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堆芯零功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3748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堆芯零功率装置,包括:水堆,包括第一燃料元件、第一堆芯、第一控制棒系统及水回路系统,第一堆芯为池式结构,与第一控制棒系统及水回路系统连接,第一燃料元件用于第一堆芯内的核燃料,第一控制棒系统用于控制第一堆芯进行零功率实验,水回路系统用于为第一堆芯供应去离子水;铅堆,包括第一燃料元件、第二燃料元件、第二堆芯、第二控制棒系统及安全块系统,第二堆芯与第二控制棒系统及安全块系统连接,第一燃料元件及第二燃料元件用于第二堆芯内的核燃料,第二控制棒系统和安全块系统用于控制第二堆芯进行零功率实验。该装置具有固有安全性、堆芯装载灵活可变性、操作便利、稳定可靠、测量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

A Zero Power Device with Two Cor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堆芯零功率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辐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堆芯零功率装置。
技术介绍
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嬗变系统)是利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离子轰击散裂靶产生高通量、高能量中子驱动次临界堆芯运行,达到嬗变长寿命高放核废料成为短寿命低放核废料,同时减小体积的目的,对于解决“核废料安全处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尚未有ADS嬗变系统工程化应用的先例。ADS零功率装置是开展ADS嬗变系统工程化研究的前提基础,将为高功率ADS工程建设获取大量自主的ADS堆物理与堆靶耦合特性的关键实验数据。ADS反应堆的核心由散裂靶和金属冷却反应堆堆芯耦合构成,是具有强外源的次临界系统,堆芯内的中子分布呈强各向异性,而且散裂靶是非稳态、强非均匀的。尽管人们对临界反应堆的物理特性与反应性影响已经取得了深入的认识,建立了完善的计算分析手段和测量方法。但对于ADS这种时空上非均匀、方向上强各向异性、高能中子场的靶与堆耦合系统,临界反应堆物理理论是否适用,堆物理计算模型是否合理,计算程序与核数据是否可靠,反应性监测手段是否有效等,都需要实验验证数据的检验。尤其是散裂靶的结构、材料、大小、产额、能谱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堆芯零功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堆,包括第一燃料元件(1)、第一堆芯、第一控制棒系统及水回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堆芯为池式结构,用于进行零功率实验,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棒系统及水回路系统连接,所述第一燃料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堆芯内部,用作核燃料,所述第一控制棒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堆芯进行零功率实验,所述水回路系统用于为所述第一堆芯供应去离子水,作为所述第一堆芯开展零功率实验的反射层;铅堆,包括第一燃料元件(1)、第二燃料元件(21)、第二堆芯、第二控制棒系统及安全块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堆芯用于进行零功率实验,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棒系统及安全块系统,所述第一燃料元件及第二燃料元件位于所述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堆芯零功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堆,包括第一燃料元件(1)、第一堆芯、第一控制棒系统及水回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堆芯为池式结构,用于进行零功率实验,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棒系统及水回路系统连接,所述第一燃料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堆芯内部,用作核燃料,所述第一控制棒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堆芯进行零功率实验,所述水回路系统用于为所述第一堆芯供应去离子水,作为所述第一堆芯开展零功率实验的反射层;铅堆,包括第一燃料元件(1)、第二燃料元件(21)、第二堆芯、第二控制棒系统及安全块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堆芯用于进行零功率实验,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棒系统及安全块系统,所述第一燃料元件及第二燃料元件位于所述第二堆芯内,用作核燃料,所述第二控制棒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堆芯进行零功率实验,所述安全块系统用于对所述第二堆芯开展零功率实验时进行停堆;其中,所述水堆与所述铅堆相互独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堆芯零功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堆芯包括堆芯容器(2)、堆芯围座(3)、下栅格板(4)、上栅格板(5)、顶盖(6)及中子源区(7);其中,所述堆芯围座(3)、下栅格板(4)、上栅格板(5)及中子源区(7)位于所述堆芯容器(2)内部,所述下栅格板(4)、上栅格板(5)通过至少三根连接杆(8)连接后固定在所述堆芯围座(3)上,所述第一燃料元件穿过上栅格板(5)后固定在所述下栅格板(4)上,所述顶盖(6)位于所述堆芯容器(2)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堆芯零功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堆芯包括中子源区(22)、金属铍(23)、铅(24)、聚乙烯(25)、堆芯支撑板(26)及石墨反射层(27);其中,所述中子源区(22)、金属铍(23)、铅(24)、聚乙烯(25)位于所述堆芯支撑板(26)上,所述聚乙烯(25)位于所述铅(24)的外围和金属铍(23)的外围,所述金属铍(23)位于所述铅(24)的正上方,所述石墨反射层(27)位于所述聚乙烯(25)外围。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庆福周琦梁淑红张巍刘洋夏兆东杨历军权艳慧罗皇达刘东海王藩吕牛尹生贵陈效先刘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