撑箱前方与前盖采用螺钉连接;支撑箱后方与后盖采用螺钉连接;支撑箱内壁左侧连接有第二导轨;支撑箱内壁右侧连接有第三导轨;支撑箱底面前方设置有支撑板;支撑箱下方两侧对称设置有从动轮;从动轮与第一通槽滚动连接;从动轮后方在支撑箱上设置有驱动装置;支撑箱内壁下方连接有第一丝杠;第一丝杠一端与第四导轨采用轴承连接;第一丝杠另一端与支撑板采用轴承连接;第一丝杠轴上键连接有第一齿轮;第一丝杠左侧在支撑箱上设置有第一步进电动机;第一步进电动机轴上键连接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第二齿轮下方在支撑箱上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第二丝杠两端分别与支撑箱内壁上方采用轴承连接;第二丝杠右端贯穿后盖;第二丝杠中部连接有运送装置;前盖上方设置有进料口;后盖下方设置有出料口;后盖上方设置有支座;后盖中部设置有开启块;支座与第二步进电动机采用螺钉连接;第二步进电动机轴与第二丝杠右端采用轴套连接;驱动装置包括转动轴和第二电动机;转动轴两侧分别与支撑箱底部采用轴承连接;转动轴两端对称设置有主动轮;主动轮与第一通槽滚动连接;转动轴中部设置有第三齿轮;第二电动机与支撑箱底部采用螺栓连接;第二电动机轴上键连接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连接;第四齿轮下方在支撑箱上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滑动装置包括第一滑块、连杆、卡板和存料板;第一滑块与第一丝杠采用螺纹连接;卡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卡板自上而下贯穿有第二通槽;卡板下方设置有限位板;连杆一端与第一滑块采用销轴连接;连杆另一端与卡板上方采用销轴;存料板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存料板上方设置有连接板;存料板上方设置有接料口;运送装置包括连接架、第一滑动杆、滚动装置、第二滑动杆和第二滑块;连接架上方与第二丝杠采用螺纹连接;连接架下方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一滑动杆下方设置有电磁爪;第一滑动杆上方螺纹连接有圆柱块;第一滑动杆中部与第三通孔套接;第二滑块两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杆;第二滑块中部设置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一滑动杆滑动连接;第二滑动杆两端对称设置有滚动装置。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梯形槽底边高于滤水槽底面。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板两侧设置有卡口;卡口形状与电磁爪形状吻合。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滚动装置包括连接轴、导轨轮和滑动块;连接轴右端与第二滑动杆采用焊接;连接轴左端连接有导轨轮;滑动块右端与连接轴左端卡接。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导轨中部设置有倾斜滑槽;第二导轨左端设置有第一矩形槽;第二导轨右端设置有第二矩形槽;第二矩形槽内为斜面。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三导轨左端设置有第一矩形槽;第三导轨右端设置有第二矩形槽。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矩形槽长度大于第二矩形槽长度;第二导轨第一矩形槽位置对应第三导轨第二矩形槽位置;第二导轨第二矩形槽位置对应第三导轨第一矩形槽位置。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滑动块与为半圆形;滑动块为水平放置。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滑动杆左端通过第二导轨第二矩形槽斜面移动距离等于第二滑动杆右端进入第三导轨第一矩形槽移动距离。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存料板包括底板和储存盒;底板与储存盒采用销轴连接;底板上对称设置有三角卡板;储存盒底部对称设置有凸形凹槽;凸形凹槽与三角卡板卡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梯形槽底边高于滤水槽底面,水流在通过斜管过滤后,将最上方的清水流出,保证流出水的质量;2、连接板两侧设置有卡口,电磁爪与卡口卡紧后,能够保持连接板整体稳定性,并且在抓取时更加牢固;3、滑动块与为半圆形,第二滑动杆在导轨内滑动时,与斜面进行接触时,能够保证整个滑动顺畅,减少运动过程中的阻力;4、第二滑动杆左端通过第二导轨第二矩形槽斜面移动距离等于第二滑动杆右端进入第三导轨第一矩形槽移动距离,能够实现第二滑动杆完成T形运动轨迹,从而完成自动进料和卸料,实现自动处理;5、设备整体实现自动化处理,无需操作人员操作,能够实现将水面杂物自动进行收集处理,提高处理污水的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的局部视图。图3为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的吸附装置轴测图。图4为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的吸附装置左视图。图5为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的吸附装置右视图。图6为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的局部视图。图7为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的部件图。图中:1、储水箱;2、吸附装置;3、沉淀装置;4、滤水池;5、第一导轨;6、驱动装置;7、第二步进电动机;8、支撑箱;9、前盖;10、后盖;11、第二导轨;12、第三导轨;13、第一丝杠;14、第二丝杠;15、滑动装置;16、运送装置;17、第一齿轮;18、第一步进电动机;19、第二齿轮;20、第一矩形凹槽;21、出料口;22、支座;23、第一滑块;24、连杆;25、卡板;26、存料板;27、第一通孔;28、第二通槽;29、限位板;30、第二通孔;31、连接板;32、接料口;33、连接架;34、第一滑动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箱(1);储水箱(1)中部连接有吸附装置(2);储水箱(1)右侧连接有沉淀装置(3);储水箱(1)右侧设置有出水槽(101);出水槽(101)左侧在储水箱(1)上均匀设置有出水口(102);沉淀装置(3)包括沉淀池(301)、支撑台(302)、斜管(303)和搅拌杆(304);支撑台(302)下方与沉淀池(301)采用螺钉连接;支撑台(302)右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机(305);第一电动机(305)轴与搅拌杆(304)上端采用轴套套接;沉淀池(301)内壁上方均匀设置有多个滤水槽(306);滤水槽(306)右端与出水口(102)连通;滤水槽(306)上方均匀设置有梯形槽(307);滤水槽(306)下方在沉淀池(301)内壁上均匀连接有斜管(303);斜管(303)与水平面夹角为60度;吸附装置(2)包括滤水池(4)、第一导轨(5)、驱动装置(6)、第二步进电动机(7)、支撑箱(8)、前盖(9)、后盖(10)、第二导轨(11)、第三导轨(12)、第一丝杠(13)、第二丝杠(14)、滑动装置(15)和运送装置(16);滤水池(4)下方均匀设置有多个矩形通孔(401);第一导轨(5)两端对称设置有挡板(501);第一导轨(5)下方与出水槽(101)两侧螺钉连接;第一导轨(5)上设置有第一通槽(502);支撑箱(8)底面中部设置有第四导轨(801);第四导轨(801)中部连接有滑动装置(15);支撑箱(8)前方与前盖(9)采用螺钉连接;支撑箱(8)后方与后盖(10)采用螺钉连接;支撑箱(8)内壁左侧连接有第二导轨(11);支撑箱(8)内壁右侧连接有第三导轨(12);支撑箱(8)底面前方设置有支撑板(802);支撑箱(8)下方两侧对称设置有从动轮(803);从动轮(803)与第一通槽(502)滚动连接;从动轮(803)后方在支撑箱(8)上设置有驱动装置(6);支撑箱(8)内壁下方连接有第一丝杠(13);第一丝杠(13)一端与第四导轨(801)采用轴承连接;第一丝杠(13)另一端与支撑板(802)采用轴承连接;第一丝杠(13)轴上键连接有第一齿轮(17);第一丝杠(13)左侧在支撑箱(13)上设置有第一步进电动机(18);第一步进电动机(18)轴上键连接有第二齿轮(19);第二齿轮(19)与第一齿轮(17)啮合连接;第二齿轮(19)下方在支撑箱(8)上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20);第二丝杠(14)两端分别与支撑箱(8)内壁上方采用轴承连接;第二丝杠(14)右端贯穿后盖(10);第二丝杠(14)中部连接有运送装置(16);前盖(9)上方设置有进料口(901);后盖(10)下方设置有出料口(21);后盖(10)上方设置有支座(22);后盖(10)中部设置有开启块(53);支座(22)与第二步进电动机(7)采用螺钉连接;第二步进电动机(7)轴与第二丝杠(14)右端采用轴套连接;驱动装置(6)包括转动轴(601)和第二电动机(602);转动轴(601)两侧分别与支撑箱(8)底部采用轴承连接;转动轴(601)两端对称设置有主动轮(603);主动轮(603)与第一通槽(502)滚动连接;转动轴(601)中部设置有第三齿轮(604);第二电动机(602)与支撑箱(8)底部采用螺栓连接;第二电动机(602)轴上键连接有第四齿轮(605);第四齿轮(605)与第三齿轮(604)啮合连接;第四齿轮(605)下方在支撑箱(8)上设置有第二矩形凹槽(606);滑动装置(15)包括第一滑块(23)、连杆(24)、卡板(25)和存料板(26);第一滑块(23)与第一丝杠(13)采用螺纹连接;卡板(25)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7);卡板(25)自上而下贯穿有第二通槽(28);卡板(25)下方设置有限位板(29);连杆(24)一端与第一滑块(23)采用销轴连接;连杆(24)另一端与卡板(25)上方采用销轴;存料板(26)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30);存料板(26)上方设置有连接板(31);存料板(26)上方设置有接料口(32);运送装置(16)包括连接架(33)、第一滑动杆(34)、滚动装置(35)、第二滑动杆(36)和第二滑块(37);连接架(33)上方与第二丝杠(14)采用螺纹连接;连接架(33)下方设置有第三通孔(38);第一滑动杆(34)下方设置有电磁爪(39);第一滑动杆(34)上方螺纹连接有圆柱块(40);第一滑动杆(34)中部与第三通孔(38)套接;第二滑块(37)两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动杆(36);第二滑块(37)中部设置有第三通孔(41);第三通孔(41)与第一滑动杆(34)滑动连接;第二滑动杆(36)两端对称连接有滚动装置(35)。...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进给水循环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水箱(1);储水箱(1)中部连接有吸附装置(2);储水箱(1)右侧连接有沉淀装置(3);储水箱(1)右侧设置有出水槽(101);出水槽(101)左侧在储水箱(1)上均匀设置有出水口(102);沉淀装置(3)包括沉淀池(301)、支撑台(302)、斜管(303)和搅拌杆(304);支撑台(302)下方与沉淀池(301)采用螺钉连接;支撑台(302)右侧设置有第一电动机(305);第一电动机(305)轴与搅拌杆(304)上端采用轴套套接;沉淀池(301)内壁上方均匀设置有多个滤水槽(306);滤水槽(306)右端与出水口(102)连通;滤水槽(306)上方均匀设置有梯形槽(307);滤水槽(306)下方在沉淀池(301)内壁上均匀连接有斜管(303);斜管(303)与水平面夹角为60度;吸附装置(2)包括滤水池(4)、第一导轨(5)、驱动装置(6)、第二步进电动机(7)、支撑箱(8)、前盖(9)、后盖(10)、第二导轨(11)、第三导轨(12)、第一丝杠(13)、第二丝杠(14)、滑动装置(15)和运送装置(16);滤水池(4)下方均匀设置有多个矩形通孔(401);第一导轨(5)两端对称设置有挡板(501);第一导轨(5)下方与出水槽(101)两侧螺钉连接;第一导轨(5)上设置有第一通槽(502);支撑箱(8)底面中部设置有第四导轨(801);第四导轨(801)中部连接有滑动装置(15);支撑箱(8)前方与前盖(9)采用螺钉连接;支撑箱(8)后方与后盖(10)采用螺钉连接;支撑箱(8)内壁左侧连接有第二导轨(11);支撑箱(8)内壁右侧连接有第三导轨(12);支撑箱(8)底面前方设置有支撑板(802);支撑箱(8)下方两侧对称设置有从动轮(803);从动轮(803)与第一通槽(502)滚动连接;从动轮(803)后方在支撑箱(8)上设置有驱动装置(6);支撑箱(8)内壁下方连接有第一丝杠(13);第一丝杠(13)一端与第四导轨(801)采用轴承连接;第一丝杠(13)另一端与支撑板(802)采用轴承连接;第一丝杠(13)轴上键连接有第一齿轮(17);第一丝杠(13)左侧在支撑箱(13)上设置有第一步进电动机(18);第一步进电动机(18)轴上键连接有第二齿轮(19);第二齿轮(19)与第一齿轮(17)啮合连接;第二齿轮(19)下方在支撑箱(8)上设置有第一矩形凹槽(20);第二丝杠(14)两端分别与支撑箱(8)内壁上方采用轴承连接;第二丝杠(14)右端贯穿后盖(10);第二丝杠(14)中部连接有运送装置(16);前盖(9)上方设置有进料口(901);后盖(10)下方设置有出料口(21);后盖(10)上方设置有支座(22);后盖(10)中部设置有开启块(53);支座(22)与第二步进电动机(7)采用螺钉连接;第二步进电动机(7)轴与第二丝杠(14)右端采用轴套连接;驱动装置(6)包括转动轴(601)和第二电动机(602);转动轴(601)两侧分别与支撑箱(8)底部采用轴承连接;转动轴(601)两端对称设置有主动轮(603);主动轮(603)与第一通槽(502)滚动连接;转动轴(601)中部设置有第三齿轮(604);第二电动机(602)与支撑箱(8)底部采用螺栓连接;第二电动机(602)轴上键连接有第四齿轮(605);第四齿轮(605)与第三齿轮(6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学王建军田雪辉王建栋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天友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