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1285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模块化建筑,包括端板和连接件;所述端板位于模块化建筑的相邻边角的立柱上、与模块化建筑的下平板或上平板贴合,在所述端板上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凸起和连接板,所述凸起突出于所述连接板、并位于连接板的一侧或两侧,所述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结构简单,可实现快速连接,施工便利;适用于多层模块化建筑,可以实现同层模块化建筑的四个节点(柱)的连接;对精度不敏感,对模块化建筑不要求过高的精度要求;在模块化建筑现场应用中,连接单元隐藏于模块化建筑之中,不外露。

Connecting Node Structure of Modular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
本技术属于模块化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模块化建筑是将建筑体分成若干个空间模块,精装修甚至清洁都在工厂完成,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搭建住宅。模块化建筑技术集设计、工厂制造、工地搭建和验收等为一体,它能在单元体间形成许多空间,这些空间的合理运用,将节约土地。模块化建筑开辟了集装箱发展的新空间,将旧集装箱改造的概念融入模块化建筑,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集装箱的循环使用,为节能减排做出了最佳注解。通常模块化建筑的连接通过角件连接,角件连接存在以下缺点:1、只适用于单层建筑;2、当有四个节点(柱)相连时,角件无法实现;3、无法保证高精度要求;4、在建筑物场景中应用,表现出效果不美观。对于多层的集装箱建筑来说需要设置连接节点的形式来满足箱体间的抗剪力等,因此急需设计新型节点形式,满足模块化建筑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模块化建筑,包括端板和连接件;其中:所述端板位于模块化建筑的相邻边角的立柱上、与模块化建筑的下平板或上平板贴合,在所述端板上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凸起和连接板,所述凸起突出于所述连接板、并位于连接板的一侧或两侧,所述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中。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端板位于左右的两个模块化建筑的相邻边角的立柱上,包括位于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左端板和位于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右端板,左端板和右端板分别与左边模块化建筑的上平板和右边模块化建筑的上平板贴合,在左端板和右端板上各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位于连接板同侧、且朝下的凸起,两个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左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和右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以连接左右相邻的两个模块化建筑。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端板位于上下的两个模块化建筑的相邻边角的立柱上,包括位于上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上端板和位于下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下端板,上端板与上边模块化建筑的下平板贴合,下端板与下边模块化建筑的上平面贴合,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上各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位于连接板两侧、一侧一个的凸起,两个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上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和下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以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模块化建筑。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端板位于左右、前后四个模块化建筑的相交四个边角的立柱上,包括位于前排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前左端板、位于前排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前右端板、位于后排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后左端板、位于后排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后右端板,前左端板、前右端板、后左端板和后右端板与四个模块化建筑的上平板贴合,在前左端板、前右端板、后左端板和后右端板上各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四个位于连接板同侧、且朝下的凸起,四个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前左端板、前右端板、后左端板和后右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以连接同层的“田”字型组合的四个模块化建筑。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端板位于上下两层、每层四个左右前后组合的八个模块化建筑的相交八个边角的立柱上,包括位于下层前排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下前左端板、位于下层前排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下前右端板、位于下层后排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下后左端板、位于下层后排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下后右端板、位于上层前排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上前左端板、位于上层前排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上前右端板、位于上层后排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上后左端板、位于上层后排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上后右端板,下前左端板、下前右端板、下后左端板和下后右端板与下层四个模块化建筑的上平板贴合,上前左端板、上前右端板、上后左端板和上后右端板与上层四个模块化建筑的下平板贴合,在下前左端板、下前右端板、下后左端板、下后右端板、上前左端板、上前右端板、上后左端板和上后右端板上各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八个位于连接板两侧、一侧四个的凸起,八个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下前左端板、下前右端板、下后左端板、下后右端板、上前左端板、上前右端板、上后左端板和上后右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以连接上下两层、每层“田”字型组合的八个模块化建筑。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模块化建筑包括集装箱建筑、类集装箱建筑及其它工厂预制现场拼装之建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结构简单,可实现快速连接,施工便利;(2)适用于多层模块化建筑,可以实现同层模块化建筑的四个节点(柱)的连接;(3)对精度不敏感,对模块化建筑不要求过高的精度要求;(4)在模块化建筑现场应用中,连接单元隐藏于模块化建筑之中,不外露,确保美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正面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侧面视图(图中左边的数字代表右视图的部件,右边的数字代表左视图的部件)。图3为图1中A1-A1剖视图。图4为图2中B1-B1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连接件的正面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连接件的仰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正面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侧面视图。图9为图7中A2-A2剖视图。图10为图8中B2-B2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连接件的正面视图或侧面视图。图1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连接件的俯视图或仰视图。图1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正面视图。图1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侧面视图(图中左边的数字代表右视图的部件,右边的数字代表左视图的部件)。图1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背面视图。图16为图13中A3-A3剖视图。图17为图14中B3-B3剖视图(图中左边的数字代表右视图时剖面的部件,右边的数字代表左视图时剖面的部件)。图1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连接件的正面视图或侧面视图。图1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三的连接件的仰视图。图20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正面视图。图2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侧面视图(图中左边的数字代表右视图的部件,右边的数字代表左视图的部件)。图2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的背面视图。图23为图20中A4-A4剖视图。图24为图21中B4-B4剖视图(图中左边的数字代表右视图时剖面的部件,右边的数字代表左视图时剖面的部件)。图2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连接件的正面视图或侧面视图。图2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四的连接件的俯视图或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一:参见图1-4,本实施例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用于连接左右相邻的两个模块化建筑,包括端板11和连接件12。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模块化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板和连接件;其中:所述端板位于模块化建筑的相邻边角的立柱上、与模块化建筑的下平板或上平板贴合,在所述端板上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凸起和连接板,所述凸起突出于所述连接板、并位于连接板的一侧或两侧,所述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模块化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端板和连接件;其中:所述端板位于模块化建筑的相邻边角的立柱上、与模块化建筑的下平板或上平板贴合,在所述端板上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凸起和连接板,所述凸起突出于所述连接板、并位于连接板的一侧或两侧,所述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位于左右的两个模块化建筑的相邻边角的立柱上,包括位于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左端板和位于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右端板,左端板和右端板分别与左边模块化建筑的上平板和右边模块化建筑的上平板贴合,在左端板和右端板上各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位于连接板同侧、且朝下的凸起,两个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左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和右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以连接左右相邻的两个模块化建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位于上下的两个模块化建筑的相邻边角的立柱上,包括位于上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上端板和位于下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下端板,上端板与上边模块化建筑的下平板贴合,下端板与下边模块化建筑的上平面贴合,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上各设有一个凹槽或通槽;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位于连接板两侧、一侧一个的凸起,两个凸起与所述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匹配,可插入上端板的凹槽或通槽和下端板的凹槽或通槽,以连接上下相邻的两个模块化建筑。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建筑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位于左右、前后四个模块化建筑的相交四个边角的立柱上,包括位于前排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前左端板、位于前排右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前右端板、位于后排左边模块化建筑边角立柱上的后左端板、位于后排右边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迅铸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