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2509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2: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束器,集束器为漏斗状结构,集束器主体的后端部分向内部呈弧形凹陷,且弧形凹陷半径为127.26mm,弧形凹陷左右两端的距离为120.29mm;集束器挡板的厚度为3mm;近纱线出口边的长度为30mm;远纱线出口边的长度为196.4‑196.7mm;2条直角边的长度为9.98mm;近纱线出口边与远纱线出口边的垂直距离为29.24mm;纱线出口的远离集束器本体的斜端面与集束器本体底面的夹角为6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了集束器各部分的尺寸参数,提高了纺纱质量和成品率。

A Clus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luster, which has a funnel-shaped structure. The rear end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cluster is arc-shaped depression, and the radius of the arc-shaped depression is 127.26 mm,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eft and right ends of the arc-shaped depression is 120.29 mm; the thickness of the cluster baffle is 3 mm; the length of the near yarn outlet is 30 mm; the length of the far yarn outlet is 196.4 mm; and the length of the two right-angled edges is 196.7 mm. The degree is 9.98 mm, the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near yarn outlet and the far yarn outlet is 29.24 mm,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inclined end of the yarn outlet far from the cluster body and the bottom of the cluster body is 64 degree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utility model improves the size parameters of each part of the cluster, improves the spinning quality and the finished product 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束器
本技术涉及纱线纺织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集束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衣着及各种面料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关的纺织技术也因此蓬勃发展。纺织一般包括:清棉、梳棉、精梳、集束、络筒等过程,其中集束和络筒两个过程至关重要,其决定着纱线的质量和络筒的效率。目前,人们大多将精力致力于集束器结构的改进上,例如:专利CN202610103U,虽然改进后的集束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纺纱的效率和质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为集束器各部分的长度、宽度、口径等尺寸参数才是纺纱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改进集束器的结构及尺寸参数,并提供一种纺纱质量高的集束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束器,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改进了集束器各部分的尺寸参数,提高了纺纱质量和成品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集束器,所述集束器为漏斗状结构,包括:集束器主体、集束器挡板、纱线进口及纱线出口;所述集束器挡板可拆卸设置在所述集束器主体上方;所述纱线进口为倒锥台结构,且所述纱线进口与所述纱线出口连通;所述纱线进口和所述纱线出口相对应设置且分别固定在所述集束器主体的中心;所述集束器挡板为不规则的六边形,包括:近纱线出口边、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平行的远纱线出口边、分别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两端连接的2条斜边及分别与所述2条斜边和所述远纱线出口边连接的2条直角边;2条所述直角边相互平行,且分别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和所述远纱线出口边垂直;所述集束器主体的后端部分向内部呈弧形凹陷,且所述弧形凹陷半径为127.26mm,所述弧形凹陷左右两端的距离为120.29mm;所述集束器挡板的厚度为3mm;所述近纱线出口边的长度为30mm;所述远纱线出口边的长度为196.4-196.7mm;2条所述直角边的长度为9.98mm;所述近纱线出口边与所述远纱线出口边的垂直距离为29.24mm;所述纱线出口底侧的长度为10mm;所述纱线出口的远离所述集束器本体的斜端面与所述集束器本体底面的夹角为64°。可选的,所述集束器挡板通过十字槽盘头螺钉固定在所述集束器主体上方。可选的,所述十字槽盘头螺钉包括第一十字槽盘头螺钉、第二十字槽盘头螺钉、第三十字槽盘头螺钉和第四十字槽盘头螺钉;所述第二十字槽盘头螺钉和所述第三十字槽盘头螺钉固定在所述集束器挡板上,并关于所述纱线出口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十字槽盘头螺钉和第四十字槽盘头螺钉固定在所述集束器挡板上,并关于所述纱线出口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十字槽盘头螺钉和所述第三十字槽盘头螺钉的水平距离为60mm;所述第一十字槽盘头螺钉和第四十字槽盘头螺钉的水平距离为140mm。可选的,所述集束器还包括4个开槽无头轴位螺钉,4个所述开槽无头轴位螺钉对称固定在所述集束器主体左右两侧,且同侧的两个所述开槽无头轴位螺钉上下设置。可选的,位于所述集束器主体同侧的两个所述开槽无头轴位螺钉的垂直距离为10mm。可选的,所述纱线进口、所述纱线出口及所述弧形凹陷的粗糙度均为0.8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集束器,将集束器设置成漏斗状结构,而且纱线进口的直径大于纱线出口的直径,使得纱线进口与纱线出口组成的整体大致呈漏斗状,当纱线从中经过时,利于对松散纱线的聚拢;同时,本技术通过改进集束器的长度、宽度、及纱线通道的尺寸,提高了纱线的强度,减少了粗节和细节的产生,提高了纺纱的质量;粗糙度直接影响成纱质量,最好达到镜面效果的粗糙度,粗糙度差,引起刮花或阻碍棉纤维的运动,会导致条干恶化,或增加纱疵,本技术将粗糙度控制在0.8,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了粗糙度,提高了纱线的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图2附图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附图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4附图为本技术纱线出口的纵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集束器,集束器为漏斗状结构,包括:集束器主体1、集束器挡板2、纱线进口3及纱线出口4;集束器挡板2可拆卸设置在集束器主体1上方;纱线进口3为锥形结构,且纱线进口3与纱线出口4连通;纱线进口3和纱线出口4相对应设置且分别固定在集束器主体1的后端和前端;请参阅图1-4,集束器挡板2为不规则的六边形,包括:近纱线出口边21、与近纱线出口边21平行的远纱线出口边22、分别与近纱线出口边21两端连接的2条斜边23及分别与2条斜边23和远纱线出口边22连接的2条直角边24;2条直角边24相互平行,且分别与近纱线出口边21和远纱线出口边22垂直;集束器主体1的后端部分向内部呈弧形凹陷,且弧形凹陷半径为127.26mm,弧形凹陷左右两端的距离为120.29mm;集束器挡板2的厚度为3mm;近纱线出口边21的长度为30mm;远纱线出口边22的长度为196.4-196.7mm;2条直角边23的长度为9.98mm;近纱线出口边21与远纱线出口边22的垂直距离为29.24mm;纱线出口4底侧的长度为10mm;纱线出口4的远离集束器本体1的斜端面41与集束器本体1底面的夹角R为64°。将集束器设置成漏斗状结构,而且纱线进口的直径大于纱线出口的直径,使得纱线进口与纱线出口组成的整体大致呈漏斗状,当纱线从中经过时,利于对松散纱线的聚拢;同时,本技术通过改进集束器的长度、宽度、及纱线通道的尺寸,提高了纱线的强度,减少了粗节和细节的产生,提高了纺纱的质量。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集束器挡板2通过十字槽盘头螺钉固定在集束器主体1上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十字槽盘头螺钉包括第一十字槽盘头螺钉5、第二十字槽盘头螺钉6、第三十字槽盘头螺钉7和第四十字槽盘头螺钉8;第二十字槽盘头螺钉6和第三十字槽盘头螺钉7固定在集束器挡板2上,并关于纱线出口4对称设置;第一十字槽盘头螺钉5和第四十字槽盘头螺钉8固定在集束器挡板2上,并关于纱线出口4对称设置;第二十字槽盘头螺钉6和第三十字槽盘头螺钉7的水平距离⑨为60mm;第一十字槽盘头螺钉5和第四十字槽盘头螺钉8的水平距离⑩为140mm。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集束器还包括4个开槽无头轴位螺钉9,4个开槽无头轴位螺钉9对称固定在集束器主体1左右两侧,且同侧的两个开槽无头轴位螺钉9上下设置。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位于集束器主体1同侧的两个开槽无头轴位螺钉9的垂直距离为10mm。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纱线进口3、纱线出口4及弧形凹陷的粗糙度均为0.8。具体实施例本技术对集束器的尺寸进行了限定和改进,具体地限定了集束器的13个尺寸,现将具有本技术结构尺寸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器为漏斗状结构,包括:集束器主体(1)、集束器挡板(2)、纱线进口(3)及纱线出口(4);所述集束器挡板(2)可拆卸设置在所述集束器主体(1)上方;所述纱线进口(3)为倒锥台结构,且所述纱线进口(3)与所述纱线出口(4)连通;所述纱线进口(3)和所述纱线出口(4)相对应设置且分别固定在所述集束器主体(1)的中心处;所述集束器挡板(2)为不规则的六边形,包括:近纱线出口边(21)、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平行的远纱线出口边(22)、分别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两端连接的2条斜边(23)及分别与所述2条斜边(23)和所述远纱线出口边(22)连接的2条直角边(24);2条所述直角边(24)相互平行,且分别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和所述远纱线出口边(22)垂直;所述集束器主体(1)的后端部分向内部呈弧形凹陷,且所述弧形凹陷半径为127.26mm,所述弧形凹陷左右两端的距离为120.29mm;所述集束器挡板(2)的厚度为3mm;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的长度为30mm;所述远纱线出口边(22)的长度为196.4‑196.7mm;2条所述直角边(24)的长度为9.98mm;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与所述远纱线出口边(22)的垂直距离为29.24mm;所述纱线出口(4)底侧的长度为10mm;且所述纱线出口(4)的远离所述集束器本体(1)的斜端面(41)与所述集束器本体(1)底面的夹角为6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器为漏斗状结构,包括:集束器主体(1)、集束器挡板(2)、纱线进口(3)及纱线出口(4);所述集束器挡板(2)可拆卸设置在所述集束器主体(1)上方;所述纱线进口(3)为倒锥台结构,且所述纱线进口(3)与所述纱线出口(4)连通;所述纱线进口(3)和所述纱线出口(4)相对应设置且分别固定在所述集束器主体(1)的中心处;所述集束器挡板(2)为不规则的六边形,包括:近纱线出口边(21)、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平行的远纱线出口边(22)、分别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两端连接的2条斜边(23)及分别与所述2条斜边(23)和所述远纱线出口边(22)连接的2条直角边(24);2条所述直角边(24)相互平行,且分别与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和所述远纱线出口边(22)垂直;所述集束器主体(1)的后端部分向内部呈弧形凹陷,且所述弧形凹陷半径为127.26mm,所述弧形凹陷左右两端的距离为120.29mm;所述集束器挡板(2)的厚度为3mm;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的长度为30mm;所述远纱线出口边(22)的长度为196.4-196.7mm;2条所述直角边(24)的长度为9.98mm;所述近纱线出口边(21)与所述远纱线出口边(22)的垂直距离为29.24mm;所述纱线出口(4)底侧的长度为10mm;且所述纱线出口(4)的远离所述集束器本体(1)的斜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正俊乔中大邵仁国于法鹏张进超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云龙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