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秦壁松专利>正文

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24923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7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包括由撬头、撬板、手柄前后依次连接构成的主撬体,所述撬板上设有标记套件,所述标记套件包括固接于撬板上侧的滑动座,滑动连接于滑动座上可相对撬板前后滑动的滑动件,以及铰接于滑动件近撬头端的标志板;所述滑动件配置有限制其滑动的限位装置;所述撬头为中部开设钩槽的双钩头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直观反映TAL走向的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可有效提升TAL参照定位作用,参照TAL走向进行髋臼磨锉及髋臼假体植入,即可获得理想的、个性化的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减少术后并发症。

A double skull pry at the lower edge of acetabulum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ouble-headed bone pry at the lower edge of acetabulum, which comprises a main pry body composed of pry head, pry board and handle connected in turn. The pry board is provided with a marking set. The marking set includes a sliding seat fixed to the side of the pry board, a sliding piece connected to the sliding seat and slid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relative pry board, and a marking plate articulated to the proximal pry end of the sliding piece. The pry head is a double hook head structure with a hook groove in the midd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ouble-skull pry at the lower edge of the acetabulum which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direction of TAL. 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reference positioning function of TAL. By using the direction of TAL for acetabular grinding file and acetabular prosthesis implantation, an ideal and personalized acetabular anteversion and abduction angle can be obtained, and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an be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髋臼下缘双头骨撬。
技术介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指采用金属、高分子聚乙烯、陶瓷等材料,根据人体髋关节的形态、构造及功能制成人工关节假体,通过外科技术将假体植入人体内,代替患病髋关节功能,达到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的目的。THA术中需要以适当的角度磨锉髋臼、植入髋臼假体,当髋臼假体安放的角度不佳时可能导致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撞击、磨损加速、髋部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故精确的髋臼假体安放是THA成功的关键。当髋臼假体安放在“安全区”,即外展角在40°±10°、前倾角在15°±10°之间时,脱位率仅为1.5%,而在此安全区外脱位率则高达6.1%。目前常用的髋臼假体定位方法有计算机辅助导航定位技术、3D打印辅助技术、导向定位装置技术、参照局部解剖标志技术等几种。前二者个性化定制、精确度很高,但复杂耗时、费用昂贵,尚难普及;导向定位装置简单经济,但采用目测法并严重依赖于术者经验、精确度低。参照解剖标志技术中常用髋臼横韧带(TAL)作为髋臼假体定位解剖参考标志,可使关节脱位率低至0.6%。TAL是髋臼下缘的结构,若以直立时髋臼最高点为12点,TAL则多位于6点钟处,位置恒定且容易辨识,其纤维走向与臼缘平行,即横韧带的走向代表该患者髋臼的自然前倾角度,不受患者体位、髋臼周围组织增生、退变等因素的影响。平行于横韧带走向磨锉髋臼及放置髋臼假体,可获得理想的、个性化的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但因TAL位于髋臼下缘,较为深在,常被较大号的髋臼锉遮挡,加上术中出血的影响,术者常不能持续观察到TAL,无法判断其走向,TAL的参照定位作用弱化,可能导致髋臼磨挫方向或髋臼假体置入方向错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直观反映TAL走向的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可有效提升TAL参照定位作用,有利于提高髋臼磨锉及髋臼假体植入的精确度,减少术后并发症。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包括由撬头、撬板、手柄前后依次连接构成的主撬体,所述撬板上设有标记套件,所述标记套件包括固接于撬板上侧的滑动座,滑动连接于滑动座上可前后滑动的滑动件,以及铰接于滑动件近撬头端的标志板;所述滑动件配置有限制其滑动的限位装置;所述撬头为中部开设钩槽的双钩头结构。上述方案中,首先通过滑动件将标志板退回原始位置,将撬头插入并抵住髋臼下缘的骨性突起(即TAL前后附着点下方),下压手柄显露髋臼,并将髋臼锉置入髋臼。准备磨锉髋臼时,打开限位装置解锁滑动件,推动滑动件向前使前端的标志板抵接髋臼下缘前后的骨性突起,然后使用限位装置锁定。此时标志板与TAL的走向平行,标志板可持续定位指示TAL的走向,髋臼锉参照此角度进行磨锉,即可获得理想的、个性化的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克服了手术过程中因髋臼锉遮挡或出血影响无法判断TAL走向、进而无法以准确角度磨锉髋臼的问题。为实现标志板有效滑动和定位,所述滑动座为排列设置于撬板上的多个滑套,滑动件为滑动连接于滑套内的齿条;所述限位装置设置于其中一个滑套上,包括铰接于滑套上与齿条配合定位的限位爪,以及提供限位爪啮合力的复位弹簧。通过限位爪与齿条的啮合,可较为简洁的实现滑动件的滑动和限位。优选的,滑动件为开设有棘齿的齿条,限位爪为与齿条配合的棘爪。优选的,所述主撬体为左右对称结构,标记套件设置于撬板上表面的对称轴上。进一步的,所述标志板背侧中部与滑动件的前端铰接,铰接面与撬板上表面平行,标志板垂直于撬板上表面。标志板与撬板采用平面铰接,可保证标志板前侧板面与TAL紧密贴合。进一步的,所述标志板可相对滑动件左、右两侧的转动范围各为0~30°。标志板可左、右两侧转向,适用于双侧THA。在该角度范围内便于标志板与两侧髋臼的TAL贴合。将标志板的铰接角度限定在优选范围,可在满足反映TAL走向和角度的要求下,较好的保证标志板推入时与TAL的接触。进一步的,所述滑动件的尾部设有推柄。进一步的,所述手柄尾部开设美观且便于握持的1个或多个通孔。进一步的,所述撬头为上弯弧形双钩头。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与TAL抵接的标志板来标记TAL的走向、从而获得个性化的髋臼前倾角和外展角,手术中无需直视或反复查看TAL走向,可提升TAL的参照定位作用,克服手术过程中因器械遮挡和出血影响无法获知TAL走向的问题,提高髋臼磨锉及假体置入的精确度,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假体脱位率。2、本专利技术标记套件采用滑套、齿条、限位爪、复位弹簧构成的滑动定位机构,实现标志板的滑移和定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THA的效率,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视角髋臼下缘双头骨撬结构图;图2为第二视角髋臼下缘双头骨撬结构图。图号标识:1、撬头,11、钩槽,2、撬板,3、手柄,31、通孔,4、滑动座,5、滑动件,6、标志板,7、限位装置,71、限位爪,72、复位弹簧,8、推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如附图1、2所示,其主体由主撬体和标记套件构成。其中主撬体由手柄3、撬板2、撬头1依次连接构成,主撬体可一体注塑成型。手柄3尾部开设有便于握持的通孔31,撬板2相对于手柄3向下弯折一定角度,撬头1为向上弯曲的中部开设钩槽11的双钩头结构。如附图1所示,标记套件固定或可拆卸连接于撬板2的上表面,包括滑动座4、滑动件5、限位装置7、推柄8。滑动座4为间隙排列设置于撬板2上表面的对称轴上的两个滑套,滑动件5滑动连接于滑套内,滑动件5可在滑套的导向作用下相对撬头1运动,滑动件5的尾部设有推柄8。实例中滑动件5采用上部具有棘齿的齿条结构,限位装置7设置于后侧的滑套上。限位装置7包括铰接于滑套上部的限位爪71,以及提供限位爪71爪合力的复位弹簧72,限位爪71采用与齿条配合的棘爪结构。复位弹簧72套设于铰接轴上,两侧压脚分别与棘爪和滑套配合,通过限位爪71和复位弹簧72可将滑动件5锁定,防止手术标记时滑动件5后移影响标记和观测。滑动件5近撬头1一端铰接有标志板6,标志板6垂直于撬板2上表面设置,其背侧中部与滑动件5的前端铰接,铰接面与撬板2的上表面平行。实例中标志板4的长为30mm,宽为3mm,高为12mm,工作时上端面高于TAL约7mm左右,不会被术中出血影响视野,可便于观察而不需持续直视TAL。标志板6可相对滑动件5左、右两侧的转动范围各为0~30°,在该角度范围内可保证标志板推入时与TAL较好的接触贴合。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1、按压限位爪71尾端使爪张开,使滑动件5处于可滑动状态,拉动推柄8使滑动件5后退,将标志板6带回至初始位置后放开限位爪71限制滑动件5滑动。2、将主撬体端部的撬头1插入并抵住髋臼下缘骨性突起(即TAL前后附着点下方),下压手柄3显露髋臼,让助手扶稳骨撬并保持手柄3下压,术者将髋臼锉置入髋臼。3、准备磨锉髋臼时,助手按压限位爪71尾端解锁滑动件5,推动滑动件5向前滑动,使其端部的标志板6抵紧髋臼横韧带前后的骨性突起,放开限位爪71,锁定滑动件5及标志板6,此时标志板的长轴即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包括由撬头(1)、撬板(2)、手柄(3)前后依次连接构成的主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撬板(2)上设有标记套件,所述标记套件包括固接于撬板(2)上侧的滑动座(4),滑动连接于滑动座(4)上可前后滑动的滑动件(5),以及铰接于滑动件(5)近撬头(1)端的标志板(6);所述滑动件(5)配置有限制其滑动的限位装置(7);所述撬头(1)为中部开设钩槽(11)的双钩头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包括由撬头(1)、撬板(2)、手柄(3)前后依次连接构成的主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撬板(2)上设有标记套件,所述标记套件包括固接于撬板(2)上侧的滑动座(4),滑动连接于滑动座(4)上可前后滑动的滑动件(5),以及铰接于滑动件(5)近撬头(1)端的标志板(6);所述滑动件(5)配置有限制其滑动的限位装置(7);所述撬头(1)为中部开设钩槽(11)的双钩头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座(4)为排列设置于撬板(2)上的多个滑套,滑动件(5)为滑动连接于滑套内的齿条;所述限位装置(7)设置于其中一个滑套上,包括铰接于滑套上与齿条配合定位的限位爪(71),以及提供限位爪(71)啮合力的复位弹簧(7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髋臼下缘双头骨撬,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5)为开设有棘齿的齿条,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壁松
申请(专利权)人:秦壁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