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串联组件和电池模组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串联组件和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在排放法规、能耗的双重压力驱动下,“电动化”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无可争议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这也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的能源变革背景下的全新发展机遇。然而,时至今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不断优化、试探的阶段。从技术角度考虑,锂离子电池是现阶段最适合代替汽油的能源,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区别是在于动力系统的革新,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也是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动力电池(电芯)通过串联达到汽车需要的电压要求。现有的插拔式串联结构是通过焊接将一支电池的正极八爪盘联接、另一支电池的负极插入布有八爪盘的塑料支架,两支电池通过八爪盘实现电池的串联。其缺点在于,虽然负极不需要焊接,与传统的正负极均需要焊接的串联结构相比,简化了工艺流程、便于电池的更换且降低了成本,但因为其正极依然需要焊接,对工艺的进一步简化、更换的灵活性以及成本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池串联组件和配置该组件的电池模组,以实现电池间的插拔式串联连接,方便了电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电池(5);下电池(6);绝缘材质的电池支架(1),所述电池支架(1)包括:自该电池支架的上表面向下延伸的上插槽(101)、自该电池支架的下表面向上延伸的下插槽(102)、形成于所述上插槽和下插槽之间的隔板(103);以及嵌于所述上插槽(101)中的金属材质的上导电片(3),所述上导电片(3)包括:上底片(301)、自所述上底片(301)的外缘边处一体向上延伸且为弯折结构的若干上弹爪(302),各个所述上弹爪(302)环绕所述上底片(301)间隔布置、并与所述上插槽(101)的槽壁抵靠接触,所述上电池(5)的正极端或负极端插入所述上插槽(10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电池(5);下电池(6);绝缘材质的电池支架(1),所述电池支架(1)包括:自该电池支架的上表面向下延伸的上插槽(101)、自该电池支架的下表面向上延伸的下插槽(102)、形成于所述上插槽和下插槽之间的隔板(103);以及嵌于所述上插槽(101)中的金属材质的上导电片(3),所述上导电片(3)包括:上底片(301)、自所述上底片(301)的外缘边处一体向上延伸且为弯折结构的若干上弹爪(302),各个所述上弹爪(302)环绕所述上底片(301)间隔布置、并与所述上插槽(101)的槽壁抵靠接触,所述上电池(5)的正极端或负极端插入所述上插槽(101),所述上导电片(3)的上弹爪(302)被夹紧于所述上电池(5)与所述上插槽(101)之间、并在该夹紧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该上导电片(3)与所述上电池的正极或负极导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嵌于所述下插槽(102)中的金属材质的下导电片(2),所述下导电片(2)包括:下底片(201)、自所述下底片(201)的外缘边处一体向下延伸且为弯折结构的若干下弹爪(202),各个所述下弹爪(202)环绕所述下底片(201)间隔布置、并与所述下插槽(102)的槽壁抵靠接触,所述下电池(6)的负极端或正极端插入所述下插槽(102),所述下导电片(2)的下弹爪(202)被夹紧于所述下电池(6)与所述下插槽(102)之间、并在该夹紧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该下导电片(2)与所述下电池的负极或正极导电连接;以及穿设所述隔板(103)的导电柱(4),所述导电柱(4)的上端与所述上底片(301)导电连接,所述导电柱(4)的下端与所述下底片(201)导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池(5)和所述下电池(6)均为圆柱形电池,并且所述上电池(5)和所述下电池(6)均包括:圆筒状的电池壳,收容于所述电池壳中的内芯,以及分别布置于所述电池壳轴向两端的正极盖帽和负极盖帽;所述内芯的正极与所述正极盖帽导电连接,所述内芯的负极与所述负极盖帽和所述电池壳导电连接;所述上电池(5)的负极端插入所述上插槽(101),所述下电池(6)的正极端套设一环绕于所述电池壳外的绝缘套(8),该绝缘套(8)外套设与所述下电池(6)正极盖帽导电连接的导电套(9),所述导电套(9)插入所述下插槽(102),所述下导电片(2)的下弹爪(202)被夹紧于所述导电套(9)与所述下插槽(102)之间、并在该夹紧力作用下产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豫皖,许玉林,王爱淑,和祥运,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安靠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