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26419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其包括:砖胎膜、底砖、承台,所述底砖上方铺设有下垫层,所述下垫层两端上方砌筑有砖胎膜,所述承台由下垫层与砖胎膜组合形成,所述砖胎膜上方砌筑有上垫层,所述上垫层与砖胎膜连接处预留企口,所述上垫层、砖胎膜与底砖之间填充有回填土,所述回填土与底砖之间形成放坡,所述下垫层下方设有集水坑。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解决了人们没有较为准确的数据,很容易导致人为误差,垫层平面防水处理较差,容易导致垫层平面开裂的技术问题,提供了准确的砌筑数据,且砖胎膜顶部阳角形成圆弧角方便防水施工,在承台下方做出集水坑,以利坑底抽水。

A Matrix and Cushion Structure of Platform Brick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p brick membrane and cushion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brick membrane, a bottom brick and a cap. A bottom cushion is laid on the top of the bottom brick, and a brick membrane is laid on both ends of the bottom cushion. The cap is formed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bottom cushion and the brick membrane. An upper cushion is laid on the top of the brick membrane. The upper cush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brick membrane, and a vent is reserved at the upper cushion. A backfill soil is filled between the layer, the brick membrane and the bottom brick, and a slope is formed between the backfill soil and the bottom brick, and a water catchment pit is arranged below the underlying layer. In the above-mentioned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it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s that people do not have more accurate data, which can easily lead to human error, poor waterproofing treatment of the cushion plane, and easily lead to the cracking of the cushion plane, provides accurate masonry data, and forms an arc angle at the top of the brick membrane to facilitate waterproofing construction, and makes a catchment pit under the cap to facilitate the bottom pumping of the p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
技术介绍
砖胎模就是用标准砖制作成模板,待有一定强度后,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模板本身不是工程实体组成部分,只能算是施工中的一项措施,费用算在措施费中;砖胎模一般用于地下室外墙外防水或者模板不易拆除的部位,砌好后尺寸和强度须符合设计要求。砖胎膜外侧回填土和混凝土浇筑时侧压力较大,容易造成对砖胎膜破坏,人们往往根据经验根据不同砌筑高度采用不同砖胎膜厚度,但并没有较为准确的数据;垫层平面防水处理较差,容易导致垫层平面开裂,且不便于防水施工。综上所述,现有技术问题是:人们根据经验根据不同砌筑高度采用不同砖胎膜厚度,并没有较为准确的数据,很容易导致人为误差;垫层平面防水处理较差,容易导致垫层平面开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以解决人们根据经验根据砌筑高度采用不同砖胎膜厚度,并没有较为准确的数据,很容易导致人为误差;垫层平面防水处理较差,容易导致垫层平面开裂的技术问题。一种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其包括:砖胎膜、底砖、承台,所述底砖上方铺设有下垫层,所述下垫层两端上方砌筑有砖胎膜,所述承台由下垫层与砖胎膜组合形成,所述砖胎膜上方砌筑有上垫层,所述上垫层与砖胎膜连接处预留企口,所述上垫层、砖胎膜与底砖之间填充有回填土,所述回填土与底砖之间形成放坡,所述下垫层下方设有集水坑。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进一步,所述上垫层与下垫层厚度均为100mm,所述上垫层1收面阳角做圆弧角。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进一步,所述上垫层1与下垫层7周边延伸出100mm。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进一步,所述回填土为素填土或砖渣。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进一步,所述砖胎膜与上垫层高度≤600mm时,砖胎膜厚度为120mm,放坡的斜度为1:0.75。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进一步,所述砖胎膜与上垫层高度600mm-1600mm时,砖胎膜厚度为240mm,放坡的斜度为1:0.75。本技术如上所述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进一步,所述砖胎膜与上垫层高度为2500mm时,左端砖胎膜厚度为400mm,右端砖胎膜厚度为370mm,放坡的斜度为1:1.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在砌筑高度不同时,相应砖胎膜厚度的准确砌筑数据,素填土或砖渣回填效果更佳,上垫层与下垫层周边延伸出100mm,支撑作用更强,企口的设置可防止上垫层与砖胎膜之间透缝,且砖胎膜顶部的上垫层阳角形成圆弧角方便防水施工,在承台下方做出集水坑,以利坑底抽水。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集水坑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砖胎膜厚度为120mm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砖胎膜厚度为240mm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实施例的砖胎膜厚度为400mm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上垫层;2、砖胎膜;3、企口;4、回填土;5、放坡;6、底砖;7、下垫层;8、承台;9、集水坑。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图1-图5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其包括:砖胎膜2、底砖6、承台8,底砖6上方铺设有下垫层7,下垫层7两端上方砌筑有砖胎膜2,承台8由下垫层7与砖胎膜2组合形成,砖胎膜2上方砌筑有上垫层1,上垫层1与砖胎膜2连接处预留企口3,例如企口尺寸为60×120㎜;上垫层1、砖胎膜2与底砖6之间填充有回填土4,回填土4与底砖6之间形成放坡5,下垫层7下方设有集水坑9。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上垫层1与下垫层7厚度100mm的混凝土,上垫层1收面阳角做圆弧角。砖胎膜2砌筑时少砌105mm高,采用100mm厚素混凝土的上垫层1压到砖胎膜2上,上垫层1收面阳角做圆弧角。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上垫层1与下垫层7周边延伸出100mm,上垫层1周边向外延伸出100mm,可增加底砖6与回填土4之间的稳定性,下垫层7周边向外延伸出100mm,可增加对砖胎膜2的支撑性。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回填土4为素填土或砖渣,回填效果更佳。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砖胎膜2与上垫层1高度≤600mm时,砖胎膜2厚度为120mm,放坡5的斜度为1:0.75。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砖胎膜2与上垫层1高度为600mm-1600mm时,砖胎膜2厚度为240mm,放坡5的斜度为1:0.75。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砖胎膜2与上垫层1高度为2500mm时,左端砖胎膜2厚度为400mm,右端砖胎膜2厚度为370mm,放坡5的斜度为1:1.25。在本技术上述实施例中,构成砖胎膜2的普通粘土实心砖的尺寸为240×115×53mm,长宽厚之比为4:2:1,包括10mm灰缝。120mm厚的砖胎膜2由单排横向普通粘土实心砖拼插砌筑而成;240mm厚的砖胎膜2由单排竖向普通粘土实心砖与两排横向普通粘土实心砖上下拼插砌筑而成;400mm厚的砖胎膜2由单排竖向普通粘土实心砖与单排横向普通粘土实心砖间隔30mm缝隙水平砌筑,然后按照上述砌筑方式上下拼插砌筑而成;370mm厚的砖胎膜2由单排竖向普通粘土实心砖与单排横向普通粘土实心砖间隔10mm缝隙水平砌筑,然后按照上述砌筑方式上下拼插砌筑而成。使用原理及流程:首先将底砖6撂地排开,将下垫层7置于底砖6中间,下垫层7左右两端上方砌筑砖胎膜2,砖胎膜2上方砌筑上垫层1,上垫层1与砖胎膜2之间的企口3可防止连接处透缝,上垫层1、砖胎膜2与底砖6之间填充回填土4并夯实,选用素填土或砖渣回填效果更佳,上垫层1周边向外延伸出100mm,可增加底砖6与回填土4之间的稳定性,下垫层7周边向外延伸出100mm,可增加对砖胎膜2的支撑性,且砖胎膜2顶部的上垫层1阳角形成圆弧角方便防水施工,在承台8下方做出集水坑9,以利坑底抽水。上述披露的各技术特征并不限于已披露的与其它特征的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根据专利技术之目的进行各技术特征之间的其它组合,以实现本技术之目的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砖胎膜、底砖、承台,所述底砖上方铺设有下垫层,所述下垫层两端上方砌筑有砖胎膜,所述承台由下垫层与砖胎膜组合形成,所述砖胎膜上方砌筑有上垫层,所述上垫层与砖胎膜连接处预留企口,所述上垫层、砖胎膜与底砖之间填充有回填土,所述回填土与底砖之间形成放坡,所述下垫层下方设有集水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砖胎膜、底砖、承台,所述底砖上方铺设有下垫层,所述下垫层两端上方砌筑有砖胎膜,所述承台由下垫层与砖胎膜组合形成,所述砖胎膜上方砌筑有上垫层,所述上垫层与砖胎膜连接处预留企口,所述上垫层、砖胎膜与底砖之间填充有回填土,所述回填土与底砖之间形成放坡,所述下垫层下方设有集水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层与下垫层厚度均为100mm,所述上垫层收面阳角做圆弧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台砖胎膜及垫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垫层与下垫层周边延伸出100mm。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锦庭韩永明李军黄勇甘英杰余伟雨李建成吕永江任井龙马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