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内探伤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1864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管线内探伤车,主要涉及无损探伤设备领域。包括前车体、后车体、前连杆、后连杆,前车体和后车体通过铰接的前连杆和后连杆连接,且前连杆和后连杆的铰接处设有行走轮,前车体上可转动的安装有安装筒,安装筒内设有配重块,安装筒的前端设有竖直的调节筒,调节筒的顶端滑动连接有探头座和探头,调节筒的底端滑动连接有辅助万向轮,调节筒通过配重块保持竖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较好的避让管内的泥沙等杂物,适应不同型号管线实现长距离的行进和探伤。

Pipeline Inside Flaw Detection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线内探伤车
本技术涉及无损探伤设备领域,具体是管线内探伤车。
技术介绍
探伤检测是指探测金属材料或部件内部的裂纹或缺陷。金属管道的探伤极为重要,探伤的工作量也很大,对金属管道的探伤的主要方法包括:X光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涡流探伤、γ射线探伤。涡流探伤是通过磁感应变化探测缺陷,对被测物表面要求不高,现在成为铸造、锻造和轧板焊接后常用的探伤手段。同时,目前的管路在铺设完成后,其管道内的探伤操作主要依靠管道内的探伤设备完成。由于地下管线在架设后管道较长,且管道底部往往积存有泥沙,故使用普通的行走小车不但很难适应不同管道深入行进,而且探测头也很难有效接触管壁而实现有效的探测作业,故大大影响探测效果和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管线内探伤车,它能够较好的避让管内的泥沙等杂物,适应不同型号管线实现长距离的行进和探伤。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管线内探伤车,包括:前车体、后车体、前连杆、后连杆,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均为环形件,所述前连杆和后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接且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可转动的安装有行走轮,所述前连杆远离后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接在前车体上,所述前连杆相对前车体环形阵列且设有3~6个,所述后连杆远离前连杆的一端铰接连接在后车体上,所述前车体的内圈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筒,所述安装筒贯穿前车体,所述后车体的内圈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有适应板,所述适应板上设有适应杆,所述适应杆穿入安装筒内,且二者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使前车体靠近后车体,所述安装筒穿出前车体前端的部分设有安装位,所述安装位上固定有与安装筒垂直设置的调节筒,所述调节筒的一端可伸缩的设有探头座,所述探头座的外端设有探头,所述调节筒的另一端可伸缩的设有辅助管,所述辅助管的外端设有辅助万向轮,所述探头座与辅助管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安装筒内固定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辅助管沿安装筒的长度方向相冲齐。其中一个所述行走轮上设有轮毂电机。所述安装筒与后车体相邻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中央设有用于使适应杆贯穿的通孔,所述适应杆为管状结构,所述适应杆远离后车体的一端设有弹簧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座上,且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挡板上。所述探头座包括伸缩管和安装座,所述伸缩管插入适应筒内且二者滑动连接,所述探头固定在安装座上,所述安装座的底面上设有第一走线孔,所述探头的线路通过第一走线孔进入伸缩管,所述适应筒靠近后车体一侧的侧壁中央位置设有第二走线孔,所述第二弹簧座上居中的设有与适应杆内管相连通的第三走线孔,所述适应板上居中的设有与适应杆内管相连通的第四走线孔,所述探头的线路依次通过第一走线孔、伸缩管、适应筒、第二走线孔、安装筒、第三走线孔、适应杆、第四走线孔后穿出本装置后端。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前连杆和后连杆的铰接调节,以及第一弹簧对前车体和后车体的拉近作用,使得本探伤车的行走轮能够向外撑开,弹性的适应管道内径的大小并紧贴在管道内壁上行走,不但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型号的管线,而且还能够具有很好的管内支撑作用,架构简洁伸展,能够较好的避让管内的泥沙等杂物,实现长距离的有效行进。本探伤车通过涡流探头探伤,探头能够始终对管道内壁的顶侧紧贴探伤。这主要是因为,安装筒内设有配重块且通过轴承安装在前车体上,配重块与辅助管沿安装筒长度方向上的对应,能够在行进与颠簸中使调节筒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使探头保持向上,避开管底泥沙等杂物。结合第二弹簧对探头和辅助万向轮的撑开作用,使探头能够顶在管道内壁上,辅助轮能够辅助顶紧和前进,较少摩擦,并保持前行中重力支配状态下重心调整时的转向配合。同时本车体结构能够使车体主题保持在管内中央轴线处,从而保护电机、电源、线路等关健组件。实现长时间连管作业。综上所述,本装置能够较好的避让管内的泥沙等杂物,适应不同型号管线实现长距离的行进和探伤,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的正面示意图。附图3是本技术的附图2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技术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所示标号:1、前车体;2、后车体;3、前连杆;4、后连杆;5、行走轮;6、连接轴;7、安装筒;8、适应板;9、适应杆;10、安装位;11、调节筒;12、探头座;13、探头;14、辅助管;15、辅助万向轮;16、挡板;17、弹簧座;18、第一弹簧;19、第二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管线内探伤车,主体结构包括前车体1、后车体2、前连杆3、后连杆4,所述前车体1和后车体2均为环形件,所述前车体1和后车体2为前后对称设置的环形,且外侧面设有倒角面,所述倒角面上设有凸耳,所述前连杆3和后连杆4的一端铰接连接且设有连接轴6,所述连接轴6的两端对称的转动安装有行走轮5,其中一个所述行走轮5上设有轮毂电机。(也可以设置常见的传动机构,如链条传动,电机驱动)。所述前连杆3远离后连杆4的一端铰接连接在前车体1上的凸耳,所述前连杆3相对前车体1环形阵列且设有3个,所述后连杆4远离前连杆3的一端铰接连接在后车体2上的凸耳,从而在车体主体周侧形成支起的三角形轮架,保持前车体1及附属组件的中轴位置,有效保护电机、电路等组件。所述前车体1的内圈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筒7,所述安装筒7贯穿前车体1,所述安装筒7的前端探出前车体1,且所述安装筒7的后端向后贯穿前车体1并设置于前车体1和后车体2之间。所述后车体2的内圈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有适应板8,轴承的设置使得安装筒7和适应板8的转动更为流畅,减小阻力干扰,重力调整更加有效。所述适应板8上设有适应杆9,所述适应杆9为管状结构,所述适应杆9穿入安装筒7内且二者滑动连接,所述安装筒7与后车体2相邻的一端设有挡板16,所述挡板16中央设有用于使适应杆9贯穿的通孔,所述适应杆9远离后车体2的一端设有弹簧座17,所述安装筒7内设有第一弹簧18,所述第一弹簧18的一端固定在弹簧座17上,且所述第一弹簧18的另一端连接在挡板16上。所述第一弹簧18向外撑开挡板16和弹簧座17,从而使前车体1靠近后车体2。进而使得三角形的轮架的尖端角度更小,使前连杆3和后连杆4趋于并拢并使行走轮5向外撑起,从而适应不同内径的管壁,并实现紧贴管壁进行行走,环形阵列的行走结构能够有效的应对管内泥沙及杂物沉积,能够很好的适应管内环境,实现深入作业。所述安装筒7穿出前车体1前端的部分设有安装位10,所述安装位10上固定有与安装筒7垂直设置的调节筒11,所述调节筒11内设有第二弹簧19,所述调节筒11的顶端设有探头座12,所述探头座12包括伸缩管和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固定有探头13,所述伸缩管的下部插入调节筒11,并能够与调节筒11沿其长度方向滑动伸缩,所述调节筒11的底部可伸缩的滑动连接有辅助管14,所述辅助管14的底端安装有辅助万向轮15,所述第二弹簧19的顶端与伸缩管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9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管线内探伤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体(1)、后车体(2)、前连杆(3)、后连杆(4),所述前车体(1)和后车体(2)均为环形件,所述前连杆(3)和后连杆(4)的一端铰接连接且设有连接轴(6),所述连接轴(6)上可转动的安装有行走轮(5),所述前连杆(3)远离后连杆(4)的一端铰接连接在前车体(1)上,所述前连杆(3)相对前车体(1)环形阵列且设有3~6个,所述后连杆(4)远离前连杆(3)的一端铰接连接在后车体(2)上,所述前车体(1)的内圈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筒(7),所述安装筒(7)贯穿前车体(1),所述后车体(2)的内圈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有适应板(8),所述适应板(8)上设有适应杆(9),所述适应杆(9)穿入安装筒(7)内,且二者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18),所述第一弹簧(18)使前车体(1)靠近后车体(2),所述安装筒(7)穿出前车体(1)前端的部分设有安装位(10),所述安装位(10)上固定有与安装筒(7)垂直设置的调节筒(11),所述调节筒(11)的一端可伸缩的设有探头座(12),所述探头座(12)的外端设有探头(13),所述调节筒(11)的另一端可伸缩的设有辅助管(14),所述辅助管(14)的外端设有辅助万向轮(15),所述探头座(12)与辅助管(14)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19),所述安装筒(7)内固定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辅助管(14)沿安装筒(7)的长度方向相冲齐。...

【技术特征摘要】
1.管线内探伤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体(1)、后车体(2)、前连杆(3)、后连杆(4),所述前车体(1)和后车体(2)均为环形件,所述前连杆(3)和后连杆(4)的一端铰接连接且设有连接轴(6),所述连接轴(6)上可转动的安装有行走轮(5),所述前连杆(3)远离后连杆(4)的一端铰接连接在前车体(1)上,所述前连杆(3)相对前车体(1)环形阵列且设有3~6个,所述后连杆(4)远离前连杆(3)的一端铰接连接在后车体(2)上,所述前车体(1)的内圈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筒(7),所述安装筒(7)贯穿前车体(1),所述后车体(2)的内圈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有适应板(8),所述适应板(8)上设有适应杆(9),所述适应杆(9)穿入安装筒(7)内,且二者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18),所述第一弹簧(18)使前车体(1)靠近后车体(2),所述安装筒(7)穿出前车体(1)前端的部分设有安装位(10),所述安装位(10)上固定有与安装筒(7)垂直设置的调节筒(11),所述调节筒(11)的一端可伸缩的设有探头座(12),所述探头座(12)的外端设有探头(13),所述调节筒(11)的另一端可伸缩的设有辅助管(14),所述辅助管(14)的外端设有辅助万向轮(15),所述探头座(12)与辅助管(14)之间安装有第二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原张志勇仇立平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华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