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156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3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包括主圆环,所述主圆环内壁设有若干翼片,所述若干翼片均匀设置在主圆环内壁上,所述相邻翼片之间设有间隙。采用本移液管半密封接口解决了目前移液管液面高度难以把控、漏气速度快慢不能有效控制的问题。

A Semi-sealed Interface for Pipett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mi-sealed interface of a pipette, which comprises a main ring. The inner wall of the main ring is provided with several fins, which are evenly arrang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main ring, and gaps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adjacent fins. The semi-sealed interface of the pipette solv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liquid level height of the pipette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the speed of air leakage can not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t pres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
本技术属于实验室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
技术介绍
移液管是化学实验室的常用量器,用于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在实验过程中,利用吸耳球将一定体积溶液吸取到移液管时,吸取溶液的体积要略高于目标刻度线,之后以食指指腹堵住移液管上部端口,缓慢左右旋转移液管使指腹与端口出现一定缝隙以放入空气,从而使液面逐渐下降到目标刻度。但是这种操作过程存在以下问题:1.在该移液管转动的过程中,如果食指指腹堵得过严,液面下降速度会过慢,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如果食指指腹堵得过松,又使得漏入空气速度太快,液面会很容易快速下降到目标刻度线以下,导致本次移液失败;2.移液管的端口是直接敞开,完全靠食指指腹与端口的贴合程度来决定漏气速度和液面下降速度,漏气速度快慢仅靠操作者经验,不易把控速度;3.操作人员需要经常较长时间的练习以积累实践经验,才能练好控制的手感,使得新的实验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稳定操作。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移液管操作技术进行研究,便于普通操作者也能快速且有效地进行移液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移液管液面高度难以把控、漏气速度快慢不能有效控制的问题,提供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包括主圆环,所述主圆环内壁设有若干翼片,所述若干翼片均匀设置在主圆环内壁上,相邻的翼片之间设有间隙。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若干翼片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翼片为扇形翼片结构,所述扇形翼片的弧形边与所述主圆环内壁连接,所述扇形翼片的圆心指向所在水平面的中心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相邻两扇形翼片的弧形边相接,所述相邻两扇形翼片的圆心不接触。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扇形翼片为8片沿主圆环内壁环形设置,8片扇形翼片之间形成所述间隙为“米”字形。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圆环为套筒状结构,所述翼片设于所述套筒的上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套筒位于翼片上端与位于翼片下部分比例大于或等于1: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圆环采用弹性材料,如橡胶或塑料等。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圆环外径尺寸规格与移液管上端口的内径相配,使得主圆环能放入到移液管上端口内且不掉落到移液管下端。主圆环内置于移液管上端口内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次圆环,所述次圆环与所述主圆环通过连接带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次圆环为弹性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次圆环内径与移液管外径相配,用于将次圆环套设在移液管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圆环、连接带、次圆环中相邻两者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次圆环为两个半圆环拼接而成,每个半圆环一端设有插孔且另一端设有插块,所述插孔与插块相配。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次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主圆环的外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1.在移液管端口采用本半封闭接口,利用主圆环内部设置的翼片及间隙的结合,翼片形成一种均匀性的较强阻力但同时又保证了吸耳球插入吸取容易和食指指腹压堵,有效地缓解食指指腹的操作压力,降低指腹压堵的不确定性;2.利用翼片均匀排列的方式实现了移液管端口的半封闭性,又可通过指腹轻微压堵调整翼片间的缝隙来满足不同阻力和降速需求,使得移液操作更加简便可靠,操作者无需长时间学习及反复练习就可以实现快速移液;3.本半封闭接口采用弹性材质如橡胶等,移液管半密封接口整个结构上设计简洁、便于使用,使得移液管操作达到高效目的,降低等待时间,而且接口制造的成本低廉;4.半封闭接口的各个部件可拆卸设计,既保证了移液操作规范合格,同时也满足了安装清洗的方便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移液管半密封接口俯视图;图2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1中第二种结构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2的移液管半密封接口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3中的次圆环结构示意图。图中:主圆环1,主圆环内壁11,主圆环外壁12,主圆环上端13,主圆环下端14,空腔层或充气层15,内层16,外层17,翼片2,弧形边21,圆心22,间隙3,次圆环4,半圆环41,插块42,插孔43,连接带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如图1所示,包括主圆环1,在主圆环内壁11上均匀设置若干朝向主圆环的中心的翼片2,相邻翼片之间形成空隙3。具体的,将若干翼片2都设置的同一水平面上。将翼片2结构为扇形翼片结构,扇形翼片的弧形边21与所述主圆环内壁11连接,所述扇形翼片的圆心22指向所在水平面的中心点,相邻两扇形翼片的弧形边21相接,所述相邻两扇形翼片的圆心22不接触。作为扇形翼片位置设置的一种优选方式,扇形翼片为8片,沿主圆环内壁11环形设置,8片扇形翼片2之间形成空隙3。空隙3为“米”字形。为了增加主圆环外径与移液管内径相配时的摩擦力,采用的一种优选方式为主圆环设置为套筒状结构,加大了主圆环外壁与移液管之间的接触面积。翼片2设于套筒上部,翼片上方的主圆环上端13与翼片下方主圆环下端14之间的高度比例为大于或等于1:1.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主圆环采用弹性材料制造而成。还可以将主圆环1设为双层结构,如图3所示,内层16与外层17之间形成空腔层或充气层15,双层设计使得主圆环放入到移液管上端进行实际按压操作时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针对主圆环尺寸规格设计,可以将主圆环外径尺寸规格与移液管上端口的内径相配,使得主圆环能放入到移液管上端口内且不掉落到移液管下端。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还包括次圆环4,主圆环1和次圆环4通过连接带5连接。作为一种次圆环4结构设计的优选实施例,次圆环4采用弹性环。由于主圆环内置于移液管中,而次圆环外置即套设在移液管上,因此次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主圆环的外径。本实施例中,主圆环1、连接带5、次圆环4中相邻两者的连接为可拆卸连接,便于使用之前及使用后的安装拆洗。本实施例中,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在规格设置上,可以将次圆环4内径与移液管外径相配,用于将次圆环套设在移液管上。整个半封闭接口在使用前应清洁、晾干以备用。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第一步,将半密封接口的次圆环套于移液管上端外部;第二步,主圆环下端置入移液管上端口内部,保证两者良好契合;第三步,吸耳球插入主圆环上部,将高于目标刻度线的溶液吸入移液管,迅速取下吸耳球并以食指指腹压堵住主圆环上端;第四步,在主圆环翼片组合形成的较强阻力作用下,可较大幅度地松开指腹并同时左右旋转移液管,使液面下降到目标刻度线,在此步骤指腹操作压力可明显缓解;第五步,完成全部移液过程后,将主圆环拆下并保持次圆环位置不变,使接口与移液管同步清洗、晾干;也可将接口整体拆下,单独清洗、晾干并统一存放。本实施例中次圆环4没有采用主圆环的套筒装结构,是为了便于套接在移液管外壁上,次圆环弹性较大,通过连接带与主圆环相连,次圆环套在移液管端口固定,可方便与移液管同步清洗和存放。实施例3与实施例1或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次圆环结构采用如图5所示,是由两个半圆环41拼接而成,每个半圆环41一端设有插孔43且另一端设有插块42,所述插孔43与插块42相配。以上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圆环,所述主圆环内壁设有若干翼片,所述若干翼片均匀设置在主圆环内壁上,相邻的翼片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若干翼片均匀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翼片为扇形翼片,相邻两扇形翼片的弧形边相接,相邻两扇形翼片的圆心不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圆环,所述主圆环内壁设有若干翼片,所述若干翼片均匀设置在主圆环内壁上,相邻的翼片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若干翼片均匀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翼片为扇形翼片,相邻两扇形翼片的弧形边相接,相邻两扇形翼片的圆心不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翼片的弧形边与所述主圆环内壁连接,所述扇形翼片的圆心指向所在水平面的中心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液管半密封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翼片为8片沿主圆环内壁环形设置,8片扇形翼片之间形成所述间隙为“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彦王军霞郑皓皓叶贤满许荣朱莉莉宫正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